傅偉哲/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距離投票只剩不到幾天了,您準備好要投給誰了嗎?不管您是人們口中的北漂族還是南遷族,此次選舉大家很關注的一件事,是執政黨可以守住多少縣市?反對黨可以拿下多少縣市?這篇文章並非要做選舉預測,但如果按照過去十幾年地方選舉的長期趨勢來看,它反映了一個趨勢是:2008 年國民黨狂勝對手的光景可能已經不再復返,繼之而起的是新的藍綠政治版圖。
讀者對台灣社會幾年前蓬勃的公民運動,應該仍記憶猶新,2014 年 3 月爆發的「太陽花學運」,對該年年底「九合一」直轄縣市選舉帶來了重大的衝擊。2014 年台灣地方政治的政黨得票版圖大幅翻轉。如果你問,四年後、今年選舉的「韓流」效應會不會如同當年的「柯P」效應,擴散全台,再引發全台地方政治的翻轉。根據過往累計的地方選舉政黨得票資料推測,應該是不會。
為何 2012 年國、民兩黨得票出現「黃金交叉」:徵地
從本文整理的選舉得票數據,將「直轄縣市首長」與「區域立法委員」的選舉得票,作為測量台灣地方選舉的兩大政黨得票指標(國民黨、民進黨)【註1】,我們發現,在 2012 年已經發生兩黨得票的「黃金交叉」(見圖1.)。它對地方政治選舉的效果雖然到 2014 年才明顯發酵,不過,從兩黨得票的長期趨勢來看,2014 年是 2012 年兩黨得票結構變化的延續,2016 年則進一步擴大差距。
如果真是這樣,那緊接著問題就會是,是什麼因素造就了 2012 年地方政治版圖的翻轉呢?
讀者們或許還記得,318 學運爆發前,有好幾年頻繁的社會抗爭:2014 年以前,反政府徵地、強拆抗爭,如:士林王家的都更拆遷、大埔事件,以及大型環境運動,又如:國光石化、反核運動等社會抗爭頻繁地發生著。2012 年前後,台灣的社會運動組織者們彼此相互協力、組織與擴散,在不同社會議題上相互結盟、串連與行動。2014 年、2016 年,當時的反對黨(民進黨)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接連取得地方與中央選舉的關鍵性勝利。根據黃俊豪、何明修的統計,2009 年前後與環境資源掠奪的社會抗爭明顯增加(見圖2.),而我們對徵地與選票數據研究更發現,2010 年以前,國民黨徵地越多,選票越多(回歸統計顯著正相關),2009 年大埔事件爆發後的幾年,徵地開始減少地方選舉的得票。2010 年更發生了國民黨執政徵地,會減損選票的反轉效果。換句話說,大埔事件爆發到 2012 年之間,社會抗爭開始影響了兩黨的政治結構。
不同政黨以不同方式來鞏固「致勝聯盟」
2010 年前,國民黨執政的地方首長,積極發動徵地與土地開發;民進黨的地方執政者則積極開發工業用地。早年台灣都市社會學研究,如:陳東升的《金權城市》,將這種地方縣市首長在黨國威權體制下透過都市計畫、土地變更,賺取暴利,稱為「金權政治」。不過,民主轉型後的台灣,選舉投票成為國家政治權力正當性的主要來源。執政者考慮的可能不僅僅是他們自身的利益,而是政治人物的政治生命。在此之下,執政者推行公共政策時,不單得考慮反對黨可能的挑戰,同時,公民團體有力的監督也對執政者造成一定的行為規範。換句話說,民主轉型後,台灣的地方首長執政時,發動徵地與土地開發的思考邏輯,已非單純的金權政治,它更涉及:如何透過土地開發過程中的公共建設,來鞏固維繫它政權的「致勝聯盟」(無論是藍或綠)【註2】。這個觀點,不只適用於解釋國民黨執政者,也適合來解釋民進黨的執政者。圖 3-1-3-3 畫出 1992 至 2016 年間,台灣各縣市地方政府徵地面積與地方選舉國、民兩黨政黨得票率。
民進黨執政的地方縣市首長,透過工業用地開發,明顯增長了他們的選票;而國民黨執政者,在金融、商業與住宅地區開發密集地區,選票增長明顯。這反映民主化後,兩黨執政時採取的不同土地開發策略。過往的研究多半認為,1990 年代後台灣政府的徵地與土地開發,背後有著越來越明顯的「財團」介入;不過,我們發現,把各縣市建築營建企業營收作為財團影響力指標後,他們對於政府徵地面積影響並不顯著(但總體經濟環境 GDP 差時,建築營建業的營收反而是增加的)【註3】。相對之下,各縣建築營建業的企業營收則明顯受到政府徵地面積增長的影響。圖4.整理了 1992-2015 年全國各地徵地面積與建築不動產企業營收加總的趨勢,反映了建築不動產企業營收與全國徵地面積加總趨勢的分歧。也就是說,過去二十年,地方縣市首長基於選票考量,而且怎麼開發土地,才是徵地發動的關鍵。
無論如何,就數據分析結果來看,政府徵地在 2010 年以前是地方執政者用來與地方特定政治勢力結盟的重要策略,但在此之後,則因地主與公民團體的接連抗爭,開始發生反轉,並繼而造就台灣兩大政黨地方政治的新版圖。在這個新的政治版圖之下,可以想見的是,2018年選舉結果不管是「藍過半」還是「綠保13」,掌握執政資源的新首長們,將透過最有利的政治結盟策略,讓政權鞏固,選票最大化。
