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旻杰 /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Once you’re a parent, you’re the ghost of your children’s future.
-Interstellar, Christopher Nolan, 2014
1.敘事開展
當我們開始構思社子島的地景敘事,學生率先想到的是島上大廟坤天亭福成圓醮的放水燈儀式。其中一晚是從島頭公園放流的蓮花燈,最末一晚則因潮水走勢而移駕到關渡口施放的水燈排。「水路悠悠迎義魂,燈光熠熠接陰客」,豎燈篙放水燈,乃為邀請陸上及水上魂靈到陽間接受普渡。圓醮之夜,坤天亭廣場早排滿供品普請好兄弟,中壇元帥聖駕前,道士行傳統「禁壇結界」儀典,破穢消災,防制邪崇。廟旁的大姐阿姨們則不斷烹煮料理,隨時提供香客伙食。在神、鬼、人之間,水燈從人世陸地流入蕩蕩河水,再由水體上的漂浮微光引領回返魂魄,穿越真實道路與敘事路徑的邊界,串起島的獨特身世。
當所有關心社子島的焦點都集中在iVoting選項與結果、46年禁限建下的開發延宕、區段徵收的抵價與容積分配等都市計畫議題,除了繞島一圈的腳踏車騎士,很少人真正進入社子島,認識這處台北化外的真實居民與生活。市府的在地溝通,為的都是未來開發重新分配的利益問題,問卷調查大多是冰冷的問答。技術官僚的操作,只關乎刮去重寫的都市計畫圖上空間配置的合理性與可行性,所有的基礎資料,從歷史到人口、從生態到交通,都為服務計畫內容的正當性。過去數十年一談再談的規畫願景,對多數社子島人已趨無感,無論運河或曼哈頓社子,都不如河岸船屋或廟口樹下一壺濃茶實在。但很少看見規畫者真心想坐下來,和居民一起吹河風配口茶或故事。依循規畫流程進行了基地分析,最後卻可能失去田野。
初訪社子島,經常驚於高密度的大小廟宇,其中不乏祭祀無主之魂的陰廟或同祭神鬼的廟寺。位處台北盆地主要河川匯流之感潮與洪泛敏感地帶,順河泊岸的外來「角色」與拓墾深耕的聚落宗族,本就存在著可意識卻不時變動的邊界(border),不僅是空間的領域區隔,也是時間甚或陰陽的分際。作為城市邊界的社子,實則為一具特定疆域的邊境(borderland),內含豐富而歧異的棲地/聚落及微觀的社會關係。從更遠的視角審視已成半島但又被城市防洪牆排除在外的社子,既是某種水陸之間的生態交錯群落,也是城與鄉、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文化交錯群落(cultural ecotone)。交錯群落伴隨的邊緣效應(edge effect)是由緊臨但相異生態群落交疊碰撞於邊緣地帶所產生的環境效應,通常外顯出更密集的生態多樣性,看似缺乏人為控制秩序的交錯群落,反倒是多元且具有強適應力的物種所集體形塑的地景形式(Odum 1997)。
在社子交錯群落內,聚落生活的民俗本源緊扣著地方傳說、神話、儀式祭典、和水岸農漁活動建構的空間佈局,不僅強化某種可感知的感覺結構,也延展出社子島地景敘事的特殊情節。以坤天亭主祭的中壇元帥三太子李哪吒為例,哪吒之於社子,好比屈原之於河對岸的洲美,將治水神話的傳奇根植於地方的深層潛意識,隱喻河岸聚落居民對臨水的恐懼與渴望。傳說中的哪吒,既是能生波抑浪、擊潰龍王太子的天縱「兒童神」,也是最終剜肉還父、刮骨還母,乃至魂魄脫軀飄蕩的天遣之子。太乙真人雖施予蓮花化身,重塑肉身,但亦如葉俊谷(2005)所述,其「肉身成聖的過程伴隨著不斷的死亡,生與死的辯證,陰與陽的轉化」。他與生俱來的「乾坤」圈、「混天」綾,也暗示了神人「陰陽相生相剋」的「道體」;哪吒,是混沌(chaos)或太極的化身,也是穿梭于陰陽邊界的閾限(liminality)象徵。
自1970年被「士林、北投主要計畫」和「台北地區防洪計畫」指定為「限制發展區」而禁限建的社子島,既是在「懸置」(suspension)及「間界」(in-betweenness)之中自尋生活維續機制的「空間囹泊」(spatial limbo, Kang 2010) 狀態,亦是閾限者(liminal personae, Turner 1969)舊有身分認同溶解、卻依舊等待始終未臨之果陀的曖昧階段。空間向度的邊境或時間維度的閾限,往往相互指涉,勾勒出社子島懸而未決的法外與過渡處境,甚至如哪吒表徵的「陰陽和合」秩序。在都市速度與開發的夾縫中,社子島與都市計畫的理性秩序脫鉤,但持續的每日生活彌補被都市歷史敘事排除的語境,竟又自成道體。地方人之氣味生猛直接,不世故矯飾,對待外人如社之子民。而快速道路外的台北城如何能理解這天生桀驁、卻良善天真的兒童神之域?遑論馴服?
