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穎超/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社會學系
*本文轉載自:高穎超,2022,〈超乎你所求所想的「同志」╳「基督」〉。頁355–396,收入王道維編,《當同志遇見耶穌》。新北市:真哪噠出版社。
奇異恩典:「超乎人所求所想」的基督救恩
很多非基督徒會問:既然教會這麼反同、恐跨,為什麼同志、跨性別基督徒不乾脆離開教會,就不會受到每日每週來自四面八方的敵意和傷害了?
社會學中有個概念叫「非預期結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也就是一項社會行動或機制表面上的目的或功能,跟它潛在可能發生的目的或功能,不必然一致。
有時候,看似美善的功能,可能導致負向的結果。例如,當1950年代以自由主義學風設立的東海大學,在戒嚴時期堅定拒絕國民黨威權的政治勢力涉入校園,具有進步、自由的時代意義。但到了2012年,反同志教育運動興起時,卻經由校牧室的牽線,讓東海校園的教室搖身一變,成為訓練「反同精兵」的練兵場,藉以阻擋性別資訊的自由傳遞。
相反地,負向的行動或機制,也可能產生了積極、建設性的「非預期結果」。《當同志遇見耶穌》中集結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是在性壓迫、性別歧視的教會生活中,同志、跨性別基督徒每每「轉角遇到神」,在壓迫、受苦中,經歷神蹟救贖的動人見證。
例如,亭屹面對教會反對多元成家法案,連學校團契門口也貼著抗議同志教育政策的文宣,仍堅守信仰,「並沒有改變上帝也愛同志的想法;我仍為國家的性平政策禱告,但求主不教信祂者誤解祂的慈愛,並求祂賜下真正的奇蹟,讓性平法案過關。」
亭屹信仰告白:「即便身處在風聞反同的基督教群體的此刻,我明白地感受到被上帝愛著,也親身體驗而確信了『上帝愛同志』的事實。」
有時候,被恐同基督徒給毀壞、破碎了的信仰,同志基督徒如亭屹竟然會透過「非基督徒好友」的一通電話,「確認自己會成為上帝喜悅的同志,而自己去讀聖經,而成為『支持我繼續信主的動力』」。
神使用的器皿不只是受洗了的基督徒,甚至也透過非基督徒造就靈魂呢。
又如,在那個上從校長到修女以降,都看不見同志學生存在,甚至同志學生(校友)活跳跳的出櫃、現身後,還要被擋在校門外、假裝看不見同志的教會女中,竟成為鈺欣遇見一群充滿愛與接納的同學,給予她莫大支持與資源的所在。
甚至,在這個壓迫機構中,輔導老師成為不期然出現的天使,在鈺欣還未開口前,就能心領神會她的需要與憂慮,「堅定而溫柔地接住了我」。甚至,老師運用有限的資源,特地約鈺欣在週日見面,「談話將不列入學校紀錄」,協助同志學生避開了制度性的監視與控制,用TĀ的方式溫柔地伸開翅膀,充滿愛地接住這個同志靈魂:「老師一開口就說:『我知道你要跟我談甚麼,同性戀,是沒有錯的。』」
在那個台灣還沒有「同志教育」、《性別平等教育法》的年代,一位輔導老師身處在壓迫性少數的教會女中裡,卻成為同志學生的安慰者、保惠師,宛如非預期的奇異恩典。
《宗教社會學》的教科書寫道,教會等宗教機構往往提供人四種功能:
(一)個人層次的功能
1. 意義功能: 宗教提供一套世界觀,賦予生活與生命意義,為不義、受苦和死亡,提供解釋框架。宗教式的意義系統包含了概念(思維)及企求(誡命、使命)。
2. 歸屬與認同功能: 宗教社群提供信仰者歸屬感、認同感,這點尤其對各種弱勢者(含移民、難民、少數種族/族群、宗教/支派少數等)尤其重要,甚至發展成交換經濟與社會資源的社區中心。
(二)社會層次的功能:
3. 文化功能: 宗教協助保存地方文化,神聖化了文化價值。宗教藉由為文化提供價值、道德信條、發展願景的形上學基礎,因此有助該文化中的人民消除人生困惑、抵住迷惘,並打消在困頓和社會混亂狀態(anomie)中的解離感。
