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真的很重要嗎?睡眠與青少年發展

林文旭/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

 

大家看到的青少年問題,除了學習的課綱問題外,另一熱烈討論的議題是「青少年睡眠不足問題」。許多平台開始探討延後上學時間的可能性,甚至也在國家發展委員會「提點子」網路平台(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成功(約5669人附議)並得到歸責單位的正面回覆說明。雖然提案的上學時間9-15基於諸多考量恐無法實施,但教育部已開放高中職一週兩天學生可以選擇不參與早自習等活動,而在早上8點到校即可。這些種種討論,主要目的無非是要讓台灣的下一代(國小到高中青少年)睡飽。本文想分享,睡眠對青少年的重要及可能產生的影響。

2018030603.jpg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的提案,延後上學時間。圖片來源:https://goo.gl/XiJ18x。

 

青少年發展的重要

在進入睡眠之前,先讓我們了解一下生命發展。許多人都了解,一個人的成長會經過不同生命階段(粗略的分):兒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跟老年期。每一階段都很重要,但青少年期是一個相對重要的發展階段,因為:此階段銜接人生的黃金階段——成年期且面臨許多改變。前者所強調的正是生命歷程理論中一個重要的核心概念:生命階段是環環相扣的;也就是說,前面的生命階段發生了什麼事情都會影響後續生命發展。以Moffitt的理論為例,她認為青少年階段的偏差行為屬於「常態」,但有些人留下了痕跡(例如,案底或是毒癮),因而在大家都開始 「離開」(desisting)偏差行為時,這些痕跡 「切斷」 (knifing off)了回歸正常的連結,因而造成後續成年階段繼續在犯罪中打滾。除了青少年期所處的重要地位外,該階段也是一個充滿變化的階段。除了生理方面經歷青春期外,青少年也同時面對心理發展及變化(尋求獨立及認同以及所產生的情緒起伏及不穩定)、認知能力發展(抽象思考及批判)以及行為改變(偏差行為增加)。這樣許多的變化一起發生,伴隨課業壓力的增加,無怪乎學者認為青少年階段是一個充滿風暴的階段。

 

青少年睡眠行為的改變

睡眠對於生物發展相當重,它佔據生命中約1/3的時間,是人類基本生命活動的要件之一,充足睡眠也是維持健康的重要關鍵。世界睡眠醫學會(World Association of Sleep Medicine, WASM)從2008年起,將每年三月的第三個星期五訂為世界睡眠日,睡眠的重要性可見一般。

青少年階段是大腦逐漸成熟發展的重要階段,充足的睡眠有助於大腦的成熟。雖然一般的認知認為嬰兒期以及兒童期所需睡眠時間比較長,接著此階段之後的睡眠需求會開始下降,但是研究顯示,青少年的睡眠需求並沒有比兒童來的低,而國內學者更認為青少年期睡眠需求量應增加,以因應生長的急遽變化。

因著進入青春期,青少年的睡眠行為也逐漸改變:生理時鐘逐漸轉變為晚睡晚起、週間與週末的睡眠時間差異頗大。前者的轉變(晚睡晚起)與社會要求完全相反,因為在所有的已開發國家中,國中階段的上學時間均比國小要早,而青少年習慣晚睡,倆倆相互影響,普遍造成青少年睡眠不足。一項跨國研究指出,歐美青少年平均睡眠時間短於亞洲各國。而來自於華人圈的研究比較已發現,大陸、香港以及台灣的青年學子其睡眠時間比歐美青少年短。

青少年改變的睡眠習慣及週間睡眠不足,會產生不規律睡眠時間表:週間與週末的睡眠時間不同,或是上床起床時間不同。這樣的結果不難理解,因青少年睡眠時間需求並未減少,然而週間睡眠不足(晚睡早起),導致週末有 「補眠」的現象。研究發現,週間與週末睡眠差異確實普遍存在於各國,且差異可以大到2小時。台灣學者利用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的資料調查,發現國中階段台灣北部青少年(雙北及宜蘭)週間睡眠時間為7.29小時但是週末卻高達9.25小時。