藉由坤天亭圓醮的蓮花水燈作為魂魄回返的容器,社子島地景敘事出現了一個尚未跨過忘川、隨水燈召喚重返社子的「義魂」。作為一組外來的地景詮釋者角色,我們刻意朝向多元詮釋地方既有的文史素材、複數表意敘事者缺席的文本。每個封閉結局的敘事體 - 無論大歷史或微敘事,勢必涉及被忽略或排除的主體,尤其為深化內部認同而建構的壟斷性歷史,經常在不均等的社會關係中成為穩定權力結構或治理的工具。我們乃嘗試以開放敘事的文本,建構此「義魂」的角色,並徵得當事人R同意,凸顯他在社子島的真實處境。R的母親原是社子人,外嫁後不久成為單親,便帶著孩子回返社子。R從小在社子長大、生活、就學、並成家立業,但一家人始終是無地無殻、向親戚租賃屋殼居住的在地居民。他的三個小孩也都和他一樣在島上富安國小福安國中就學,完全認同自己的社子人角色,但在未來「生態社子島」的規畫,他們一家的居民身分將被地產開發商的地主股份取代。在市府以區段徵收為手段的明日社子島願景,他們數十年來的居住事實不被認可,可能淪為無租購屋能力可返回島上的漂流者。如無主之魂。
鬼魂(ghost)在社子島的民俗並非全然的禁忌。學生提到一部乍似十萬八千里遠的科幻電影星際效應(Interstellar),影片中的小女孩在房間中發現許多異象,以為鬼魂顯影,末了才理解是她參與外太空計畫的父親從遙不可知的未來穿越可摺疊的蟲洞時空(Einstein Rosen Bridge),回到地球為她提供拯救人類的線索。這部企圖以物理的多維時空體系整合重力與量子物理的奇幻電影,紮根於親密的父女關係,最終具現了片中父親對女兒所言的一句話:「一旦你為人父母,你終將成為兒女未來的鬼魂」。父女歷經不同物理時空經驗後,以各自進展的歲數重新會面。我們借用星際效應的鬼魂想像,以島上真實人物為關照及觀看地景視角,依此開展一非線性且交織不同敘事向度(包含歷史、記憶、神話、事件、影像、戲劇等)、空間場景、與地方政治的地景敘事體(landscape narrative)。
2.地景敘事體
地景敘事體可以是為地景敘述的一個故事,或是具有敘事涵構的地景。但除了故事(story)內容外,敘事體本身隱含了說故事(telling)的方法、故事的結構、故事呈現的形式、說故事的人、被敘述的主體、和他們之間的關係。地景敘事體含括空間、時間、及地景情節(plot)等軸線,並透過一種可辨識的敘述架構與形式展現。但地景不只是故事的背景,它本身就是不斷變動、充滿事件、衍生故事的過程(Potteiger & Puriton 1998),也是抽身觀看地方的反身性距離。地景與敘事間的交互作用,讓地景敘事體成為兼具空間維度及敘事性脈絡的載體。
地方歷史書寫的敘事以史實為名,但多少因意識型態或主導權的操控,選擇性刪除了部分紀實材料而摻雜了剪接的痕跡,形成一被捏造過(forged)的敘事文本。但與地景認同息息相關的神話與傳說卻經常藉由虛構敘事的力量,凝聚成某種集體的地方意識。當地景意義最終因此被生產了,虛構與真理之間的界線益顯模糊。而與地景情感最直接而密切相關的個人與集體記憶,亦正處於虛構與真理的曖昧交會處。但當多數敘事體以封閉性結構成就一作品,地景敘事體卻傾向以開放結局的多向文本開展。即令單一地景敘事的詮釋與建構可能被時間與空間的邊界框限為封閉的敘事結構,但地景本身的敘事性是開放且隨時間逐步成形的。每一次地景的詮釋與建構,也僅是地景多向文本中一則被說出的故事。
3.社子上河圖與夜弄土地公桌遊