4. 結構功能: 宗教,組織了社會的結構,就如同黏著劑或「桶箍」,把社會上不同背景、利益的人「箍」(khoo)在一起,透過自我定義該道德社群的共通價值和生命的使命異象,達成聯結、合一。
因此,宗教的文化與結構功能,共同藉由神聖化社會中的常規和價值,促進社會穩定。(摘譯自Roberts and Yamane 2016,頁54–59)
這四種宗教功能,協助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同志、跨性別基督徒,明明知道自己所屬教會不接納自己的性別認同、性認同,卻仍堅持委身在教會中。
在非基督徒看起來「自虐」,甚至「助紂為虐」的行動(以免費勞動、十一奉獻協助反同、反跨教會的擴張),其實對同志、跨性別基督徒而言,他們在教會生活裡獲得個人生命的意義、歸屬、認同和身心靈撫慰,是最即時且穩定的。相比之下,同志社群或同志運動是資源相對稀少,組織較鬆散,社會關係較不穩固的社會網絡,也較無法提供一套綿密且全面的意義系統,解答生命疑惑。似乎,只要不提到同志、跨性別,就可以隱身在教會群體,獲得無條件的愛與關懷,享用上述四種宗教功能。
只有宗教組織能提供這四種功能嗎?當然不。一些大型、持續運作的全國性同志組織也能提供對應的功能。例如,熟悉性別與基督徒議題的作家喬瑟芬曾公開表示,她觀察到「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宛如教會,提供生命意義、受傷靈魂的庇護,其同儕諮詢熱線、小組會議、親子團體、社區中心的多重角色,提供許多義工與服務對象歸屬與認同感,形成社會支持安全網。然而,熱線這類的同志團體資源有限,在台灣仍相當稀少,即使加上校園同志社團、地區同志資源中心和社團,仍無法像是大小教會密布全台灣,適時接住所有所需的同志、跨性別靈魂,擁抱其身體。
然而,促進社會穩定的宗教,有其良善,但穩定過頭了就容易落入保守、反動、守舊的極端,成為社會改革與進步的對立面。就如同在台灣過去十年的同性婚姻、同志教育辯論中,從基督教到跨宗教大聯盟的領袖紛紛以教義、道德、信仰作為理由,阻止台灣成為保障性別少數、更包容社會差異的民主國家。
有趣的是,在台灣各大宗教、宗派政治化的風潮下,《當同志遇見耶穌》帶我們看到許多同志、跨性別基督徒經歷了另一種「非預期結果」的奇異恩典。例如,JCCH當初反對同婚法制化,「公開表達並堅持婚姻是一男一女…即便同婚法通過,我也不會去登記。」2019年《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通過之初,他的確選擇不登記結婚。卻等到2021年與家人發生「利益衝突」,他發現自己只能使用同婚法,才能給予伴侶一些保障。
陷入道德兩難的JCCH援引「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馬太福音22:21),為自己的價值衝突「窘境」解套。他寫道,「既然台灣通過同性婚姻法,而我是台灣的國民,那我就有義務遵守並有權利享受法律所帶來的保障。我想通了,也不再糾結伴侶與婚姻的名稱,既然我生活在台灣,就應該使用台灣的法律讓另一半在未來有保障。」
我想,對JCCH而言,當初他所激烈反對的婚權運動支持者、立法者,會不會是他生命裡的天使天軍?在他還未求、未想時,上帝就幫他預備好這套保障同性婚姻與伴侶關係權益的法案,在他數年後需要時可以即時享用。
而當年「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婚權運動者、支持者,也間接幫助到所有需要用到同婚法案的台灣人、跨國伴侶,包括那些當年公開、私下的反對者。
無獨有偶,反同(護家/愛家)教會所高舉的攻占「七大山頭」理論,竟也在同志基督徒的實踐裡發生「非預期」的果效。
Hank是在2018年,反同、挺同衝突對立最激烈的時刻信主。他寫道:
當時的我正處於一種高壓狀態,不知道該怎麼幫助陷入憂鬱且會傷害自己的另一 半;不知道怎麼安慰因利益關係被親戚砸店、覺得被手足背叛的父親;不知道怎麼保護會因恐慌喘不過氣、深陷在極度恐懼裡的母親;也放心不下當時被親戚限制人身自由、用來當作威脅條件的弟弟。(Hank)
