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民渡,度不了陸地的觀點?以高雄舢舨船消失為例

洪文玲、王治平/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造船及海洋工程系/STS中心

 

旗津與哈瑪星的鼓山渡口航線是高雄港都最具特色之處。如果你曾在2009年4月之前拜訪此處,公營渡輪與民營機動客貨船,同時服務渡港的觀光客、學生與居民。每逢假日及上、下班時間,船家的吆喝聲穿插著渡輪的汽笛聲,使此處成為全台灣最活絡的渡口。但在高雄世運前夕,高雄市政府以「舢舨船危及高雄港船隻行駛安全」、「舢舨船對乘客安全沒有保障」、「老舊船隻影響市容觀瞻」為由,強制收購了最後一批抵制徵收的23艘民營機動客貨船(註:就是俗稱的 舢舨船)。清代即開始運行的百年歷史旗津-鼓山民營擺渡航線,就此中止。

sbc

【以現代化之名而強制消滅高雄的舢舨船,是否該檢討?】 

資料來源:0.blog.xuite.net/0/a/5/c/11557258/blog_424103/txt/24555190/13.jpg

在地知識與庶民文化資產

 旗津先民以漁民為主,其後旗津與打狗的發展,更與海洋緊緊扣連。早期打狗住民以簡易小船,即常見於中國東南沿海的舢舨(三板),作為來往打狗潟湖的海上交通工具。自清代以來,在今日高雄港的許多水域,均曾有民營擺渡於固定渡口服務民眾,包括愛河、一號船渠等處。民營舢舨行駛路線也依乘客需求,人滿即開,或是以一定船資包船。同時他們也服務港中停泊的大型輪船,協助運送人員、物資與貨物。

takao-harbor-1896

【1896年的打狗與旗津,右上角有畫當時的帆船】

隨著時代演進,客貨船在政府的鼓勵下加裝了動力,尺寸越做越大,或是由漁船改裝,這些動力客貨船多是由紅毛港來旗津營運的,所以旗津人稱之爲「紅毛港船仔」。機動客貨船除了固定之旗津-鼓山航線之外,也可受雇行駛至其他地點。

2004年之前,高雄港北側口臨西子灣處尚有海產店營業,民眾可雇一艘機動客貨船,直接吆喝三五好友至海產店吃喝,約定返家時間再由機動客貨船載回旗津,就像海上計程車一般。如果在夜間人數較少時,或遇有緊急事故,則可以150元包船,馬上出發。客貨船也成立組織,執行日間夜間排班的工作,以確保24小時均可提供服務。這樣的交通型態,如同台灣習慣的隨招隨停計程車,或定點可包車或共乘,俗稱「野雞車」之攬客計程車,民眾可考量自身需求應用。對於高度倚賴高雄市的旗津居民而言,機動渡船代表了渡港交通的自主性與行的尊嚴。

 舢板船

【高雄港疏浚開港後,舢舨船跟搖漿船仍是重要的港區運輸工具】

資料來源:takao.railway.tw/?page_id=11

機動客貨船擁有旗津-鼓山航線豐富的實際航行經驗,是最常民的古老渡口航線。由清代、日治時期的人工搖槳舢舨,到戰後配備主機之機動客貨船,反映了動力技術普及化的過程,也是台灣海上交通史之重要物質見證。相較於渡輪的慢條斯理,照班表航行,機動客貨船人滿即開,靈活地穿梭於進出高雄港一航道的船隻與渡輪之間,表示了船家對旗津-鼓山航線的熟悉與紮實的航行技術知識。再者,此型機動客貨船為旗津特有,與渡輪同為旗津-鼓山航線之重要意象,不管是否選擇搭乘,機動客貨船仍為旗津、哈瑪星居民及外地遊客之共同記憶。

被「汙名化」的客貨船

許多人對機動客貨船的第一感受,即是安全疑慮。以陸上活動為主的台灣人對於渡港,似乎總是有著潛藏的恐懼。旗津地區之海上安全事件,最著名的是1973年6月3日,在中洲至前鎮航線發生的「高中六號」沉沒事件,此次船難造成25名趕赴前鎮加工區上班的年輕女工喪生。根據事後調查,「高中六號」渡船總噸位10.85噸,時速七浬,載客定額為13人,當日卻由中洲載客70餘人。當渡船航行至61號碼頭前方水域時,船身搖動開始進水,船尾迅速下沉,死亡的乘客均困於船艙中。

25ladies

【1973年的木造小型渡輪翻覆,造成25名年輕女性的死亡】

此災難事件後,持續在一般大眾心中留下「渡港危險」、「舊船不安全」或「民營船不安全」的扭曲印象。但實情是如何?

