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自助餐」:批踢踢的腫足騎士們

李耀泰/澳洲新南爾威斯大學社會學系

「新臺灣人」戴維斯(Quincy Davis III,aka「護國神Q」,如下圖1)是臺灣第一位歸化的籃球員。2013年他放棄美國國籍,持有中華民國身分證與護照,並代表中華隊出賽。然而近來臺灣職業籃球聯盟P League+(PLG)針對他是否應被歸類為本土球員或「洋將」的身分認定進行投票,在網路上引起熱烈討論。Q的事件以及在網路上諸如「黑人是籃球的運動」以及「黑人就是比黃種人強,所以有臺灣身分證還是算洋將」等種族言論,提供了我們一個省思種族歧視、身份、公民權(citizenship)、和臺灣認同的機會。

圖1:持有臺灣身分證和護照的「新臺灣人」戴維斯(圖片取自:自由體育)

臺灣關於人種及文化差異的討論並非新鮮事。當「黑人的命也是命/黑命攸關」(Black Lives Matter, BLM)在美國各地風起雲湧時[1]在臺灣最大的網路論壇批踢踢(PTT)卻不見太多對於黑人平權運動的支持,「黑人自助餐」這個負面詞彙仍然持續被使用。如同仇女的網路鄉民們使用「女權自助餐」一詞,黑人自助餐意味著:種族如同女權等口號,被黑人隨意「濫用」來爭取(不應得的)權利。

既然「黑人自助餐」一詞在網路上被普遍使用,本文也來「批踢踢看天下」一番,分析該詞所出現的幾個主要看板(八卦版、政黑版、NBA版),從2013年7月到2021年11月之間關於「黑人自助餐」、「BLM」、「黑人」、「尼哥」(nigger)、「種族歧視/腫足騎士」的發文、回文和推/噓文(共63,293筆資料)。結果發現鄉民們除了從文化和科學/生理兩種角度歧視黑人、批評黑人的雙標和隨意抱怨之外,也反映了他們如何在種族位階上賦予不同群體(包括他者和自身)特定位置以及看待群體差異。鄉民們的自我認知體現出黃種人的自卑感(在社經地位上低於白人、在運動競技和爭取權益方面低於黑人)、殖民主義和主流種族論述對於臺灣的影響、對於他者文化和經驗的不了解(cultural alienation),以及認定黑人是歧視黃種人的主要威脅來源——這些種族化(racialized)的認知和歧異,都受到制度/結構性種族主義的影響。要消弭種族之間的潛在衝突,增加對於他者經驗的連結性(relatedness)以及對於結構性種族主義的了解,乃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

「黑人自助餐」在講些什麼?

圖2:詞彙的情感分析

本文先使用了臺灣大學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的中文情感詞典,[2]針對所蒐得的資料進行情感分析(如圖2)。雖然直覺上,「自助餐」、「種族歧視」等詞彙充滿了負面意涵,但結果發現正面和負面的情感比例倒是相當一致,除了在2020下半年的BLM運動和疫情期間的仇恨亞裔事件,負面的情感高過於正面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圖中出現的「正面」情感並非表示批踢踢鄉民對於BLM或跨種族團結的支持。細看發文內容和推文脈絡,有許多的「正面」情感使用的是嘲諷詞彙(例如「黑人自助餐好棒棒!」、「黑人就是正義!」等等)。

我接著針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主題分析(如圖3和圖4),發現經常被討論到的主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 對於黑人被歧視的看法
  • 對於BLM運動和警察的看法
  • 對於黑人文化的看法
  • 對於黑人生理特徵的看法
  • 「黑人自助餐」的含義
  • 對於種族位階的認知
  • 對於自身文化的反思

以下我將使用一些貼文和推文作為案例來說明各個主題。

圖3:主題分析(10主題)
4:主題分析(15主題)

