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檳城的客家中藥產業

張翰璧 /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

19世紀是大量客家族群移民到馬來半島與新加坡的重要時期。1805年以前,檳榔嶼移民規模小且無正規組織。西方殖民進入東南亞後,檳城的華人數量亦逐漸增多,發展出不同的群體組織,各個方言群與會館都帶有濃厚的方言與祖籍地的地域色彩,且組織的方式有所不同。

DSC03107

【檳城的開發與華人息息相關,如圖中列入世界遺產的姓周橋,王宏仁2012攝】

檳城的客籍移民主要分為三部份:嘉應客、汀洲(永定)客和惠州客,其中,嘉應客人數最多,居於支配性地位,經濟實力也最強。他們在檳城所創建的「嘉應會館」,是學者公認新馬地區最早成立的華人方言社團。客家人最早成立方言會館的原因,在於客籍人數不多,處於當時以方言作為溝通並建立社會網絡的社會中,為了有效凝聚力量並相互支持,因而成立方言性的會館。會館因為有社會福利組織的功能,負有照顧同鄉、介紹工作等責任,同一方言會館的成員會進入相同的職業領域,會館在族群產業/職業的網絡創造過程中,發揮關鍵性的網絡連結的功能。

中藥產業在馬來西亞的發展

中藥產業是馬來西亞華人主要的傳統行業。根據馬來西亞華人醫藥總會的資料,全馬來西亞共有42個與中藥產業相關的公會團體組織,許多中藥材產業的經營者多為客家人。根據新加坡中醫學院院長李金龍指出,有關傳統中藥傳入馬來西亞的時間約在14世紀,中國人南下僑居馬來半島與北婆羅洲時,傳統中藥隨著中國人的移入而傳到南洋。中藥帶到南洋後,剛開始是以小販販賣中藥材的方式經營,直到民間的中醫留下,以及中醫藥組織機構的成立,中醫與中藥產業才逐漸發展。

馬來西亞早期的中醫藥機構,多設立在具有錫礦地區的州屬,其中雪蘭莪(包括吉隆坡與巴生)占了11間、霹靂與柔佛各1間。馬來西亞早期成立中醫藥機構的單位,除了祖籍會館之外,還有觀音閣、德教會或濱海佛學會等宗教組織。最早的中醫藥慈善機構,以及最早的中藥店「仁愛堂」都是客家同鄉組織和客家人創立的,加上19世紀的機構都位在錫礦產區,可以看出「中醫藥」與「客家」的密切關聯性。

本文將討論客家族群如何進入中藥業經營、及其網絡的發展。這些受訪者,都是開設中藥材店,70%都有中醫師的資格,會駐診把脈開藥方。幾乎所有第二、三代的受訪者,家中都從事中藥業相關工作,或是中醫師。換言之,本文所指的「中藥店」,具有下列兩項特性,一是傳統可抓配藥的中藥材店,二是有中醫師駐診把脈開方。

renaitang

【檳城最早的中藥店仁愛堂】

資料來源:http://4.bp.blogspot.com/_-Hdm18S4FIo/Skr_prqhBQI/AAAAAAAAAAk/1N1ttiPYGFI/s320/trade2.jpg

檳城(或是新馬)最早的中藥店是客家人開的「仁愛堂」,現在則由駐診的中醫師(也是客家人)繼續經營。這些店老闆,都是先在相關產業打工,從當學徒開始,學認識藥材、曬藥材、切藥材等工夫,什麼工作都做,慢慢學會技術,才會出來自己創業或是另創分號。等到家族兄弟姐妹長大,勞動力充足時,大多會在不同區域開設分店。例如百和堂的老闆在1960年代才搬到檳城,他說:「我們還有一間比較老的店,在檳城的另一條街,那邊有70多年歷史了。本來我老爸是在怡保開中藥店,後來搬過來檳城這邊。、、、[搬來檳城的原因是]以前很多客家礦工啊,之後礦業沒落了,人變少了,發現檳城生意比較好做,所以就搬上來。我老爸出世就在檳城了,那時候我公太就死了。、、、1963年開第一間,然後65年又再開第二間。那個時候兄弟已經慢慢長大了,比較有人手了。」

如何開中藥店

開店的資金來源,除了自己儲蓄的累積外,就是親戚與朋友的集資,當時的族群網絡也發揮相當的作用。例如某受訪者說:「我在85年開店時,我記得我父親也給我一筆錢,好像是兩萬塊錢。我自己本身也一萬多塊錢。、、、屋子是他買給我的,我本身也賺了不少錢給我父親,我在店裡幫忙都沒領錢。以前我用什麼方式呢,出去幫人家出診賺紅包。在家看診你不能跟人家拿紅包,除非病人自己給。出診我可以拿很少,10塊、20塊。那一天看4、5個,就有40、50塊了。我當時把錢存起來,慢慢就有錢多開一間店。」

許多的中藥店都是全家一起經營,甚至雇用的學徒或員工不是親戚,就是朋友。 「網絡」在中藥店的經營扮演關鍵性的角色,愈來愈多的客家人進入,使得中藥業成為客家族群獨占的產業。這樣的網絡不僅限於檳城,有時是涵括新馬的地理範圍。某受訪者先在柔佛當學徒11年,「到柔佛工作是去我伯父家,我伯父和堂兄都是中醫,加上店裡面還有2、3位中醫,所以我就在那邊一面學中醫一面自己讀書。之後回來,93年才開始看診。」

