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商品的能與不能:批踢踢留學版案例的反思

陳克瀚/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

本文部分內容改寫自已經發表之期刊論文,詳請參見連結。[1]

序言

2021年Netflix上發布的《買進名校:美國大學舞弊風暴》記錄了一件2019年轟動美國的大事。當時檢調陸續起訴了許多政商名流,指控他們如何聘僱專業的「申請顧問」,為他們的子女取得進入常春藤等名校的機會。這些行為包括找考試代考、尋找申請漏洞、賄賂大學校隊教練等。一時之間,有關社會菁英透過各種金錢手段協助子女取得教育優勢,變成熱門的話題。也帶動了對於大學入學相關的「入學申請市場」的討論。

圖片截自:https://www.netflix.com/tw/title/81130691

臺灣近幾年也有非常多類似的爭議。包括戲謔的稱呼「多元入學」為「多錢入學」[2]或是隨教改提出「消滅補習班」的聲浪。隨著108課綱開始重視素養教育,以及近年來推出的學習歷程檔案等,相關的「素養補習班」也引起爭議。2021年,某公立大學因為推出收費課程給高中生,引來「學習歷程商品化」的批評。這些議題,顯示了隨著升學與教育系統的逐漸複雜(也開始全球化),學生、學校、甚至是市場之間的邊界,開始越來越模糊,也越來越難定義。

做為對這個主題有興趣的研究者,研究團隊試著從海外留學的「申請入學」市場著手思考這些問題。本文觀察批踢踢留學版人們對於不同留學「商品」的不同觀點與看法,指出:菁英學生會通過指定不同的「教育商品」的意涵,去表達他們自己在「功績主義」(meritocracy)的篩選機制中,應該要處在的位置,以及與其他競爭者之間的關係。這部分解釋了,為什麼有關教育商品的爭議總是不斷,但人們卻似乎對它怎麼影響教育的公平性,無法取得真正有意義的共識。也回應了為什麼這些市場看似違背社會的道德原則,卻又總是不斷的出現。

教育商品、功績主義(meritocracy)與留學

出國留學,一直是臺灣中產階級以上家庭重要的階級複製與階級翻轉手段。從教育部公布的數據來看,2019年疫情之前,臺灣的整體出國留學人數達到了史上最高的單一年度41,559人。其中前往美國的學生,大約占整體的30.6%,是最大的留學生宗主國[3]近三十年來,除了前往美國就讀高等教育的臺灣留學生的種類和管道逐漸多元化,因應而生的「入學申請產業」也開始蓬勃發展。這些趨勢,使得留學生的申請入學不只進入全球競爭的時代,也催生了全球化「留學服務商品」市場。隨著市場蓬勃而生的,是對於留學商品服務的不同觀點。

定義人們對於「留學商品」的看法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留學市場的存在幾乎挑戰了對於教育、申請入學的一切道德和政策主張。舉例來說,人們可能認為「留學商品」的出現,挑戰了入學制度的公平性,因為它可能使有錢人能將經濟優勢換成實際的升學機會。其次,人們也可能認為,入學市場的出現,挑戰了個別申請者在申請過程中的道德責任。像是申請入學假設學生需將自己的學術性格與關懷通過申請文件呈現,或是考試入學假設學生需通過考試分數來展示個人的能力(performance)與功績(merit)。市場的介入,使這些原本看起來「真實」的性格與功績不再那麼具有可信力。對學校而言,入學服務的出現,意味著招收到的學生很可能是「做」出來的產品。對於個別的學生而言,這意味著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所面臨的競爭不僅是一個個的人,還有其他人可以透過買賣獲取的服務。

教育社會學可能會把教育商品的出現,聯繫到討論教育制度很重要的「功績主義」(meritocracy)概念。簡而言之,「功績主義」的概念,主張的是一種「惟才是舉」、「努力為上」的價值觀──也就是在制度中獲得一定認可的人們,才可以獲得適當分配的教育資源。這意味著獲得教育體系(或學歷)認可的人們,才可以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分配。例如常見的關於多元入學的辯論,就在關注制度是否可以真正篩選出那些具有才華與發展性的同學。其次,功績主義的支持者,也倡導這些資源分配制度必須有絕對的公平性。個人得以自己的才能與努力,獲得教育資源(例如進入名校、取得文憑),最終獲致某種程度的經濟與社會回報。「留學商品」的存在,理論上是以金錢換取服務,挑戰整個功績主義的運作。