我們運用敘事「情節」的部署,擬仿清明上河圖的橫向卷軸開展方式,集體製作一份社子上河圖。以散點透視構圖的清明上河圖其實是一個被時間凝結的畫面,如同攝影快門按下捕捉到的奇異時刻,所有可能的故事必須由畫框外的想像填補。我們企圖讓主角R隨水燈上岸,以向玉帝借來的三天三夜人世時間,重新走過他所熟悉的社子島之日常,因此社子上河圖是一人物隨卷軸開展而移動的動態時間進程,如不少島民還頗有印象、可自行在長紙卷編劇繪圖的童年遊戲(圖一)。「上河」自古有許多不同解釋的意義,其中之一為逆河而上,在社子的區位脈絡,逆反的視角也呈現了島與城市的關係。但相較于北宋京城汴梁的繁榮富裕,社子的處境幾乎成了原圖的反諷對照。我們決定採用某種魔幻寫實的敘事方式,透過R的記憶與閾限情境,疊交不同視角組構的流動場景,以文字搭配畫面,由R的第一人稱主觀敘事再現島的章節。
圖一:社子上河圖卷軸部分截圖
社子上河圖是一個不斷擴張的實驗性敘事,我們先由個別的島上經驗和參與式觀察,配合非正式訪談內容與搜集到的文獻,開始拼貼初版的卷軸,再與社子島居民分享,聆聽他們的回饋。當所有外來專業者和市府駐地代表都只與他們討論區段徵收的安置和分配時,這些敘事的情節反而讓社區有感。我們建議最後將地景敘事發展成一套桌遊,讓玩家在遊戲的過程認識社子或重新看見自己的家園。特別關心社子少年環境教育的家長和里長想大力促成,提供了更多敘事線索。雖然我們期待社子地景敘事的開放結局可無限期繁衍,卻必須完成一階段性版本以供參與者長出更多微敘事的枝節。不久後當我們聽到R的故事,又在2016年元宵親炙夜弄土地公的燭火與鞭炮洗禮,社子上河圖卷軸加夜弄土地公桌遊的想法便漸次發酵。
R因為自己是相對弱勢的社子島居民,每每有與自家權益相關的公聽會場合便刻意缺席。他們並非唯一面對迫遷的家戶,據地方議員助理估算,依照市政府認定違建的標準,日後恐將有1/3戶數配不到市府的安置住宅。在未來預計將投資約800億的生態社子島都市計畫實境遊戲,島上現住的居民大多成為被操弄的棋子,惟有他們積極成為規畫設計桌上的玩家,才有機會發展真正屬於咱ㄟ社子島的替選。從島上最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夜弄土地公」開始,社區居民成為玩家的參與過程,可能潛藏更多改變命運的機會。
只要親臨現場,跟隨元宵入夜後溪洲底聚落整晚的夜弄土地公祭儀,從中了解這傳統節慶與聚落歷史百年來不可分割的關係,感受社區不同年齡層無回報的熱烈參與,大概很難不認同它作為台北市最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之價值,進而憂心區段徵收手段毀滅式的重新分配將造成聚落社會與空間、連同與此聚落緊緊依附的夜弄土地公祭典全面崩解的結果。以前當河運還承載水肥,連結社子與台北的吞吐關係,島上居民會從保安宮取回大大小小的蠟燭,在元宵當天發送給提著燈籠來家門祝福的老老少少。當蠟燭的需求減低,聚落家戶便改送各式各樣的禮物給來訪的人客,無論是對聚落內的鄰居或島外的陌生人,從基於分享的流水席美食到手持傳統關刀燈籠排隊等禮物的微笑,鄰里間的熱絡往來和對外來者的好客之道全溢於言表。
但真正刺激腎上腺素的還是當赤裸上身、頭頂斗笠、只著短褲的轎夫,從各庄頭扛起土地公神轎,跨過綿延的鞭炮龍接受似無止盡的轟炸,連旁觀者的感官經驗都被聲光推向極致(圖二左)。鬧元宵夜弄土地公其實不止發生在溪洲底,但仍低調以社區合作的自發能量、透過年度節慶維繫對內認同,而非淪為觀光化展演的儀式,在臺北市已寥寥可數。溪洲底可再次分為戲台口、塭寮、中窟、及港埂仔四個庄頭,各自奉祀自己的土地公,而神轎巡行接受鞭炮洗禮的路線,大抵都從土地宮口出發繞境,並在延平北路十字路口產生交集。除了戲台口的土地公。
