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之後:增進性騷擾的公共理解

范雲 /台灣大學社會系

男人和女人活在不一樣的世界裡。為什麼許多男人覺得性騷擾這件事情可以被輕輕放下,但是,許多女人覺得這件事情不能被輕易原諒呢?

不少男人聽到性騷擾,會誤以為是自己也經歷過的失敗性邀約,有人甚至會宣稱,這是每個人年少都有過的荒唐事;相比之下,女人聽到性騷擾,往往義憤填膺。因為,她們中的多數,會想起自己經歷過的那些難以啟齒的不舒服與不被尊重。對某些女性來說,甚至是難以回首的創傷經驗。

stop-sexharass-01

【女性被騷擾的經驗,經常無法與人言說】

資料來源:streetharassment.files.wordpress.com/2009/04/boston-anti-grope-campaign-sign-2.jpg?w=300

◎性騷擾是公共議題

性騷擾不應該被當成失敗的性邀約。情感追求,或性的邀約,是兩個平等的個人之間的互動。你情我願,有一段探索與回應的過程。相反地,性騷擾展現的,是對他人感受的忽略與不尊重。因此,性騷擾是一種關係的強迫,它展現一種不對等的權力關係及其濫用。它是一方對另一方的攻擊,而不是嘗試吸引。

由於性騷擾內涵了不對等的權力關係,因此,比較常發生在上司對職員,老師對學生,長者對年幼者,男性對女性。性騷擾經常被視為是對女性的歧視,一個越不尊重女性的社會,越有可能發生對女性的性騷擾。對女性而言,性騷擾造成了對其身體以及尊嚴的侵犯,它不是私德議題,是公共議題。

為什麼性騷擾是公共議題呢?被騷擾者除了在當下,被迫經歷她或他不想要有的身體接觸,或帶有性意味的口語內容外,在事情發生之後,還有可能會感受到創傷、沮喪、焦慮、孤立以及不斷地自責。這個社會常會明示或暗示女性,一定是因為妳的穿著言行的不恰當,才會招惹別人的侵犯。有時候,經歷性騷擾,甚至會影響受害者與其伴侶的親密關係。

性騷擾是公共議題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其所造成的外溢效果。性騷擾的發生,會持續形成對女性產生壓力的不友善環境。無論是公車上的性騷擾,或是職場上的性騷擾,都使得被騷擾的弱勢者,必須承擔更多的身心壓力。公司、社會組織或是任何一個社群中,一旦出現了性騷擾事件,特別是當騷擾者是該群體中較有權力的人時,往往會使得當事人,以及潛在的被騷擾群體,無法有平等發展自我與生涯的機會。

sexual-harassment-awareness-gagged-small-30863

【在職場被騷擾的女性,必須承擔龐大的身心壓力】

資料來源:files.coloribus.com/files/adsarchive/part_630/6307055/file/sexual-harassment-awareness-gagged-small-30863.jpg

在婦女運動十多年的努力下,台灣社會在面對性騷擾上,已經有了法律與政策,得以讓受害者求助。也許是性別教育的成長,也有越來越多的女性以行動保護自己,懲處加害人。女性不再是無助的弱勢者,她可以長出力量,成為行動的主體。當然,在多數的情況下,受害女性經常無法在第一時間點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她們在處境與行動上的艱難,也常常無法被整個社會理解。

可惜的是,到目前為止,我們太少聽到這樣的聲音,我們的社會真的需要聽到更多的受害者為何無法行動,以及為何能夠行動的真實故事。

◎男性對於性騷擾的反省,不應集體缺席

然而,直到現在,關於如何可能協助加害者,還是缺乏討論與理解。國外不少研究提出,加害者根據情節輕重,需要接受性別教育、認知治療(找出認知上 的原因)、心理治療、同理心練習、再犯預防、行為治療,以及協助其建立一個能夠督導與避免其再犯的負責性計畫。比較複雜的是性騷擾的累犯,可能有強迫症問題,非常需要特殊的專業協助。

性騷擾並不可怕,可怕的其實是我們看待性騷擾的態度。如果我們願意認真地對待,性騷擾的行為其實可以被避免;然而,一個團體或社會,如果將性騷擾當成不重要的輕微事,它不僅會進一步造成所有受害者的二度傷害,更嚴重的是,可能造成整個社群內部的分裂或價值危機。如果陳為廷事件對我們有任何的省思,那就是,我們需要增進整個社會,包括「進步社群」(如果有的話),以及社會學教育,對性騷擾的理解與認識。

Chenweiting

【透過陳為廷性騷擾事件,讓整個社會可以反省台灣的性別權力關係到底如何】

資料源:http://m.watchinese.com/sites/www.watchinese.com/files/imagecache/article_MainPhoto/photos/2014/05/20140520%20%E7%9C%8B%E5%AD%B8%E9%81%8B%E3%80%8B%E6%80%8E%E9%BA%BC%E7%9C%8B%E9%99%B3%E7%82%BA%E5%BB%B7%EF%BC%9F-%E5%AE%98%E7%B6%B2.jpg/

