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晉芬/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以寫作福爾摩斯偵探小說而聞名的英國人柯南道爾,在他獲得醫學士與外科碩士學位和執業資格後,給自己畫了一張素描。傳記作者描述畫中的內容:「只見他揮舞著自己的文憑,下面的標題寫著:「『殺人執照』」。[1]病人當然不是敵人,醫師的職志就是治療與救助病人、也不會想要給自己帶來牢獄之災。「殺人執照」這四個字代表著醫師的能力與自信,也反映醫師在診間的權威和地位。然而來到現實的工作場域,醫師遭遇病人暴力相向的事件已不再是「新聞」。在醫院的權力位階關係中處於優勢地位的醫師,近年來因為工作時間過長及壓力過大,公開要求改革。住院醫師自稱為從事血汗勞動,要求被納入「勞動基準法」,一部提供受雇勞工基本勞動權益的法律。相對來說,雖然護理是一項具有專業的工作,但是社會地位與實質待遇不如醫師。女性是護理人員最主要的勞動力。除了同樣遭受被病患或其親友語言和肢體暴力外,她們還要承擔高度的情緒勞動付出、工作對家庭及生活的衝突、及輪班造成的作息不正常和身心傷害。醫護之間待遇和代價的差異,只是反映專業知識和技術嗎?性別之間只是差異而非不平等嗎?
每個人在清醒時刻,多數時間都是在勞動,身體的、心智的、情緒的、精神上的等等。奉獻心智與時間賺取收入,不只是為了生存,勞動過程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多數的狀況是以工作的需求優先,有剩餘的時間精力再分配給家人與個人。受雇階級無法自主支配勞動的運用,必須配合雇主、管理階層和組織的要求與規範。再生產勞動則是維持一個可持續從事生產身體的基礎。受雇勞工獲得的待遇和個人及家人付出代價之間是一體的,但在職場與家庭中,性別之間的分工卻未必是合作或平等安排。關於女性的不利處境,是要透過與男性比較,才能顯示性別的差異與不平等的現象。醫護人員就是職業階層與性別區隔明顯的一群勞動人口。
藉由進入大型醫療組織進行問卷調查的契機,本文作者對醫護工作人員勞動處境的量化研究,針對勞動待遇和代價之間的關係提出理論和分析架構。於2022年所完成的《勞動待遇與代價:從性別觀點分析臺灣醫護工作》一書,主要採取女性主義視角,主張再生產勞動付出對於生產性勞動造成負面影響,從事再生產勞動所需具備的知識與經驗,在職場中又被當成缺乏工作價值。所反映出的性別差異是:女性既承擔主要的再生產勞動,也因而承受更多的工作與家庭衝突;而女性主導職業既被要求發揮女性特質、卻並未獲得相對應的勞動報酬。本書研究的議題為收入、工作對家庭衝突、個人身心健康。這三個議題分別代表經濟、家庭與個人層面,收入是勞動待遇,衝突與身心健康為勞動代價。從操作面向來看,在收入的分析中納入同值同酬,在分析角色衝突時檢驗情緒勞動的影響,將自評健康狀態視為個人層面的勞動代價,並同時考慮加入工作對家庭衝突及暴力經驗等變項的影響。據作者所知,此一分析架構是臺灣勞動研究的首次嘗試。
綜合對於來自對於三間醫院、四千多位護理人員與醫師的問卷調查結果,本書主要的研究發現包括:相對於男性醫師,女性醫護人員出現更強烈的工作與家庭生活間的衝突感及不良的健康狀態。相較於醫師,護理人員更可能處於不友善的工作環境並須承受惡劣勞動條件,但薪資報酬率卻顯著不如男醫師。護理人員在勞動過程中需要具備的工作特質,如安撫、照顧、情緒勞動,對她們的實質報酬幾乎沒有效益。就如同其他男性,男性醫師可以專注於市場勞動正是因為再生產勞動是他們事業上的助力而非阻力,而女性的境遇則恰好相反。勞動待遇與代價都具有職業與性別差異。