種族是個假議題:黑人總是過度敏感

批踢踢鄉民們普遍認爲在美國,種族是個假議題,更多的是政治正確;而黑人對於種族議題總是過度敏感。舉例來說,八卦版一篇貼文「[爆卦]美國法官因為講出尼哥遭到停職」,轉貼了路易斯安那州一名女法官家裡遭竊的新聞。新聞裡提到女法官因為在家觀看監視器的錄影時使用「尼哥」和蟑螂等詞來描述竊賊,影片的曝光使得女法官被停職。這篇文章下的推/噓文包括:「尼哥玻璃心,跟支那玻璃心一樣」、「沒辦法,在美國罵尼哥是極度政治不正確」、「只有黑人才能講尼哥」、「靠北喔,法官才是受害者吧?」、「好慘,被尼哥搶還不能罵尼哥」。從這些推文中可以看到批踢踢鄉民模糊了種族歧視言論的焦點,反而認為在美國,因為政治正確的關係種族議題被放大來檢視,而黑人會將對他們不利的言行解釋為種族歧視。

文化和科學/生理種族主義(scientific/biological racism)的結合

在所蒐得的資料中,歧視黑人的言論包含了文化和生理上的歧視,以及結合兩者的歧視。「文化種族主義」(cultural racism)一詞已被廣泛討論,主要論點是兩種對立的視角和位階差距:「文明的」白人相對立於「野蠻、未開化的」有色人種。[3]在文化種族主義之下,黑人的文化和價值觀被認為低於白人,並且和特定的犯罪行為連結在一起,例如認為黑人居住較多的社區犯罪率偏高等迷思。文化種族主義從批踢踢上認為BLM就是黑人「趁亂搶劫」的論述中可以發現:「尼哥:BLM又可以公然搶劫了,爽!」、「警察鎮壓一定是黑人先開槍」、「黑人就像是野獸一樣,犯罪次文化」、「白人警察對黑人嚴格是有根據的,黑人真的問題很大」、「尼哥=罪犯,看到他們最好躲遠一點」、「黑人一堆窮人,窮人才會整天說別人對不起他」、「尼哥治安差,不管到哪個國家都愛搶劫、賣假包,不然就是愛滋氾濫、搞內戰」、「為何尼哥連疫苗都打不好?」。

對於黑人的歧視言論不只展現在文化層面,鄉民們甚至認為這種文化差異是與生俱來的。類似的貼文和留言包括:「[問卦]美國尼哥都這麼衝動嗎?」、「尼哥到底有沒有腦,拿刀跟一群拿槍的警察對幹?」、「智障黑人,難怪被歧視」、「尼哥智力就是這樣」、「黑人基因中只有腦衝、樂天,說真的就人類中的野蠻人」、「黑鬼智商普遍較低」、「沒同情過尼哥阿,尼哥智商高的就少數,大部分都低能兒」、「這麼聰明就不是尼哥了」。美國社會學家Eduardo Bonilla-Silva提出「文化種族主義的生理化」(biologization of cultural racism),[4]主張種族主義包含文化和生理意義,而兩者往往無法輕易切割,例如我們經常聽到「黑人天性懶惰」、「亞洲人數學都很好」、「拉丁裔天性熱情」等將文化歸因於天生且不易改變。批踢踢鄉民的言論同樣結合了文化和生理層面的歧視(例如將其犯罪和享樂主義的文化歸因於基因),並用來正當化美國黑人居於社會底層的事實。

「雙標黑人仔!」

圖5:快艇球星Kawhi Leonard在練習時穿的衣服(圖片取自:快艇官方臉書)

奠基在文化和科學/生理種族主義之上,或許不難理解為什麼「黑人自助餐」被批踢踢鄉民用來諷刺黑人的雙標和隨意爭取權利。在「政治正確」的氛圍下,任何批評黑人或對黑人不利的言行都會被扣上種族歧視的帽子。一個很好的案例是2020年八月,在NBA版上出現了關於快艇隊球星Kawhi Leonard在練習時穿上印有「眾生並不平等,直到黑人生命受到重視」(All Lives Can’t Matter Until Black Lives Matter)的衣服(如圖5)。事實上,All Lives Matter並不等同於黑人至上或黑人的命較其他有色人種更為重要;[5]該口號的訴求是因應白人為主的論述,我們無法主張眾生平等,除非我們能夠意識到(美國)社會中對於黑人根深蒂固的歧視。然而在NBA版,這篇文章被噓到X9,大部分的鄉民指責黑人雙標或追求「黑人至上」。雙標的意思是指,黑人一方面抱怨受到各種歧視,但另一方面,他們也歧視亞洲人或其他有色人種。噓文包括了:「噁心,自己種族歧視別人還好意思反種族歧視」、「我們的豪神綁個辮子頭就被臭黑鬼哭爸,只有尼哥可以嘴別人,別人不能嘴他們」、「其他弱勢種族就不是人喔?」、「Black應該改成Asian才對」、「#黑人至上主義」、「黑人的命才是命,別種人死一邊」、「黑人自己講尼哥,卻不准人家喊,這也是歧視」、「黑人可以罵你黃猴子但你不可以罵人家是尼哥」、「[問卦]黑人484雙標始祖?」。