Hank當時明知道有些教會「不認同性少數」,卻走入教會,讓教會的意義功能、歸屬與認同功能,以及綿密的關顧網絡,接住了當年的他。
原本受弱(vulnerable)、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暇顧及的他,竟在一間反同教會裡,獲得了攻占「政治山頭」的預言。那位牧師對Hank發預言:
「神要把政治山頭的呼召交給你,從社區開始,直到城市,再影響國家。你不用怕,不用擔心。」當下從我的左臂好像有一股電流來回直竄右臂。(Hank)
Hank在靈裡激動、大哭。在那幸福小組教會裡,Hank體驗到:「上帝在我對同志牧養議題感到無力絕望時,不斷地安慰我,給我力量和應許,讓我能再一次為主站立。」於是,他體會到天父的安慰,「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在2019年,他參與EMI課程的外展活動,參加該年11月的台中同志遊行,用他的生命,用神形象所造的肉體,傳講著福音:「上帝愛同志」。——反同教會中的經歷,啟發了同志運動者、同志傳道人的行動。
亭屹、鈺欣、JCCH到Hank的故事,我們看到世俗界的挺同、反同二元爭論之外,有許多超乎人有限知識所知的「非預期結果」,也是基督信仰裡的奇異恩典。這是我們用心聆聽同志、跨性別基督徒的敘事,才能得知的「在地知識」。
用基督教的話來說,就是神的所作所為,超乎人的所求所想。
神能照著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以弗所書3:20)
同志與基督徒,同遠大於異
其實,同志族群和基督信仰社群看似對立,兩者深度交織。同志族群、支持同婚的異性戀支持者中,有許多基督信仰者,包含從小在基督家庭中長大的教二代、教N代。在禮拜堂裡,每週舉手敬拜的「哈利路亞」、低頭禱告的「阿們」聲,也可能來自同志、跨性別,他們可能是傳道人、同工、敬拜團、小區/組長、平信徒、慕道友。我希望讀完《當同志遇見耶穌》及本文的朋友,已可理解「同志」和「基督徒」的多元交織性。
其實,同志和基督徒的共同點,遠多過相異處。根據史坦琳教授(Arlene Stein)研究美國奧瑞岡州的反同小鎮,結合我研究台灣反同(護家/愛家)運動的共同發現,同志和基督徒有四大共同點,一項差異(Kao,2018;Stein,2001):
- 同志和基督徒都喜歡「敘說故事」:同志說著自己的出櫃故事來探索性認同,讓親友認識自己;基督徒愛講自己如何遇到神,決志、信主,成為基督徒的故事。
- 同志和基督徒要確立身分,都經歷了「新生」時刻:基督徒喜談自己如何被神觸摸、感動,因洗禮而重生,再活一次(reborn again);同志則從被預設、強迫當異性戀(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的舊框架中掙脫,接納自己的情慾特質,建立自己的新認同、新生活,甚至自己選擇建立的酷兒新家庭(self-chosen family)。
- 同志和基督徒在敘事中都強調「感受」:同志常常經歷關在異性戀暗櫃、跨性別受限在順性別常規性的櫃子裡,雙雙感受到被社會結構壓迫的無助和自我厭惡;基督徒則在信仰敘事裡往往強調孤寂、無助、軟弱、被遺棄的老我,直到遇見上帝。
- 同志和基督徒也不斷地用敘說,來傳講「見證」:基督徒透過說信仰見證,不斷宣稱、確立與上帝的關係(立約),傳講福音到地極;同志透過說性別見證,不斷出櫃,為LGBTQI族群開拓社會能見度和包容性空間,也鼓勵年輕、還在掙扎的同志,集體社群的力量可以給你支持,未來還是有希望的,出路就在不遠的隧道盡頭。
以上這四項同志和基督徒的共同點,不斷地迴盪在《當同志遇見耶穌》書中23個同志、跨性別基督徒的生命見證中,為兩邊看似劍拔弩張的族群,用溫柔和真摯的敘事,搭出了23索跨越彼岸的吊橋。