木造船的優勢原為(輕質)木材可浮於水,因此即使發生船難,也不易發生沈船事件。如2009年發生於蘇澳外海之復古船「太平公主號」船難即如是,在撞船事件發生數小時後,破碎的船身仍飄浮於海上,所有船員均獲救。而「高中六號」之所以迅速下沉,主因該渡輪未依需要定期上架保養,致使船體木頭已完全浸濕,密度高於海水。當船身破損後,隨即下沉,釀成大禍。

旗津-鼓山航線另一重大海事事件,是2005年「旗鼓二號」渡輪撞上正出港之「大立輪」,造成51名乘客受傷。事件發生後,媒體立刻引述「高中六號」的船難來做比較。媒體說「高中六號」是舢舨船,但事實上,「高中六號」為民營小型渡輪而非機動客貨船,此二者船型不同,乘坐方式也不同。如此錯誤,恐怕不是無心之過,而是根深蒂固的陸地思考,將對於海的未知轉成為恐懼。

在機動客貨船收購爭議中,媒體或許多個人持續錯誤引用「高中六號」船難,而有新式渡輪較機動客貨船安全的論述。但就科技與社會的觀點,技術物的先進與否,無法直接決定安全性高低,使用者常居於決定性的關鍵

木船的物質文明史

造船技術是一種非常客製化的拼裝技術,可視船舶現況靈活地加以組合、修復與運用,且由於修船價格遠低於新造船舶之價格,因而在符合成本且材料堪用的情況下,船舶是可以重複不斷地經由修補和零件替換而再生。此與量產的陸地交通工具如汽車、大客車等不同,陸地交通工具進化快速,當量產零件無法取得且客製化修理相對昂貴時,陸地交通工具常因此而被迫淘汰。

1970年之前,當時木造漁船大多以相思木等硬木為肋材,檜木為板材。木造船師傅將這些船長10公尺左右的漁船,去掉船艛及船舷,使主甲板面較為水平,弧度較小,面積較大,成為載客、載貨雙用的機動客貨船。為了美觀、保養清理方便、延長木造船使用年限等,數艘機動客貨船則將木造船殼及主甲板,加以披覆玻璃纖維強化塑膠(FRP)。至1979年左右,台灣已缺乏可供造船的適當木材,木殼船的建造逐漸式微,鋼船及玻璃纖維強化塑膠船起而代之。

s6-1

【目前保存在高雄科工館的客貨船「充利進號」】

 資料來源:img3.epochtimes.com.tw/20100219/s6-1.jpg

徵收前的旗津機動客貨船,是高雄地區甚至台灣地區少見之定期航行中的大型木造船,保存了幾近消失的早期木(漁)船造船技術。難得的是,不同於木造漁船大約只有十年的壽命,此批機動客貨船雖由已使用過之漁船改造,但之後用於相對無波無浪的內海航行,且船家仍定期上架保養,因而能維持相當好的船況。

而隨著旗津這批機動客貨船的徵收與銷毀,台灣地區的木造船航行史也更邁向全面消失。原本提供機動客貨船定時上架維修的師傅,其傳統木船技術知識也將無用武之地,木造船技術史恐將在破除舊式落伍科技物的思維下,隨著機動客貨船默默劃上句點。

 

消失的海洋民渡文化

高雄港的旗津-鼓山航線,是台灣最生氣蓬勃、最可親近,充滿在地文化的航線。之前的旗津機動客貨船機動性高、滿載即開、可包船及24小時輪班等特點,更是加成了此航線獨一無二之處。它們的消失不只劃下私營運輸船舶航行這百年航線的休止符,更扼斷了旗津木造船技術史的延續留存,刪除現存的在地文化資產。

