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孩居然留在教室寫這種東西,我們需要談談嗎?談德國小學的學習與生活

周怡君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我想這是很多社會學者都會遇到的情況,不管自己研究的主題是什麼,只要家裡有小孩,無論到哪一個國家,就會關注和小孩相關的社會現象和制度,並嘗試分析和比較。今年暑假我到德國進行移地研究,申請學校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地方可以安置家裡九歲和三歲的小孩,否則移地研究可能馬上變成移地家庭照顧。

Grundschule

【德國小學沒有圍牆,不像以前台灣的小學空間設計好像軍營】

經過大學的外國學人接待單位協助,小兒子直接送到大學裡頭,專為外國學人所設置的幼兒園,大兒子進到居住地附近的德國公立小學就讀。一切溝通好之後,我的大兒子開始去上德國公立小學。原本擔心孩子上課聽不懂德文什麼也沒學到、跟其他小孩不能溝通沒朋友,可能討厭或抗拒去上課。結果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孩子每天急著去上學(媽,拜託你上廁所快點,我不想遲到!),下課去接他,要等他依依不捨和大家說再見後,才離開學校(拜託,不能讓我多待一會嗎?)對照他在臺灣每天早上要去上學無奈的眼神、完全是待宰羔羊的神情、傍晚去安親班接他的極度疲憊狀態,告訴我他今天「拼」完幾份評量和考卷,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德國小學教育的特色

網路上關於德國教育制度的介紹已經很多,我想在這次巷仔口和讀者分享的,是透過一個臺灣母親在德國近兩個月的參與觀察,所做出的德國小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微型觀察報告。特別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德國社會和教育體制對小學生在學習興趣與動機上的小心維護,他們對學習興趣的誘發和維護。德國小學教育並非沒有任何要求、也不是全然的內容簡單,其中的特色,我大致整理出幾點。

從生活中學習

上學第一天,我到小學和負責接待外國學生事務的教務主任溝通時,她說:「德國小學的基本學科認識,其實都不算難,主要目標是要讓學生系統地認知日常生活。學生在學校能交到朋友、喜歡上學、喜歡學習,這才是最重要的。」我注意到,他們許多課程經常需要離開教室,像是去游泳池上體育課、去城堡或教堂上歷史課、去附近的公園或森林上自然課。學習內容與取向似乎與小學生居住所在地或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圖1 (已馬)

【學習不限定在校園內、教室內的書本】

從找尋中學習

引發學習興趣的課程內容是否可能過於簡單或淺薄?我的觀察似乎也非盡然如此,像是地理課介紹非洲,學習內容不只是了解非洲有哪些國家?國家首都在哪裡?國家人口多少等等;而是同時讓學生理解非洲面臨的許多問題(象牙盜獵、飢荒、貧窮、內戰、愛滋等)、非洲飲食(我承認這題把我整慘了,因為學校要求父母讓小孩帶一樣非洲特產或食物去學校…)等等。孩子回家每天興致勃勃的提問、很多老師認為他們應該去社區圖書館、去問問家長才能獲得答案的問題,像是:為什麼大部分非洲國家貧窮?為什麼那麼窮還有錢買槍打內戰?為什麼很多人那麼壞、去非洲把大象殺死只是為了要那兩支象牙?非洲國家有沒有網路?這些都不是一個O或X的是非題、也不是單選的選擇題,相反的,要回答這些問題多少都涉及了歷史知識、生態立場、種族差異、國際政治、資本主義經濟等議題的瞭解。但是,這絕對比背誦或記住非洲國家的總統是誰、或非洲某國的平均薪資、、、真的有趣多了。小學生找尋答案的歷程、和父母親一起討論的過程,比起死背死記教科書上的內容,又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比教科書能寫的更多、也增加學習的品質。

學習不一定需要重複練習

引發學習興趣與動機,並不等於不斷重複練習。印象很深的是,大兒子下午去的安親班,整個教室裡滿滿的各式樂高、積木、教具、足球、體育器材和書籍,我注意到書架上沒有一本長得像臺灣從小學一年級就有的評量和考卷。安親班的時間安排大概是:中午十二點下課到下午一點吃午餐,在這段時間,小朋友可以在安親班教室玩積木、拼圖、教具、讀故事書等,也可以出去外面遊戲或踢球;下午一點到兩點吃中餐;下午二點到下午三點半完成學校給的作業,三點半到五點可以在教室或到外面去玩耍。安親班老師特別解釋:「不是每天、也不是每個班級都有作業,所以沒有作業的小朋友想待在教室、必須安靜看書或做其他事,不能影響他人的作業時間;不想待在教室的小朋友、就出去外面玩耍,我們都有老師在外面注意他們的安全,直到五點家長來接回。」大兒子去德國小學上三天課,每天都說沒作業,我讓他把臺灣安親班主任「送」的數學評量和國語評量,帶去德國安親班寫作業的時候寫。結果去接他放學時,老師說話了:「今天我班上的小朋友都沒有作業,整個下午都在踢球;您的兒子居然留在教室裡寫這種東西(用手指著數學評量)。我覺得很奇怪,我們需要談談嗎?」