ChineseHerbs

【中藥的入行,幾乎都是透過學徒制度而學習到相關知識】

資料來源:www.chinesegoldpages.com.au/upfile/201211/20121115201145peFABi.jpg

中藥材知識的取得,以往是透過在藥店打工的養成過程取得經驗和知識。打工過程非常辛苦,要熟悉草藥名、藥性、還要學習各種製作的過程,接下來才是把脈問診。因為中醫學院成立,許多原本是在藥店打工才能學到的理論,可以用上課的方式取得知識。某位受訪者是在自己的父親藥店當學徒而學習這些技能:「我父親是非常傳統的,所有的方法是從中國大陸帶過來的,所以泡藥、切藥、煮藥、製藥我通通都會,以前真的全部是人工,靠人做出來的藥,現在我們這邊都機器化了。全部都用機器,十個人抵不到一台機器。、、、我們小時候刨甘草,我們就很細心,就整條甘草它我們用刀把它的皮割掉,蒸1、2個小時,就很薄,薄的比紙還薄。用機器切的就很厚。、、、[這些方法]雖然書裡面都有記載,但是他們沒有做過,他們不懂,因為沒有打工的經驗。例如所謂的泡是兩種,用水泡,一個火的「炮」…。」

外面來的學徒可以領取薪資,在自家店中學習的則不一定可以領錢。現在的學徒薪資較以往為高,加上願意當學徒的人不多,所以學習年限較以往短,也可以留下來繼續工作。這種發展趨勢,使得中藥產業的客家獨占性逐漸消失。

近幾年來,不同族群的人也進入中藥店經營,當詢問「不同族群是否經營方式不同時?」一半以上的受訪者都回答「客家人比較保守」。有受訪者說:「我們保守,最不保守的就是潮州人。他們沒有資本的話,還是很敢去投資,可以借錢來投資。」

當前與未來檳城的中藥店經營

很多藥店是全家一起經營,並且以此為基礎,陸續增開其他聯號(分店)。藥店開多,市場的競爭性就出現,再加上成藥和科學中藥的出現,使得利潤下降。為了增加銷售的利潤,許多中藥店兼賣科學中藥。即使經營者還是認為水藥(使用中藥材煎藥)最有效果,為了因應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還是會賣科學中藥,以維持藥店的營運。

然而,中草藥的沒落不代表中醫、中醫師的沒落。針對未來的發展,部分經營者建議要增加保健食品的販賣比例,或是將藥材包裝成食補藥膳配方,放在店中販賣,或是直接賣給餐廳或肉骨茶小店。例如另外一位受訪者說:「馬來西亞中藥業也開始沒落,但是中醫師沒有沒落,只有那些生草藥。沒有中醫師駐診的藥店,就不能生存了,沒落的藥材店都是沒有中醫師駐診的。以前有很多中醫師是沒有開店的,在別人的店駐診開方。現在草藥還賣得好的只有八珍、六味還可以,人家要用來煮湯喝。[未來馬來西亞的中藥會如何發展?]應該是補品可以發展、發揚,煎藥的我看很難,開始沒落了,政府也是障礙我們發展,這個不可以進口,那個不可以進口。有些藥你要配也沒有藥,政府不准進口,說川烏啊、草烏啊、黃蓮啊等等,他都禁止了。、、、成藥可以生存,經過衛生部批准進口,看病配藥,但是療效不見得會比煎藥好。」

在經營上,中藥店雖然是華人傳統的醫療方式,但是顧客不限於華人。華人占了約70多%,馬來人約10幾%,然後是印度人。區域人口若是馬來人多,顧客就會以馬來人為主。馬來人也懂得煎藥,「他們捨不得將藥倒掉,會一直煮到沒有顏色,才會將藥渣倒掉。」此外,有些印尼的華人會跨海到南華醫院的中醫部求診。

螢幕快照 2014-05-19 下午9.26.38

【現在仍有許多印尼華人到檳城的南華醫院中醫部看病】

資料來源:http://www.hlwe-cmd.com.my/history1

雖然過去到現在檳城的中藥店,尤其是有中醫師駐診的中藥店,多為客家族群所開創。但由於許多中醫學校與相關學習管道的成立、科學中藥的引入,許多處理生藥的技術、把脈問診的知識都可以經由制度化的管道取得,使得不同族群的人有可以進入中醫藥產業,再加上開店的資金門檻不高,客家人在中藥店的比例逐漸下降,逐漸失去獨占的地位。

族群產業的發展,雖然是經濟行為,但也可以標識為族群文化的特色。檳城的華人內部並沒有明顯的族群相處問題,但在廟宇、會館和產業/職業上卻有區分。不同族群就在神緣、地緣、業緣的基礎上,形成以客家人為基礎的互助網絡。如果族群產業的發展,是一種網絡創造的過程,檳城中藥業的發展,就是一個以典型的族群資源(包括血緣關係和姻親),向其他互助網絡擴散的過程。

在〈馬來西亞檳城的客家中藥產業〉中有 2 則留言

  1. If l am not misunderstood the first Hakka association in Malaysia and Singapore area should be Cheng Lung Hui Khuan in Melaka , it dated back the Taiping Rebellion in Ching Dynasty . The association building was rebuilt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located at Jonker street in Melaka now .

  2. 不知道在馬來的客家醫師,有沒有不同於閩南醫師或華北醫師的特殊流派?有沒有因應馬來的當地風土而發展略為不同於中原地區或華南地區的醫學理論?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