然而,同志族群和基督徒社群有一項最大的差異:兩者對權力、權柄、威權的關係。
基督徒強調重生是一種潔淨化自我的過程,人的自我永遠臣服於神,在日常生活中極盡所能自我節制。甚至,在某些台灣基督徒的想像中,上主彷彿戒嚴時期的霸道領袖、古代的易怒君王,自己的日常行為,彷彿無時無刻不被靈界的警備總部監視著。因此,他們明知耶穌反對法利賽人,但不知不覺內化了法利賽思維,以各種道德準則來監視著自己、監控著彼此,甚至阻礙他人追求幸福的權益,以避免自己犯錯跌倒,上不了天堂。
有些教會甚至主張基督徒是神派到地上的僕人、管家,因此比其他非基督徒擁有更多特權來「代替神」管理眾人萬物。民主、平等、自由,只是這群基督徒取得更大權柄的修辭和遊戲機制,他們心裡並不相信眾生平等,自由只用來保障自己的基督宗教自由,在教會內外以言論和行動貶抑其他信仰、性別群體。
在此脈絡下,「順服即蒙福」成了台灣民主化後某些教會面對權力的最佳剪影:要求弱者「順服即蒙福」來加以控管,但特權階級享有化外法權,毋須順服、即可蒙福,甚至將享福視為理所當然。
相對的,同志族群對集權式、單一式的權力採取高度懷疑、批判的姿態。因為數世紀以來的異性戀霸權、順性別常規性的權威代言人,總是以社會集體、公序良俗為名,壓迫、傷害、甚至殺害性別少數。因此,同志重視個體的自我實現,把無條件服從於不公義的權威,或在不平等的社會結構下躲藏、苟且偷生,視為傷害社群和自我的舉措。同志與跨性別族群指出權力(power)運作的邏輯,群起反抗權威(authority)的集體行動,本身就是一個充權賦能(empowering)的集體昇華過程。
同志對於權力的高度敏感和批判性,其實也可幫助基督領袖釐清自己不斷傳講的「神掌權」,究竟是哪一種「權」?某些巨型教會力推的攻占「七大山頭」,究竟要帶領基督徒會眾去爭奪百工百業的「主導權」(leadership)、政治權(political power)、文化霸權(hegemony),還是經濟、社會、文化資本掌控權(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capitals)?當基督領袖們宣揚「要讓天上的國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時,那個基督國(kingdom)的實現是反對台灣作為憲政民主的現代國家(constitutional democracy),要恢復到君王時代的封建國嗎?還是要把全台灣人受洗成基督徒,讓台灣從一個多宗教信仰、多族群的社會,改造成唯一的基督教民族(Christian nation)呢?還是,只有基督徒可以掌控國家機器(state apparatus)呢?
當基督徒掌權,他們會如何運用社會學上的三大權力:他們會用國家合法壟斷的暴力、警力、軍事武力(coercion)來對付鎮壓「異教徒」嗎?他們會用「議程設定」(agenda-setting)和中國天眼般的數位、人盯人全面監視(Foucauldian surveillance)來收攏權力,達成全景場控式的微觀全控(totalitarianism)嗎?
當好消息頻道的大牧者們,不斷複誦著要將「福音傳到中國、傳回耶路撒冷,傳到地極」時,他們想像的神掌權,是聯合國將近兩百個國家都必須成為基督教士或基督徒統治的神權國家(theocracy)嗎?「神掌權」最終極目標,是讓全地球的人民都活在全球基督教國教主義統治(Global Dominionism)之下,毫無其他宗教信仰遁逃的容身之處嗎(Berlet and Lyons,2000)?
基督領袖應該把自己要爭奪的究竟是哪種「權」,對基督會眾、對台灣社會說清楚,講明白。他們究竟要把使徒、台灣,帶往何處?
同志和基督徒能共通對話點,遠多過檯面上呈現的差異處。兩者的激烈對話,其實也是幫助彼此深度思考,探索更深層的信仰,更複雜的社會公義的公共辯證過程。
穩定與變革,兩種不斷辯證的必備社會力
在研究台灣反同運動近十年來,我常常有一個領受:如果以上帝視角來看同志和基督徒在同性婚姻法制化中的激烈論辯,是否也有其美意?