初識戲台口土地公的人大都非常吃驚,百多年來社區輪當爐主祭祀的神明竟是一尊無法辨識面容神情的抽象木座,如被當代藝術家率性劈開成形的木雕(圖二右)。更特別的是,這麼多年下來,戲台口庄頭仍然維持傳統爐主抽籤迎回神祗供奉的模式,亦即,戲台口土地公並沒有廟,但每年卻召喚聚落新生代年輕人參與,製作繞境前導車,拼接超過一公里的鞭炮龍,沿途以血肉身軀上烙印的火光炮痕榮耀神明和庄頭本身。從儀式展演到進行過程銜接的環節,都是聚落成員奉獻與協調合作的成果。午夜過後,神轎最終回到無廟的戲台口,整個社區在不息的炮火中高高扛起神座,幾乎以現場的身體共同築起一座無可取代的無形之廟,具現了最原真的無形文化資產。鞭炮越旺財就越興,但有另外更神奇的說法,當土地公身上的鞭炮達最高峰而完滿籠罩神明,有緣人可從煙塵中看見他的長相面容。無形貌之土地公與無形之廟,建築在綿密的鄰里網絡和社區情感之上。在市府明日社子島零星獲得保存的去脈絡歷史建築和宗廟,當然無法容納溪洲底的土地公們,更何況無形體的廟宇。
圖二左:夜弄土地公儀式/圖二右:無具象面容身形的戲台口土地公
戲台口的戲台是可容500人座、早已歇業改裝為工廠的皇宮戲院,在社子戲院落成前的1960年代曾是社子最具規模的休閒娛樂場所。猶存的戲院立面可想見當年溪洲底的繁榮景象,附近鄰居聊起鼎盛時期戲台口廣場看戲、小販林立的鬧熱場景,口語便昂揚起來。戲院停業後因每年迎神祭祀仍有野台,庄頭便共同出錢搭建一座兩層樓高的不拆卸台座,底下作為演出後台,平時則是有遮蔽的曬衣和處理菜蔬的空間。引人好奇的是野台正面不朝立面猶存的皇宮戲院或晚近出現於臨側的順天宮,卻面對著廣場側的車棚。仔細觀察才發覺其中兩根棚架鐵柱上貼著對聯,一有祭典演出,車棚就彈性轉化成臨時的神壇。神聖空間竟以隱匿的方式遁形於生活空間的表層,平時看來只是製紙工廠出入及停車廣場,其實銘刻著深層的場所意義,在元宵夜才陪同土地公顯影,變形為一處神人共築的神聖殿堂。
在這無土地宮廟的庄頭,小廣場定義了戲台口夜弄土地公的收尾高潮,而出發的起點則自不遠處小巷口的阿葉仔雜貨店棚。平日的店棚看來尋常,總是有三兩鄰居過客坐在幾張小桌椅喝飲料吃泡麵,與早當了阿嬤卻風姿綽約的老闆娘閒聊。但在地景敘事操作的參與過程,聚落居民為雜貨店寫出了更細膩的微敘事情節(圖三)。我們認為這些與大敘事抗衡的書寫十分難得,三言兩語透露了聚落生活的珍貴人情。但在卷軸的文字安排不容易完全嵌入,因此以box的外設框策略伴隨主要文本出現。除了雜貨店外,許多需要更多歷史資訊的場景或由居民自發書寫的內容也在敘事軸線外藉由box嵌入。建築師詹益忠特別以風格一致的水彩畫,為每張外設框場景素描勾勒,這些畫面文字將成為夜弄土地公桌遊敘事中改變遊戲的翻卡與外卡,如命運機會牌。
圖三:卷軸外設框box (圖:詹益忠/文:謝梅華)
全程參與夜弄土地公的儀式,決定了社子桌遊的格局與佈局。雖然只是眾多島上聚落中的一處,溪洲底的元宵節慶卻極具代表性,作為第一個桌遊嘗試,或可誘生更多週邊聚落以其他敘事脈絡設計出不同版本的敘事載體,如立體繪本、小志、敘事劇場、甚至APP、密室逃脫等。桌遊的基本架構建立在四條夜弄土地公的繞境路線,玩家擲筊決定各代表的庄頭,並以爭取沿途最多的鞭炮接龍為贏,但全程不斷有翻卡與外卡的場景干擾,結局是開放的。遊戲本身若只為玩的快感與樂趣,其實類似在社子坊間流行的四色牌。無論是否能有效滲透在地敘事到遊戲內容,從玩遊戲本身的身體腦力參與和玩家之間的賽局關係,社子島桌遊企圖呼應聚落內的非正式社會網絡,而非只訴諸一般桌遊愛好者。
此桌遊的「開始」其實是社子上河圖卷軸敘事的開放「結局」。R從鼻頭公園上岸後,三夜三天的時間重新巡行了現今島上正發生的日常,也隨著記憶蜿蜒到過往改變社子命運的歷史環節,或個人足跡曾經歷過的場景。回島第一夜所見聞的、廠房內的馬戲團,與坤天亭的翹尾黑虎將軍、中壇元帥「腳踏風火輪,手持火尖槍」的意象、乃至聚落居民豢養的鴕鳥幾無違和地融合。乍看魔幻寫實但又真實存在的敘事,引領R從另一維度的時空逐步進入他難以割捨的現實。