2018030602青少年週間睡眠不足,導致週末常有 「補眠」的現象。
圖片來源:Pixabay,https://goo.gl/P6ZdLu。

 

睡眠與青少年發展

那麼,青少年的睡眠變化,跟我們經歷或是觀察到的各樣身心及行為變化,兩者是否有關呢?以醫學觀點來看,這樣的情形被稱為 「共病」(co-morbidity),亦即,類似的行為或是疾病一起發生的機率如何。為了解這樣的可能性,接下來將利用實證資料以及文獻,分別探討睡眠衛生(sleep hygiene),如何影響青少年的課業表現、偏差行為、以及心理健康。睡眠衛生包含二個睡眠問題:少於6小時的過短睡眠,以及不一致睡眠時間。

睡眠如何影響課業表現呢?研究顯示,睡眠不足會降低大腦的認知及相關功能、以及衝動控制(impulse control),而認知能力以及衝動控制均與學業表現息息相關。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的調查顯示,台灣北部青少年於週末睡眠少於六小時或是睡眠不一致,會導致學業表現欠佳(班級排名落後、主要學科不及格經驗、或是課業跟不上)。而以北部高中職學生的另外一篇研究也發現,不一致的睡眠時間將導致課業表現不佳。

國外研究發現,青少年睡眠時間少於8小時,特別是少於6小時,容易有偏差行為,不一致的睡眠時間也容易有物質使用(substance use,如抽菸、喝酒、吸毒)的問題。我們的研究也發現,台灣北部青少年週間睡眠時間低於六小時者,較易有偏差行為(物質使用、打架鬧事)。這顯示,當一個人睡眠不足或是睡眠不一致,其衝動控制會降低,認知思考較不足,此情境會讓青少年具備很強的 「犯因」 (crimnogenic),形成偏差行為。

研究也發現,台灣青少年週間睡眠低於六小時者,其憂鬱情緒較高,快樂情緒較低,這是因為睡眠不足不僅對於認知功能有影響,也會影響大腦的前額葉皮質,進而影響了情緒控制以及覺醒(arousal:指個體對於同一事件的情緒反應多傾向負面情緒而較少有正面情緒)。

不過必須注意一下,雖然研究指出,睡眠不足與不一致睡眠時間對於青少年與青少年階段各樣的變化有相關,但是兩者的連結並非如此的單純因果關係,也就是認為睡眠不足造成了課業表現不好、偏差行為、情緒起伏,許多的理論均提醒我們,這些行為間只是相互有連結而已。進一步來說,睡眠不足造成課業表現不良,而課業表現不良其實就是一個產生偏差行為或是負面情緒的危險因子。我的研究發現,這些行為之間是相當複雜的(如圖一),這都再次說明,青少年階段睡眠變化以及其他變化行為或情緒改變,都是相互有關聯的。

2018030601

圖一、睡眠行為與青少年發展的複雜關係。

 

重視青少年的睡眠時間有助於個體未來發展

睡眠缺乏或是不一致的睡眠時間,與青少年期各樣的變化(特別是負面發展)息息相關,而生命歷程又是環環相扣(青少年期影響成年期),秉持著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或是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為使國家未來主人翁能適應更好,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睡眠的重要性。以本文呈現的資料以及推論,或許晚一點上學,讓青少年可以多睡一點,是一個不錯的開始。此外,也可以加強宣導一致性的睡眠時間對於個體未來發展有深遠的影響,而非僅僅只是單一階段(青少年)得利而已。或許於學校的健康教育課程,可以安排相關睡眠領域專業人士給予青少年甚至父母相關睡眠衛生知識,更有效的幫助青少年渡過更健全健康的青春期 「風暴」。

 

 

 

在〈睡眠真的很重要嗎?睡眠與青少年發展〉中有 2 則留言

  1. 而且睡眠時間要達到8小時左右才會形成永久記憶,有助於提高基測和學測的成績。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