在高雄港快速現代化的步調中,機動客貨船彷彿不協調地停留在過去,但陸地觀點卻忘記,這些生動的庶民交通參與,連接起旗后百年歷史與現身高港的人們。高雄(打狗)累積上百年的有形無形文化資產,都是由海民的寬廣隨性,與陸民踏實穩定的糾纏互動而成。但高雄市政府似乎並未如同台灣其他社區所體現的,以在地知識建構為基礎,強化在地文化資產保存論述力量,擴大「文化資產」的社會認知,反是將機動客貨船視為落後技術,捨棄公民論述的機會,將此旺盛生命力之文化資產,連根剷除。

KHH-harbor

【何時才能重現各式各樣海上運輸工具在高雄港的多樣景象?】

其實以活化文化資產的取向,高雄市可以引用保存或新造古式船舶做為觀光、交通用途,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旗津舢舨船(渡船),在現代高雄港市發展中,是可以扮演積極參與的角色。

與機動客貨船收購爭議的同一時期,1914年建造的「忠僕號」也停泊於高雄港漁人碼頭,供民眾參觀,高雄市民反應熱烈,對近百歲的忠僕號靠著志工維修仍能航行全世界嘖嘖稱奇。此外,高雄市政府為配合世界運動會的舉辦,也曾暫停開放歷史博物館,改以籌設『2009世運城市-船承高雄特展』,希望向世界介紹高雄港都的代表物-船。活用傳統船隻的方式在世界各國比比皆是,如日本東京隅田川的屋形船,威尼斯的貢多拉,香港維多利亞港的復古中式帆船鴨靈號,泰國持續使用中的傳統木船等等。高雄市政府放棄深具在地文化活力之機動客貨船,任由旗津居民百年渡港交通文化自高雄港消失,成為拆船場的一堆廢木,實在令人唏噓。

後記

23客貨船中的「充利進號」,後由科學工藝博物館與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出面具保除籍,由科工館典藏,曾於2011年戶外展出。

客貨船徵收事件時,已故陳皇儒先生參與事件的紀錄,關心失業的船主,並以《港岸舢舨船》獲得2012勞工金像獎特優。

客貨船徵收後,旗津居民無法在深夜間搭船至鼓山。渡輪也經多次協調之後,營運時間拉長為由早上5點至清晨2點。

 

在〈百年民渡,度不了陸地的觀點?以高雄舢舨船消失為例〉中有 10 則留言

  1. 就在猴子大學巷子口發生的故事。

    客貨船以前上下課的碼頭,就在今日橫跨一船渠的人行橋之處,在鼓山渡輪站往內一點的地方。一船渠就在中山大學出入必經的,哨船頭接哈瑪星之處。。

  2. 有朋友傳來這個鏈結,很適合作為影像檔搭配!

    1. 現在船他們,常常塞船没辨法政府在做事很奇怪。

  3. 看了影片,實在很想哭!世界各地的港口,都是各式各樣的船隻在跑,沒有說,某一種船就特別危險。

  4. 感謝作者和短片導演讓我們知道這段歷史。

  5. 台灣人至今仍執迷不悟的拆古蹟、毀自然。不明白生命歷程裏遺留的軌跡和記憶,才是台灣新文化。而文化受到重視,本土才能鞏固,國家方才可能。否則,台灣永遠只是競逐錢權的功利資本國際孤島。被美、日當作角力棋子用,或歡迎中國老大哥來收拾。舢舨只是例子之一。

    1. 那麻煩你繼續用毛筆寫字….

  6. 政府用這種粗劣手法”發展”觀光,其實是斲喪先民的智慧、歷史與文化。
    近年來,政府部門推的環境教育,其中的”社區參與”這領域就包含了住民的歷史文化脈絡。
    我不清楚,高雄市政府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資產的。
    可悲。

    1. 一堆來自天龍國的傻B,從不深入了解高雄人想法,就會站在旁邊說風涼話,這才是真正的可悲喔 ~~

彭曉雯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