隔日,從蔓延的鐵皮工廠到毗鄰工廠區、由台南將軍遷徙落腳於社子的城鄉移民聚落和分香興建的北興宮,再延伸到工廠邊更大範圍的菜園綠地與水圳系統,沿途R關注社子歷來最重要的在地經濟命脈,以及依賴一、二級產業維生的兩三千名勞工生計,日後將被高科技智慧產業園區取代。
他繼續走到淡水河岸靈威公廟附近的船屋,看舢舨上補蟹人豐收的肥蟹,和群樹下喝老人茶嗑點心聊天的鄉親;河對岸,夕陽落在觀音山稜線,正是他印象中社子最尋常而美好的記憶。
入夜後,他走訪聚落內的小店和發財車來島上設攤的好滋味。沒有一家便利商店和傳統市場的社子島,殘存著前現代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但R在戲台口想到童年和長輩利用散場前免費進皇宮戲院看電影尾的經驗,場外攤販小吃湊合的小市集彷如坤天亭每週三開放廟口群聚的小夜市。
隔日,R繞著島的外緣,體會這處傍水而活卻又因水而困的島宿命,水岸潮漲潮落,潮間生機勃勃,「天龍八部」抽水站沿著6米高的防洪堤守護島內的生計,堤頂的單車道強勢隔開了水陸間的聯繫,卻開啓了島緣與都市休閒的新關係。外來者對堤岸外的河景興趣似乎高過對堤防內聚落生活的好奇,正如都市社群組隊參加社子島前港的端午龍舟競渡,卻很少了解後港聚落間的「扒龍船」始終不是競賽,而是祭水儀式。R遇見了在溼地戶外教學的福安國中師生,渴望再與正就讀福安的兒子以某種方式相會。
第三夜正巧逢上市政府舉辦的iVoting說明會。場內人心惶惶、心浮氣躁,多數人不了解也不在乎所謂運河社子島、生態社子島、咱ㄟ社子島三方案差別何在,卻被要求在溝通和資訊仍明顯不足的狀況下投票為自己選擇一個未來。這是決定R日後被迫離開家園的關鍵,但他很少在公開場合為這類無殼無地的社子島人身分發言。從失去社子家園的未來回返爭議的現場,想著自己孩子的將來,不知如何改變歷史的途徑。
最後一天他緩行細看每一個聚落的容顏,從浮汕、溪沙尾、中洲埔、繞道福州仔、八卦厝一帶再繞回溪洲底,穿梭在大小廟宇和不同時期搭建的有機屋樓之間的,是如夢境般迴旋的巷弄。R清楚,這並非那一棟歷史建築特別值得保存的問題,而是聚落整體形塑的空間社會無法如土地使用分區理性邏輯。
R在戲台口前看到庄頭大哥正與年輕人討論即將到來的元宵鼓仔燈賞遊祭,準備在野台上放映去年記錄的夜弄土地公影片。黃昏到來,天色漸暗,他在人間的時刻即將結束。R看到自己的孩子跟著許多庄頭鄉親出來小廣場聚集,看著大銀幕上鞭炮聲光逐漸增強,戲台口土地公被擴散的煙霧慢慢籠罩。他的兒子聚精會神看著銀幕,R立於銀幕投影之上,希望當鞭炮炸到最高潮,孩子能從煙霧中的抽象土地公身形看見自己的顯影。
社子上河圖卷軸開展上述的內容,我們將此地景敘事視為夜炸土地公桌遊的前提本事。從這個閱讀視角,在遊戲過程得到越多鞭炮、連成最長鞭炮龍的贏家,越有機會讓土地公顯影,或促成讓孩子從顯影中看見來自未來的父親「鬼魂」。雖然沒有社子上河圖的敘事銜接,遊戲還是可以照玩,但較侷限於溪洲底的空間基盤和玩家間的快感;加入了上河圖的脈絡,則推衍出與社子島的記憶、歷史、事件、人物、空間、和議題相關的敘事縱深。我們希望若夜弄土地公桌遊得以出版,社子上河圖的卷軸可被摺疊如一經書附件,正面是卷軸畫面及故事文字,背面則是由box外設框補充的內容,而這些box的精簡版,即成為遊戲卡片。
完成第二版的卷軸後,我們將社子上河圖大圖輸出,成為一長達15公尺的大幅卷軸。第一次在社子的展示,配合實習課不同國籍學生的背景,在福安國中安排了跨文化分享,讓參與的師生、校長、家長看見社子島和西班牙、瑞典不同城市村落的空間關係和文化異同,再一起循著掛在風雨操場的社子上河圖,聽敘事者講述R的故事。R本人和他的夫人孩子也在現場,如從虛構的故事走入真實世界的角色。中學生們聽完後,部分開始寫或畫出自己對社子島的微敘事,有些則加入填補卷軸畫面預留的空白 - 戲台口前的孩子及父親「鬼魂」需要其他一起看戲的夥伴,讓戲院的場景復活,因此學生們畫進了各式的角色,讓自己加入故事中