陳為廷參選引爆的性騷擾爭議現象,像是個女版的洪仲丘事件。軍中的虐待,是每一個男性成長過程都經歷或至少聽聞的事件。透過媒體的大量報導,洪案引爆了台灣男性要求改變的集體憤怒。多數不曾當兵,未來也非常可能不會當兵的女性姊妹們,在洪仲丘運動中,也發揮了龐大的支持力量。遺憾的是,在這個因為政治明星所意外喚起的女性集體傷痛中,我們很少聽到男性的同理與積極行動;甚至有不少意見領袖,不斷地辯護。這個男性缺席的集體現象,值得我們省思。

◎持續白絲帶運動,終結男對女的暴力

我們的社會,或許需要新一波白絲帶運動,讓男性一起參與教育男性的性別教育。我們需要父權結構中的優勢者男性,參與性別教育,並以積極的行動終結男性對女性的暴力。許多社會與部落沒有家暴、沒有性侵,也沒有性騷擾。這些經驗讓我們理解,生理男性不是天性就比較可能施暴或濫用權力,這是學習而得的。白絲帶運動,讓男性可以脫離罪惡感,可以不再成為父權社會的幫兇。請所有認同的男性,就從勇於對抗日常生活中,你的男性同儕口中貶抑女性的語言與態度開始。

whiteribbon

【持續白絲帶運動,讓台灣男性積極參與改變不平等的性別關係】

資料來源:gender.psc.ntu.edu.tw/Admin/Web/Files/PUB_Cover/white.jpg

社會學不斷地教育我們,要能連結個人困擾與公共議題的關係。如何真正尊重與愛惜每一個人,包括受害者,以及加害者,是創傷之後的公共議題,如何從根本上,反思性騷擾的結構性原因,則是每一個社會學工作者都不能迴避的基本課題。 

在〈創傷之後:增進性騷擾的公共理解〉中有 5 則留言

  1. 請教作者:
    我曾在背包客交流網站上看到印度人對外國背包客的性騷擾敘述。
    台灣女背包客到印度時,常遭到印度當地男性的性騷擾,包含開黃腔、下流手勢、給人看色情圖片等。中國大陸女背包客也遇過相似情況。但據網站敘述,印度似乎有保護當地女性的措施(如地鐵的女性專用車廂),當地社會若較保守(非大城市地區),甚至認為男性在公開場合過於靠近女性是不適合的。雖然印度常傳出嚴重的性侵女性案件,且背包客較容易遇到下九流人物,但對外國女性(至少是東亞裔女性)的態度卻與本地如此迴異,令我相當困惑。
    請問應如何用社會學角度理解印度社會的這個差異?

  2. 在文章中作者沒有將性騷擾這個現象/社會問題單一歸類在男性對女性,上司對下屬、老師對學生、年長者對年幼者也是在範圍內,我認為作者主要是呈現是兩個權力不對等的團體中的個體在這個事件中常出現的形象,再者作者也只說這樣是多數(當然也還有很多加害者與被害者不在列舉的關係之中)上述並非是所有性騷擾事件裡的全貌,依我的看法作者並沒有3樓所說的簡單二分法或是對男性的歧視。

    我完全同意男性也可能成為性騷擾的受害對象,甚至事實上男性在受害者佔有一定比例,但是對男性加害的人身份是男性還是女性?就我所知,男性對男性有有性騷擾行為者不在少數(但多被視為玩笑帶過);是甚麼讓男性受害者在遭遇此情況後仍隱忍不敢言,是加害者還是這個社會的氛圍?加害者之於的(有形/無形)威嚇或許佔有一定比例,但是更讓受害者男性不敢說的是這個社會對男性的期待吧,一個「不具陽剛氣質、柔弱到被其他男性甚至是女性欺負」的男性,背負著這樣的男性形象期待才是讓男性受害者的主因吧!所以你要說男性受害者隱忍不說是女性造成的嗎?

    而三樓你並未釐清何為父權社會,便將男性受到性騷擾與之連結實在令人摸不著頭緒。故我就先以自身觀點闡述兩者的關係,歡迎提出異議。就我所知,父權社會是指以男性為中心所發展出的社會型態,那其中鞏固的是「符合社會形象的男性」在社會裏的權力地位,藉由強調自身男性社會形象及重複男女間的差異型塑不平等的合理性,男性群體中不符合父權社會形象的人也被剃除在群力群體之外,而所謂對男性施以壓迫行為的女性也多符合男性形象具有的特質(有經濟能力、果決、幹練、力氣大),這也是再製男性形象到女性身上。那所謂的父權社會才是造成整個姓/別間壓迫存在的主因吧!而這不是作者探討的部分,他是要講自詡為社會進步價值代表群體中的男性意見首領為何不對討論已久的不平現象發生,依舊陷入男性對性/別不平等無感的無限迴圈中。

    所以請勿將所謂男性受到性騷擾列在此篇文章討論範圍中,也請先說清楚父權社會和男性不願說出自身有受性騷擾經驗的關係,再置入這篇文章的脈絡中來探討。當然男性群體中的弱勢要如何被看見這也是議題,但這和本文探討方向不同,如此便說作者歧視男性未免空穴來風,若我有理解錯誤或其他意見,歡迎提出。

  3.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3816/
    外溢效果我google一下,似乎等同反射利益(正面),請問像是本篇作者的負面使用方式是正確的嗎?
    盼指正,非常感恩。

    (例如罄竹難書我們就不會用來形容正面的事)

CY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