白人>黑人>黃種人

這些回應也反映出,鄉民是如何看到自身(黃種人)和黑人身處於哪個種族位階。舉例來說,在社經地位上,白人位於頂端,亞洲人或拉丁裔居其後,黑人位於底層;在其他面向上例如運動或是外表吸引力,黑人則在亞洲人之上。八卦版鄉民把黑人歧視黃種人的事件和種族位階連結,認為大多時候,黃種人的位階更為低下。例如:「美國種性是寫在膚色上的:白人是人,黑人是狗,黃種人是狗屎!」、「白人=有錢黑人>>>>>>黃人」、「黃皮猴與狗不得進入」、「白人比較高等,所以說人白鬼不算侮辱」、「黃種人不算人,是第三等生物」、「白人>黑人>寵物>流浪狗>黃皮猴墊底」、「一黑二白三花四黃,老祖宗的智慧」、「和亞洲人交往會被認為是向下流動,尤其白人女性和亞洲男性交往」、「[問卦]投胎成黑人或亞洲男哪個比較慘?」、「亞洲社畜男經過調查是最不受歡迎的族群,反應方面,黑人會上街遊行反抗,亞洲人會忍氣吞聲乖乖承受。」

種族位階的概念也強化了群體之間的差異性和衝突,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爆發後,黑人被媒體形塑成亞裔仇恨主義的來源之一,反映在幾次針對亞裔群體的言語和肢體暴力事件。八卦版幾篇文章轉錄了黑人攻擊海外臺灣人的新聞,相當程度降低了鄉民支持BLM或黑人權利的運動。推文包括:「本來就白痴聖母婊左膠才會挺黑人」、「最歧視黃種人的就是尼哥,只有白癡才在那邊跟喊#BLM」、「看臺灣人跟風在那裏BLM,不知道黃種人才更需要ALM/YLM」、「美國黑人看到黃種人都是直接飆髒話、吐口水,看不爽直接痛毆」。這些言論顯示當BLM發生時,批踢踢鄉民並不會給予特別同情,即使黃種人在美國同樣屬於少數族群,且同樣是種族主義下的受害者。但因為對於黑人經驗的不理解,或甚至將黑人視為歧視黃種人的來源,跨種族團結的可能性逐漸縮小。

鄉民的反思

有趣的是,鄉民們反思黃種人、特別是臺灣人的文化特性:奴性,並認為臺灣人的奴性是導致其在種族位階底層的原因。而BLM等黑人運動更是突顯出了兩個群體的差異:黑人會爭取權利,而臺灣人願意忍受剝削。一篇關於「[問卦]黃種人是不是最弱人種?」的文章問到了黃種人為何可以在演化中存活下來,相關的推文包括:「因為奴性重存活下來」、「奴性屌打其他人種」、「美國人一堆工作都被亞裔搶光了」、「亞洲人就是因為地位最低所以只能尋找存錢的安全」、「黃種人骨子裡就是自帶自卑基因,這是千古奴化的結果,溫良恭儉讓的儒家思想」、「華人文化就是訓練奴才文化,奴隸思維已經深深刻在他們思想裡,一代傳一代」、「臺灣就是殖民文化」。奴役文化和亞裔在就業、經濟、學業等方面成功融入美國的「模範少數族群」(model minority)理論不謀而合:亞裔吃苦耐勞、承受剝削和溫良恭儉讓等文化刻板印象,再次拉大了和黑人的群體差異。不論是對於種族位階的內化、以及對於奴性的反思,都和臺灣的被殖民經驗以及受到主流種族論述的影響有關。