關於醫護人員的收入分配與影響因素,本書呈現的統計結果顯示,醫師的平均月薪接近14萬元,護理的平均月薪為5萬2千元。護理人員的月收入高於多數女性勞工階級的月薪,但女性護理人員的平均月薪為醫師的37%,有明顯的職業差異。至於醫師間的性別差異,男醫師的平均月薪接近15萬元,女醫師則不到12萬元,女醫師平均月薪為男性醫師的78.5%。人力資本變項對於醫護人員的收入有顯著影響,包括教育年數、工作資歷及職訓期間長短,其中工作年數的報酬率又高於其他變項,也是造成醫護之間收入差距逐年擴大的主因。醫師隨年資加薪的速度高於護理人員,男醫師又高於女醫師。組織及科別差異也有顯著效果:公立醫院優於私立醫院,外科優於內科和其他單位。具有長期正職僱用身分、需要輪班或擔任主管,薪資都高於對照群體。輪班造成護理人員日常生活作息的干擾並影響健康,在收入上似乎得到了一些補償。
護理人員認為執行工作時需要手部靈活、需具備與幼小或年老病患溝通技巧的程度高於醫師;醫師需負擔「協調及規劃」工作的比例高於護理人員;護理人員在工作中需要「照顧及安撫」的比例高於醫師,而女醫師須發揮這些能力的比例又高於男醫師;在「工作環境危險性」特徵中,護理人員回答工作中有被感染的風險,因為來自各方、非預期要求,而感受到工作壓力的比例都高於醫師。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在目前敘薪制度下,同值同酬指標對於護理人員的收入僅具有些微好處,不如醫師。如果醫護人員具有母親身分,會有薪資懲罰效應;父職身分對於男醫師的收入則有正面效果。
勞動市場中的性別差異化對待源自於對女性特質、女性工作的價值及再生產勞動「價值」的定位。在社會規範中,即便與男性配偶一樣對家中經濟有貢獻,女性勞工仍無法擺脫「女主內」的角色期待,工作對家庭衝突的困擾成為她們要付出的代價。本書的分析結果同樣呈現性別與階級的差異,整體來說,女性醫護人員的衝突感受高於男性,護理人員的衝突感受高於醫師。即使在控制十多個變項之後,衝突感的性別差異依然顯著,說明了女性在勞動市場上的困境與她們再生產勞動的付出之間的相關性。社會及家庭對於女性、妻子及母職的家庭責任要求,仍然遠高於男性,也對女性醫護人員形成壓力。結構方程模型的結果顯示,工時及非預期性加班對於衝突感受有顯著影響。不良的勞動條件和工作環境影響的不只是個人和家庭生活,對於工作投入及醫療和照顧的品質維護也可能心有餘而力不足。
惡劣的工作條件會增加醫護人員工作與家庭衝突的感受,這個狀況最終反映在對於工作的認同。分析結果顯示,女性護理人員不但顯著傾向在有好機會時就離開現職。衝突感如果愈深,也愈不願意推薦其他求職者來院工作。衝突感造成的後果並非可以完全歸咎於個人因素,而是結構性的困境,以至於醫護人員還會勸阻有興趣者進入職場。輪班制度及表層情緒勞動操演對於離職意願有推波助瀾的效果。在本書分析的樣本中,有高達八成的護理人員感受到工作影響家庭生活。然而,有些衝突過大、無法兼顧的醫護人員,早已選擇轉換職業或退出勞動市場,因此不在本研究的分析樣本中。從樣本特性來看,本書的分析結果可能還是不免低估工作對家庭生活衝突的影響程度。
本書的分析既要呈現勞動參與為勞工帶來經濟上的報酬,同時驗證在家庭層面付出的代價是私領域生活無法周全,在個人福祉上付出的則是對身心健康的影響。總結分析結果,護理人員及女醫師自評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比例高於男醫師,呈現出性別的差異。不論男醫師或女醫師,在下班時間或回家後仍會心繫工作的比例都高於護理人員,呈現出職業差異。護理人員感到生理和心理都精疲力盡,以及遭受暴力的比例,都高於醫師,尤其高於男醫師。至於工作的優先性高於其他私人活動的比例,男醫師高於女醫師及護理人員。男醫師以工作為念,工作過度投入的比例明顯較高、甚至將工作視為生活中的優先項目,這些項目也沒有顯著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本書的研究發現也顯示工作社會學中強調的勞動控制與社會關係因素的重要性。書中使用的三個專業性指標,包括自主性、挑戰性和成就感,對於提高薪資、降低工作對家庭衝突感、增進自評健康狀態均有正面效果。面對忙碌的工作節奏、經常性的加班和長工時,勞動過程的去異化對於醫師與護理等專業人員來說具有調解、抒解的作用。這樣的結果不僅是個別的醫護人員受益,對於醫院的工作士氣及醫療品質也有正面幫助。只是職業和性別差異仍然出現。護理人員認為工作缺乏自主性和挑戰性的比例高於醫師,也間接成為護理人員薪資成長率較低、衝突感受較高、自評健康較差的原因。而護理人員如果與同事、上司具有較佳的社會連結,也會降低衝突感、增進個人身心健康。