分析批踢踢留學版的討論區資料發現,人們雖確實部分傾向認為「留學商品」市場的存在,威脅了功績主義的運作與合法性,但不全然是如此。人們對於不同的商品,抱持著不一樣的道德判斷準則,並且透過劃定這些道德與商品之間的關係,去選擇什麼樣的商品符合功績主義的要求,什麼則威脅了功績主義所帶來的合法性。更具體來說,「留學代辦」的商品服務,在批踢踢留學版被認為對於功績主義的威脅更大;但「留學補習」的商品服務,則反而更有利於功績主義的運作。這樣的差異顯示,教育商品(市場)的出現,不一定總是威脅功績主義的運作,有時也能做為強化功績主義的手段。

批踢踢留學版與留學服務

ptt留學版

研究團隊主要透過以下兩種方式蒐集關於批踢踢留學版的資料:(1)運用田野觀察,親自參與觀察留學版中人們的討論與對於網站的使用情形。佐以部分參與留學版的人群的面對面訪談,瞭解人們如何看待與理解留學商品。(2)運用網路爬蟲方式,提取批踢踢留學版的部分內容、貼文的樣本,分析留學版人群背景。

由於網站的匿名性,研究者無從得知網友的真實面貌,但透過批踢踢留學版獨有的「錄取」與「分享」文標題,研究團隊篩選出一定數量在版上發文的群體,以及他們錄取的學校。最終擷取了500份從2017年10月至2021年4月,由留學版網友自行標籤為「錄取」或「分享」文的內容,並以最新的500篇貼文做為樣本分析網友的背景。由於這些錄取與分享文多半有學生的其他資訊,例如畢業學校、GPA(Grade Point Average,在校平均積分)與畢業主修等,因此研究團隊也將此視為文章發表者某種「真實」的背景資訊。

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樣本,是基於兩項假設。第一,研究團隊認為雖然留學版中有其他的資訊與意見交換(如租屋、在地學生會等),但根本上仍是一個以分享留學與錄取資訊為主的平台,因此錄取與分享文可以在批踢踢留學版中獲得最多的關注。其次,由於這些「錄取」與「分享」的文章,多半是錄取者進行的分享,因此在版上擁有一定的權威性,也很可能會實質影響版上學生或申請者的行動。研究者並非宣稱這500人「樣本」代表整個批踢踢留學版,而是以500人代表在批踢踢留學版中較具備影響力的群體。

若將批踢踢留學版的樣本做為基礎,「頂尖大學」的聲浪──臺、清、交、成功與政治大學的畢業生,幾乎占到整體樣本的2/3;畢業於其他學校的分享者,只占整體的23.2%。對比實際上這些學生在臺灣所占大學生的比例,實際上僅有8.5%左右。雖然頂尖大學的「菁英」們實際在臺灣的數目並不算多,但是在留學版可說有壓倒性的多數。

觀察這些分享文的情形,可以看到更多「菁英」學生的要素。例如,其中2/3以上的學生是GPA3.5以上的學生,以臺灣大學的標準為例,這大略可以換算為畢業成績平均為80分以上的學生。

進一步分析會發現,這些分享文以理工科領域(STEM)的學生為主。研究團隊根據教育部在大學端的分類,將這群分享文作者依據畢業科系,重新分類為「理工資訊」、「人文社會」與「生醫服務」三種。在分享文中,「理工資訊」的群體占整體發文者的65%,對比整體學生人數在實際上比例為33%。可以說,STEM領域的學生,在批踢踢留學版的分享發文中,也占據多數。最後,出國留學分享文中,以錄取美國占絕對的多數,大約為整體的95%;對比近年前往美國的比例,大多在30-35%左右,顯得非常突出。

通過這些描述性結果得知:批踢踢留學版的分享文,可被視為更傾向於「菁英」學生的發言形式。這些學生更有機會來自於頂尖大學、擁有相對較高的成績,並且以理工科、預計前往美國的學生為主。

觀察這群「菁英」學生眼中的留學與留學市場,可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論述。

1. 留學代辦市場──被菁英學生貼上「逃避努力」的標籤

過去社會學的研究常告訴讀者,階級地位較高的人,會透過特定的比序、比高下方式,來認定文化或行為的高低。這種劃界的情形也被放在留學市場的比序,用來區分人們購買的留學商品好壞。更具體的說,菁英學生往往透過污名化某些行為、物品或品味,並且貶低其他人的行為,來賦予自身價值。研究團隊發現:「留學商品」就被賦予了這種污名化的功能,用來部分提升這些學生的自我價值感(self-worth)。