以古典社會學中,涂爾幹的社會功能論,及馬克思的衝突與階級鬥爭論迴觀,基督徒和同志在台灣正好代表了這兩種辯證力量。基督徒或泛宗教聯盟強調的社會秩序,固然為社會帶來安定力量,卻也阻礙社會改革進步。同志或婚權團體倡議的革命婚姻、伴侶權益多元成家,可協助台灣進行典範轉移式的突變式進化,卻也疏於讓草根民眾跟上時代變遷的腳步,幫助他們在情感上適應近一、二十年劇變的性別地景,在認知上理解為何性別不是只有兩種,而有超過百種的性/性別/性制認同大量增殖。——台灣變得太快,快到有一大群人覺得自己的世界觀不再連續,被政策變革割裂,自己的記憶和知識被拋到歷史斷層的另一邊。
正好,穩定和變革,這兩股社會運作必備的辯證力量,似乎就顯現在宗教機制和性別運動兩股勢力的辯證中,透過台灣憲政民主機制的調和與協商,得出一個暫時性的共識。雙方都不甚滿意,但仍可接受彼此共同存在、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島國社會。
因此,過去十年的同婚論辯,從人的角度看似對立,若從一個更高位存有的角度看來,是否也有美意,或可稱「神美好的計畫」呢?
Out & In:懺悔、出路、見著光
至今(2022年7月),已有超過七千對同性伴侶完成結婚登記(內政部戶政司,2022)。
台灣社會沒有崩潰。甚至在疫情期間,舉國之力共同完成舉世公認的公衛成就。爺爺奶奶的稱謂還在,孫兒女還是可以叫「阿公」「阿嬤」。「同志教育」解壓縮,讓更多學生可以擁抱自己的性傾向、性別認同,多角發展自己的各式潛能(恩賜)。——在同婚爭論期間,為了公投動員、阻擋法案通過而散播的荒謬政治宣傳,一一接受時間的檢驗,不戳自破。各式聯禱會、基督教協會與機構在公領域的所作所為,將會在台灣和世界的歷史上被後人評價,在各自末後接受神的審判。
《當同志遇見耶穌》的出版,除了在同志與基督徒群體之間搭橋,協助彼此更加接近、理解,更有許多作者以自己的雙重視角,對雙方社群未來許下願景:
從前同志運動的策略是「站出來」,但是作為同志基督徒,我卻要「走進去」;走進不同的教會裡,走進不同的生命裡,走進我的家庭、我的同儕團體、我的職場…,學習耶穌基督的樣式,不停地走進去。(鈺欣)
我有一個願望,基督的教會可以效法基督的模樣,勇敢地站在弱勢小眾這一方,行公義,好憐憫,扶助被欺壓的群體,而不是像被主責備的法利賽人,以經卷之名隨意將人定罪並加害之。(細細)
認罪悔改是因為我們先經歷神的救恩,在救恩中充滿愛的救贖,才會因為神的光 照,認清自己生命中應該悔改的方向,並產生行動。悔改是一種回應,而不是拿來當刀劍隨便定罪他人的工具。(Ivy)
結論行筆至此,我身處的美國剛經歷第二波「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運動。數世紀以來,受到系統性壓迫的多彩種族/族群(people of color)像是George Floyd遭到白人至上主義,結合警察代表的國家暴力騷擾、宰制,甚至傷害、殺戮。多少基督教領袖透過聖經詮釋,以維持社會秩序為名,成為這個壓迫、殺戮體制的共犯、甚至主謀。
美國社會如何探索出路?我看到一群群白人警察公眾下跪,請求多彩種族/族群的原諒。雙方社群的代表彼此認罪、悔改,相互握手、擁抱,達成(部分)歷史性的和解。
懺悔,面對醜陋的真相,是和解、共生的開始。沒有面對壓迫的真相,合一運動、禁食禱告會只是另一個表演性的集體狂熱(performative mania)。
回到台灣,同志和基督教團體要如何彼此認罪、悔改,和解、共生?願天主賜下智慧,願聖靈軟化彼此的心土,幫助我們在爭鬥的黑暗中,成為協助彼此前行的光。
受患難的人為何有光賜給他呢?心中愁苦的人為何有生命賜給他呢?……我藉他的光行過黑暗。(伯 3:20;29:3)
在聖經旁,此刻我桌上放著徐志雲醫師的《讓傷痕說話》,以及張原境弟兄的遺作《不會消失的溫度:一名同志基督徒青年生前的掙扎日記》。原境是一位喜歡談吉他唱歌、畫畫、看帥哥的31歲大男孩。他對教會教會曾有極大的投入、熱情與期待,卻也是教會傷他最深,以排擠、反同公投,加深了他的抑鬱與自我傷害。
原境在生前最後一年的日記,悲痛卻仍不放棄地寫道:
基督徒啊,你們究竟有沒有看見聖經裡,那血漏的婦人、痲瘋病人、盲人、聾啞人?有沒有看見耶穌率先親近這些被當時主流社會所排斥的?