性別研究學者曾批評量化分析缺乏女性觀點及無法提出不平等機制,認為結果往往是正當化優勢團體(男性)對於弱勢團體的壓迫,將性別視作單一變項,忽略社會文化的作用。[2]近年來社會學界量化研究學者致力於與性別歧視的理論對話,試著利用複雜模型,探討組織內的性別與階級、種族和其他社會人口特徵的影響,包括利用從實驗設計方式獲得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證明母職刻板印象的存在及母親身分對於薪資的影響,明確指出造成性別間薪資差距的原因,包括對於具有母職勞動者生產力的歧視。以量化分析文獻常用的迴歸分析為例,優點在於可協助研究者釐清變項之間的關係,甚至檢驗因果推論。本書的分析納入同值同酬指標、情緒勞動、受暴經驗和婚育身分等具有明顯性別意涵的變項,分析對於不同勞動結果的影響。這些都是過去社會階層化、勞動社會學或性別研究較少實際驗證的議題。研究發現的結果即是與人力資本理論對話。在控制了教育程度、訓練、工作資歷、職業和工作特徵、組織後,男性醫師的平均薪資仍是高於女性醫師,這反映了什麼現象?女性醫護人員的教育或工作經驗報酬率如果小於男性,這是差異還是不平等?理論與調查項目日益詳細、長期資料的累積與統計方法及軟體的不斷創新,使量化研究愈來愈能夠反映勞動市場上收入決定的機制及造成女性勞工不利處境的可能解釋。
2021及2022年是臺灣COVID-19疫情盛行期間,基層護理人員除了承擔確診病患照護工作,也是醫療院所服務疫苗預約民眾及執行施打的主要人力。官僚習於覆誦的「感謝第一線醫護人員防疫的辛勞」的說法是不可承受之輕。在螢光幕前最常露臉、對防疫發出指引、評論疫情或享受外溢效果的幾乎都是男性醫師及官員。關於護理與醫師之間專業、聲望與勞動付出和待遇的差異、以女性為主導職業的工作價值偏低等議題,都需要更多的研究與討論。作者期待未來更多對於這些議題的量化研究成果出現。
勞工的身心健康確實不應配合組織的需求而被犧牲。醫院內的護理師除了日常的輪休之外,很難能夠利用到年休,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休假天數太多會增加其他同事的工作負擔,更遑論能夠利用到因為加班而獲得的補休。在政府的勞動檢查項目中,醫院最常違反法令的即是長工時和未提供加班費。輪班對於個人作息的安排和身心健康,及家庭生活更是極大的挑戰。在一項由消防人員提請大法官對輪休釋憲的案件中,針對消防、醫療及警察的輪休制度未顧及勞動者的健康權後,大法官做出釋字第785號解釋,要求政府相關單位不能以任務特殊為理由維持現行作法,必須進行檢討,並在2022年11月底前檢討修正。在未來,希望這個釋憲結果對醫護人員的長工時及輪休制度帶來實質改善。
[1] 亞瑟·柯南道爾(Doyle, Arthur Conan)著,黃煜文譯,2014[2012] 《柯南道爾北極犯難記》。臺北:網路與書。
[2] 顧燕翎, 2020.《臺灣婦女運動:爭取性別平等的漫漫長路》。臺北:貓頭鷹。
以釋字785來結尾作為希冀改善醫務人員高工時困境不太妥當,畢竟785是破除公務人員特別權力關係有權利就有救濟為主要論點,公立醫院的醫護絕大多數並非公務人員,他們亦非公務員服務法保障法的適用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