留學,在這些菁英學生眼中,是一個定義自身價值、可凸顯自身努力的工具與體系。換言之,是個具有「功績主義」(meritocracy)性質的體系,應該要獎勵那些足夠努力,或是付出足夠的犧牲來換得教育機會的人們。許多留學版中的討論,直接將留學與申請的經驗,連結到個人的努力與價值。例如將出國留學申請視為一場個人的「戰爭」,其中的自我犧牲稱為「奮鬥」、共同申請的版上同學是「戰友」。這些困難都是真實存在的,對於這些留學生而言,通過申請的過程,證明的是一種自我實現,是一種自己能夠通過重重考驗,最終獲得教育機會(海外文憑)的成果。而這種過程不容挑戰。

圖1:批踢踢留學版網友談論留學生活(節錄自  https://www.批踢踢.cc/bbs/studyabroad/M.1294862842.A.451.html)

因此,留學版似乎對於「留學代辦」印象不佳,並且普遍認為那是「非菁英」的學生用來「逃避努力」才購買的服務。版中的討論多半將留學代辦視為可以輕易被取代的服務。「自己辦?很難?」或是「填個資料有啥好代辦的?」這類的描述,呈現了一種不被菁英學生青睞的留學市場。

圖2:批踢踢留學版網友談論留學代辦(節錄自  https://www.批踢踢.cc/bbs/studyabroad/M.1282588602.A.D40.html)

在這些貼文中,代辦市場所提供的商品與服務,被認為具有相對低的專業性。多數學生更願意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更「專業」的服務中,例如編修文件、留學考試。換句話說,如果留學是一項個人能力、犧牲的展現,那這些東西就不應該被市場給輕易取代。如果一個人利用市場來介入展示個人努力、犧牲的留學申請,那這樣的過程就應該被冠上「逃避努力」的標籤。這樣的市場也被社群中相對「菁英」的學生們所排拒。除了直接閱讀批踢踢的文章,研究者也訪談了一位實際服務於留學代辦公司的顧問。他這樣說:「我們在批踢踢留學版就是taboo,不能提,也不能討論。」顯示整個留學版對於這些服務的「污名」,直接延伸到這個產業本身。隱藏的規則似乎是這麼說的:不僅是這些服務有沒有「用」的問題,而是使用了這樣的服務的人,還有沒有出國留學人的「價值」的問題。

這些觀點未必真實代表這個業界的實際情形。但這些菁英學生(或過去的學生們)的觀點,卻很敏銳的反映了,市場的存在與其說威脅了學生的存在,不如說它強化了某種功能:定義學生認為「相對於市場」不可取代的那些能力的價值。更重要的是,這種對於市場服務的劃界,並不只是意識層面的,它也會實質影響到學生怎麼定義彼此。在這樣的關係中,使用「代辦」的學生被斥為「懶惰」、「逃避努力」,意味著市場的存在也可以做為學生劃定與其他人關係的,某種自我價值的工具。

2. 留學考試與編修市場──被菁英學生賦予「克服不利」的功能

有趣的是,相較於代辦市場不利於菁英學生「努力」、「自我價值」的形象,某些市場則沒有這樣的問題。例如留學考試補習與留學文件編修,就比較少引起相似的負面情緒或譴責。相反地,留學版對於尋找良好的補習班、編修的討論,顯示積極的態度。同儕之間也很樂意提供更好的資訊,或是交換意見。

為什麼「代辦」市場是偷懶、禁忌,而「編修」、「考試準備」市場則是努力與專業?這其中的差異究竟是什麼?更有說服力的解釋可能是:英語的流利與能力的取得,被視為一種身為臺灣非母語學生的集體劣勢,這種劣勢只有通過努力、甚至是學習,才能獲得改變。因此即便「編修」、「留學考試」這些市場在本質上,也是付費取得申請上的優勢,但它們更符合菁英學生「惟才是舉」、「努力為上」的觀點。