(張原境,2021,頁99)
原境,以及許許多多同志、跨性別基督徒的故事來不及被聽見、被記錄,就消逝了。我們只能用記憶、用想念,延續他/她/TĀ們的存在,並帶著盼望,彼此警醒。
我期待,《當同志遇見耶穌》的出版為那些遭到雙面夾擊,或在不同群體內遭到的誤解、霸凌、排擠、傷害與羞辱的靈魂們,帶來一點源自耶穌基督的光亮和拯救的訊息。
地上眾人要在聖靈裡合一,但是耶穌基督啟示、感動人的方式卻是變化萬千。這23則基督徒的故事彼此相異,但透露了一個共同的光亮:
「同志」╳「基督」的可能性,超乎你的所求所想!
高穎超,寫於2022年7月24日
美國維吉尼亞州,瑞奇曼市
謝誌:我感謝王道維、陳佩儀、曾宗盛、片片、Ivy閱讀本文初稿,並慨予修改建議。惟本文文責由本人自負。相關聯繫,請電郵:yckao512@gmail.com
參考文獻
Berlet, Chip and Matthew N. Lyons. 2000. Right-Wing Populism in America: Too Close for Comfort.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Kao, Ying-Chao. 2018. “Organizing Transnational Moral Conservatism: How U.S. Christian and Taiwanese ‘Pro-Family’ Movements Converge, Diverge, and Collide.”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Rutgers University, New Brunswick, NJ, USA.
Roberts, Keith A. and David Yamane. 2016. Religion in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6th Edition). 6th ed. Thousand Oaks: Sage.
Stein, Arlene. 2001. The Stranger Next Door: The Story of a Small Community’s Battle over Sex, Faith, and Civil Rights. Boston: Beacon.
內政部戶政司。2022。人口統計資料「結婚及離婚」。取用日期2022年7月23日,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fbclid=IwAR3JOdOxf_mFMTwfHrCIkZkhalTPKUGi0uK_snPMlkrLagLia0iJq3ctlb4。
王道維、李懷恩、郭宇欣等。2020。《當耶穌遇見同志》。台北市:真哪噠。
徐志雲。2018。《讓傷痕說話:一位精神科醫師遇見的那些彩虹人生》。台北市:遠流。
高穎超。2019。〈反同婚爭戰的「象徵暴力」與權力鬥爭〉。《上報》評論,取用日期2020年1月27日,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58371。
張原境(著),Umav(編)。2021。《不會消失的溫度:一名同志基督徒青年生前的掙扎日記》。(天堂):獨立出版。
陳胤安、陳煒仁、林茂國等(著),胡露茜、曾景恒(編)。2018。《人‧性III:酷兒「釋」經》。香港:性神學社、香港基督徒學會。
曾慶豹。2017。《約瑟和他的兄弟們:護教反共、黨國基督徒與臺灣基要派的形成》。台北市:台灣教會公報社。
鄭仰恩、曾宗盛、羅光喜等。2019。《我們何懼之有?基督信仰與同志群體的會遇》。花蓮:台灣好世協會。
鄭書祥(著)、陳永財(譯)。2016。《徹底的愛:酷兒神學導論》。香港:性神學社、基恩之家。
在〈超乎你所求所想的「同志」╳「基督」 (下)〉中有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