圖四:社子上河圖卷軸在福安國中開展
在坤天亭和戲台口又再進行兩次分享,每次一開展卷軸,立刻匯聚所有在場目光,居民們指指點點自己再熟悉不過的場景,並開始補充更多的情節。例如畫面中沒有出現的威靈廟,是座祭祀遇難孩童孤魂的囝仔公廟,也是許多社子人心目中位階極高的宗廟殿堂。社子最具代表性的兩座大廟都與未世故化的孩童有關,準確捕捉到社子島不馴服於現代城市秩序與規則的地方精神。也有人注意到島上最重要的消遣-四色牌-未被提及,當時我們還沒意識到,在外人不熟知的島內角落,每日都有些非正式經濟活動進行著。另外,還聊到觀音山上的另一個陰界社子–祖先安葬的地方。地方認同若忽略了當下生活者與往生者的文化聯繫,便失去了根的附著,聚落真實的空間範疇也不完整。從生到死,從神到人到鬼,社子島以最大的包容接受了所有可能,但若非經過這些敘事溝通與延伸,地方知識難以積累。因此在下一版的社子上河圖,新添補的敘事情節將繼續作為下一輪開放敘事的引子。
4.敘事終結或開始
社子島地景敘事體的實驗性建構,必定要接受階段性敘事終結的限制,完成一則可被閱讀的文本。當我們印出卷軸,即宣告了一特定敘事體的完成,但此終結正是為了開放給更多說故事的人持續參與。投票率很低的iVoting選出的「生態社子島」內容,基本上就是一個終結島的敘事之後再沒有任何與原地景銜接的規畫設計操作。願景畫面再美好,註定刻畫著專業道德瑕疵,它擬開始的新敘事,即使留下幾座脈絡斷裂後的歷史建築,已然消滅了所有聚落文化的實體與網絡。新敘事自然會開始下一階段的演繹,但那個地方的「靈」或「魂」(Genius loci,「地方精神」,拉丁原文即是羅馬宗教中地方的守護靈)恐怕再也找不到回來的路徑。
參考文獻
Kang, M. J. (2010) Spatial Limbo: Reinscribing Landscape in Temporal Suspension, in J. Hou ed. Insurgent Public Space: Guerrilla Urbanism and the Remaking of Contemporary Cit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Odum, E. P. (1997) Ecology: A Bridge between Science and Sociology, Sunderland, MA: Sinauer Associates Inc.
Potteiger, M. & J. Puriton (1998) Landscape Narratives: Design Practices for Telling Storie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Turner, V. W.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Chicago: Aldine Pub.
葉俊谷, (2005)《兒童神的敘事:以孫悟空與李哪吒為主的考察》, 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太神了~太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