結語

藉由探索「黑人自助餐」的脈絡和各種衍生出來的意義,本文呈現批踢踢鄉民的種族歧視,其包含了文化和生理面向(例如認為黑人「本性」容易犯罪和喜好享樂),並且將不同種族歸類在不同的種族位階(社經地位、運動能力、外表吸引力)。即使有少數鄉民支持BLM,他們仍屬於少數且容易被標籤為「覺青」。「黑人自助餐」的普遍使用也顯示了鄉民不支持黑人的「雙標」並且對於黑人經常以種族為「藉口」來爭取(不應得的)權益感到不以為然。

本文並觸及一個較少被討論的面向:鄉民們的言論同時反映出了他們自身的歷史經驗、受主流種族論述的影響、以及如何看待自身文化和他者差異。身為黃種人,批踢踢鄉民內化並再製了「模範少數族群」的迷思(在社經地位上高於黑人且融入美國主流社會)[6],但同時也發展出一套論述來詮釋其自卑感和奴性(在其他面向上低於黑人、很少爭取權益、或被黑人歧視)。黑人在BLM中爭取權益的努力,和臺灣人的奴性和謙卑產生了強烈的對比,疫情中黑人更被視為是潛在仇恨亞裔的來源群體,這些因素都加深了群體間的文化差異(cultural alienation)並減低了鄉民瞭解黑人經驗的意願。

批踢踢的「腫足騎士」或許並非特例,但鄉民的言論卻能反映出在地球另一端,缺少和他者的日常互動經驗,產生實質的刻板印象和影響。跨種族團結的理論重視體制上的侷限(例如政策缺失)或是有限的資源導致群體衝突;本文認為:要討論跨種族團結的挑戰,還應該要考慮種族意識形態的遺緒,是如何影響我們如何看待自身、他者和理解群體差異。種族化的視角和自身文化認知(例如自卑、奴性),解釋了為什麼反亞裔仇恨和反歧視黑人這兩種社會運動無法相互合作,反而是在不同的面向被拿來競爭和比較。要消弭種族之間的潛在衝突,我們有必要系統性地去理解和檢視種族主義的文化根源。對於臺灣人來說,我們需要的可能不是去爭論究竟黑人還是黃種人的生命比較重要,而是增加對於他群(黑人)經驗的連結性(relatedness)以及對於結構性種族主義的了解。唯有透過對於種族主義及其影響有更深的理解,並連結至對於自身和他者的認知,我們才能對於黑人爭取平權運動有更多的同理心,也才能開啟跨種族合作的契機。

最後,必須提出的是,批踢踢是個特殊的場域,網路的特殊性容易造成不負責任和極端的言論,鄉民的言論無法代表其他臺灣人民、潛水鄉民或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想法。「批踢踢看天下」可能有見樹不見林的風險。其次,推文或噓文無法看出背後的原因和脈絡,關於其他種族的看法和自身文化反思仍有賴於其他研究方法例如深度訪談來補足。


[1] 關於BLM的討論已經有很多,例如楊鈞傑,2022。《運動紀實:BLM的都市叢林游擊戰──紐約非暴力的藝術抗爭》,《巷仔口社會學》。網址: https://twstreetcorner.org/2022/08/03/jyun-jie/

[2]  https://rdrr.io/rforge/tmcn/man/NTUSD.html

[3] 請參閱:艾斐然,2021。《種族、偏見與歧視》:文化性的種族主義似乎只建立在觀念上–對黑人根深柢固的偏見,《關鍵評論網》。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4036

[4] 請參閱Bonilla-Silva, Eduardo. 2001. White Supremacy and Racism in the Post-Civil Rights Era.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Bonilla-Silva, Eduardo. 2003. Racism Without Racists: Color-Blind Racism and the Persistence of Racial Inequ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5] 可參閱Edgar, Amanda N., and Andre E. Johnson. 2018. The Struggle over Black Lives Matter and All Lives Matter. 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6]  關於亞裔美國人如何建立模範少數族群的自尊,及其如何影響亞裔和非裔之間的團結來抵抗歐美白人為主的殖民和帝國主義,請參閱Liu, Wen. 2018. “Complicity and Resistance: Asian American Body Politics in Black Lives Matter.” Journal of Asian American Studies 21(3):421-51.

在〈「黑人自助餐」:批踢踢的腫足騎士們〉中有 1 則留言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