【註1】本文指稱的國民黨、民進黨政黨得票率包含了直轄縣市首長與區域立法委員國民黨、民進黨自身提名,或未提名但公開支持、結盟的候選人。
【註2】美國政治學者Bruce Bueno de Mesquita與 Alastair Smith(2012)指出影響執政者政權的三群人:(1)名義選擇人集團,意指:在選舉執政者時至少具有某些法定發言權的人;在台灣或可等同於具有投票權的合格公民(2)實際選擇人集團,意指:真正選擇執政者的選民;本文將其理解為,會去投票的選民(3)致勝聯盟,則是這實際選擇人集團的子集合,在美國是選舉勝選的最小數目選民;在台灣則是左右選舉勝負的關鍵選民。
【註3】在加入地方政府自主財政歲收(地方歲收扣除中央政府補助之後)作為徵地模型的自變項與依變項後發現,政府徵地有助於地方政府自主財政歲收增加;而地方政府自主財政歲收的提升也可能激勵地方首長發動徵地。近似於中國大陸地方政府發動徵地的「土地財政」邏輯。但從此數據分析結果來看,台灣地方行政首長發動徵地的主要原因,並非透過「徵地來補足財政稅收上的短絀」。
【註4】相關研究內容、方法以及概念,參考以下著作:
- 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臺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出版。
- 黃俊豪、何明修,2015,〈馬政府時期的環境抗爭樣貌(2008-2012):一個抗爭事件的分析〉。《思與言》53(2):177-216。
- 傅偉哲、林宗弘,2018,〈今天拆大埔明天換政府?台灣民主轉型中的國家、徵地與選舉(1995-2015)〉。台灣社會學年會(2018/12)
- Mesquita(梅斯奎塔)& Smith(史密斯),2012[2014],《獨裁者手冊:為什麼壞行為總是好政治?》。南京:江蘇文藝出版。
韓流會比○六年的紅潮強嗎?
二○○六年的紅潮以「倒扁」為核心,直接吹垮了民進黨○八年的總統大選。那麼今年韓流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是軍公教年金改革?是國民黨黨產?是轉型正義?還是只要拚經濟,不要問政治?
選舉進入倒數計時,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在六十天之內吹起的「韓流」,不僅吹得民進黨選情岌岌可危,居然還可以逆襲台北,連競選連任的柯文哲都被韓流吹歪了!韓國瑜的韓流會不會比二○○六年的紅衫軍強?
發生在○六年的紅衫軍運動,緣起於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發起的「百萬人民倒扁運動」,核心是「反貪腐」。阿扁一家的故事說不完,首投族與中間選民幾乎多倒向國民黨的馬英九。那年的紅潮直接吹垮了民進黨○八年的總統大選。
那今年的韓流呢?套一句侯友宜的話:「我去菜市場拜票,很多人問我,侯友宜你是要選高雄市嗎?你來幹嘛?我說沒有啦!陪韓國瑜選高雄市長。」韓國瑜是誰?六月時的高雄人可能還搞不清楚。
但到了十一月十四日,韓國瑜在高雄岡山舉辦「岡山大會戰」大造勢,海報上韓國瑜、侯友宜、盧秀燕三人合體,頭戴貝雷帽、行舉手軍禮,「在陸上,海上,空中作戰,盡我們的全力,盡人民賦予我們全部的力量,結束這二十年的暴政」,一張海報盡顯韓國瑜的領銜地位。
此刻不分縣市,愈來愈多國民黨縣市議員候選人搶著打上和韓國瑜合體的海報,韓國瑜對國民黨的重要性顯而易見。
但韓國瑜所創造的韓流,能不能超越○六年的紅潮?從這張「岡山大會戰」海報可以看到,韓國瑜的韓粉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是來自軍公教年金改革的族群,進而喚起國民黨既有支持者熱情。
韓流要強過紅潮,就必須吸納首投族與中間選民。○六年的紅潮以「倒扁」為核心,那麼今年韓流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是軍公教年金改革?是國民黨黨產?是轉型正義?還是只要拚經濟,不要問政治?首投族與中間選民會因為哪一項而成為韓流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讓淺藍的柯粉在台北開始歸隊?或許這也是前總統馬英九日前丟出「不排除統一」選項,不少韓粉氣急敗壞的原因。
韓流的崛起當然代表著民進黨執政失利,不管有多少外部因素,畢竟韓流崛起只有六十天,民進黨能不能回應韓流背後的含義,決定著今年與後年大選的鐘擺幅度會有多大,這股韓流還真是民主政治的一大考題。https://www.new7.com.tw/talk/talkView.aspx?i=TXT201811141452174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