在留學版上,流傳著許多因「英語能力不足」而掙扎的故事。這些掙扎的故事進一步強化了一種印象:英語不好並不是學生不努力,而是一種集體的、身為外國人的劣勢。因此去想方設法克服這些不利的劣勢,就成為一種符合「努力為上」觀點的行為。

由於「英語」被視為臺灣學生普遍缺乏的能力,因此使用服務或補習來補足這樣能力的不足,不僅不會被視為成是一種懶惰,反而會被標註為努力的象徵。學生在訪談中提到:「找編修需要做很多功課和自我學習……就像你跑步就要聘請專業教練幫忙增進你的表現,但你自己是在實際戰鬥的人。(相比之下)代辦就像是幫你打了一場仗那樣」。而在批踢踢上分享補習的經驗,也變成是一種彼此建立同儕感的儀式。

圖3:批踢踢留學版網友談論留學補習(節錄自:  https://www.批踢踢.cc/bbs/studyabroad/M.1298545981.A.A49.html)

換言之,相較於學術自傳、文件與履歷表這些個人成長中「應該」要擁有的能力,也是這些留學版學生引以為優勢的身分與知識;批踢踢留學版的學生傾向認為與英語相關的「教育商品」的使用,代表了某種對於自身不利的突破與克服。這也是為什麼使用代辦的人,在版上會受到一定的責難,而討論這些其他的英語服務,卻不會感受到類似的自己被攻擊的感覺。

結語:「教育商品」的存在並未挑戰「功績主義」的意識形態,而是強化它

既有的社會學研究告訴我們,在當代社會中,金錢可以買到幾乎任何形式的商品與服務。例如花錢讓自己更漂亮、吃得更健康,或是活得更舒適。然而,我們卻仍不知道,這種「商品」也能在教育領域發生嗎?假如我們接受了這樣市場的存在,這對我們自己,以及我們所關心的教育制度(例如升學、海外留學),又意味著什麼呢?

從批踢踢留學版的案例來看,「教育商品」的存在,其實不完全排斥教育中「功績主義」的公平性主張。事實上,留學版的人們反而告訴我們,隨著市場的出現,人們也學會相對於市場的存在,重新定義「功績」(merit)與「表現」(performance)應該要有的性質與價值。留學版的人們排斥了某些市場,卻也從同樣的態度裡,接受了某些市場。這其中的差異顯示:選擇性的「污名化」或「道德化」某些市場,其實反而可以用來強化某些教育的意識型態。也許「商品化」一直沒有消失,是因為人們需要它們,而包裝在商品上的意識型態也越來越精美而複雜。

批踢踢當然也不是唯一的留學討論版或網站。事實上,隨著社群媒體的發達,近年來不同的留學社群、討論群與資訊交換,也開始轉移到新的平台(如Dcard、臉書社群等)。在這些新的社群裡,可以看到許多討論,仍然沿著不同的方式來「劃界」,並且不斷重塑人們對於「教育商品」的認識。這也顯示,這些討論不再囿於個別的群體與教育形式,而仍在不斷挑戰社會上關於教育、公平與價值之間,許多更深層次的問題。

關心「教育商品」的問題,除了研究的價值以外,也能衍申到其他的討論上。像是,教育究竟如何促進社會正義與公平?關注這些問題的人,不只是社會學家。事實上,近年來曾經因開設辯論「正義」的課程在網路上紅極一時的哈佛教授麥克爾桑德斯,在他最新的書籍《成功的反思》,就認為21世紀的當下,無論在教育、經濟與政治領域,都正在面臨關於「功績主義」與「商品市場」之間孰是孰非的爭議。根本上來說,什麼都可以有價,但我們也在努力抗拒所有的事物變成商品。對研究團隊而言,「教育商品」存在與有趣則在於。這些問題讓我們必須自問一些對於教育、公平與正義的根本問題:當萬物皆有價時,誰的教育有價?又是誰在定義誰的價值呢?


[1]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00380407211055517

[2] 近期相關的討論可參考:陳婉琪、王淑貞、許哲維(2022) 「不考試,公平嗎?以全國考招資料檢視多元入學公平性」。巷仔口社會學。https://twstreetcorner.org/2022/07/20/chen-wan-chi-etal/

[3] 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2022,「近10年我國學生赴主要留學國家留學簽證人數統計表(2012-2021)」。https://depart.moe.edu.tw/ed2500/News_Content.aspx?n=2D25F01E87D6EE17&sms=4061A6357922F45A&s=EBACDD1821598B54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