從遊戲中學習

德國對小孩的玩耍這件事,有很多的寬容和投入,街道掃得乾乾淨淨不准丟垃圾、垃圾亂丟也會被抱怨,但是小孩在社區道路上塗鴉畫跳格子,卻不會被指責。德國小學有很多課程設計,就是讓孩子離開教室,第一天帶大兒子去上學,遇到德國朋友的十歲小孩正躲在學校旁的灌木叢中,我問他怎麼不在教室?他說老師讓他們出來抓X蟲(拍謝,沒聽懂)回去觀察。下午到五點的安親班,當天沒有作業的小朋友,除了吃飯時間外、其他時間可能都在玩耍。小孩玩耍不是踢球,就是爬高爬低、追來追去,德國小學校園裡,通常沒有臺灣的塑膠搖搖馬、要轉好幾圈的塑膠大象溜滑梯等配備,反而大部分都是以木頭、麻繩為材料所建造的簡單設施,像是樹屋、木橋等。某天下午,學校老師準備了一堆大型木頭、幾個廢輪胎和大木箱。小孩馬上發揮創意,把一塊長方形扁木頭架在輪胎上,身體直接坐進木箱上,從木頭上滑下,高興的吱吱叫;稍後還可架得更高、或多個木箱一起順序滑下,也一樣玩的津津有味,如果再拿條水管來噴水,小孩就更開心了。創意是從自然和簡單的玩耍和遊戲中逐漸引發和產生,並不一定需要臺灣坊間那些太矯揉造作且貴得嚇人的「創意課程」或是「創意玩具」。

14060240_517049315157413_879828036_o

【遊戲一直是德國小學教育的重要一環】

從被尊重中學習

我和當地德國小學老師聊天時也發現,他們很少用以上對下的口氣在命令或是評價學生,大部分用肯定、理解的、鼓勵的、中性的字眼表述他們對學生的觀察和建議,例如「XX本來就是比較害羞的孩子,我們不能強迫他一定要做什麼」,而不是「他還是應該要過團體生活」;或是「專心不是每個小孩都能做到的、很多大人也有無法專心的狀況」,而不是「既然大部分的人都能做到、他也應該做到」;或是「這個狀況等他長大可能會有些改變,我們要有耐心」,而不是「小學就這樣,以後怎麼辦?」。對我來說,大人能嘗試理解、客觀分析小孩的行為,就是一種對小孩的尊重。成人比小孩年紀大、生活經驗多,但不代表成人就可以任意主觀評價小孩。很多成人後天行為其實來自孩童時代的學習與模仿,這幾乎是人盡皆知的觀點。大人對小孩的不尊重很可能被模仿學習、進而複製到往後的成年生活,長大的小孩也會複製孩童時代所經歷的以強對弱、以上對下的相處模式;同樣的,大人對小孩的尊重也會被學習和複製。

圖2

【老師帶著大玩具跟學生一起玩】

「輸在起跑點」的德國vs「必須拿冠軍」的台灣

對照德國,從自己孩子在臺灣小學教育中的經驗,我深刻感受到,那種「不能輸在起跑點」及「小孩聽話才乖」的教育特徵,還是很鮮明反應在我們小學生的生活。在臺灣小學不管什麼科目,很快地回答出答案,就被認為聰明反應快、能夠重複的寫評量和考卷而不抱怨叫做用功,最好還能參加鋼琴、XX數學競賽並拿到冠軍,前途才會一片光明。小孩要能做到一個蘿蔔一個坑、上課不要亂動,不然老師會請你罰抄課文或生字作為處罰,然後也千萬不要問老師說:為什麼行為問題是用罰寫課文這種學習事項來處理、難道小孩不會因此討厭學習嗎?否則老師就會請你帶小孩去看醫生,因為小孩可能有ADHD,如果不處理就會影響自己和他人學習、對班級造成困擾。但是老師沒有時間特別為你的小孩個別處遇、因為班上很多學生、而且也沒有協助人力,麻煩家長把小孩處理好再帶來學校。

 

螢幕快照 2016-08-30 下午4.24.58

【台灣教育從小就要求不斷競爭拿冠軍】

在這種群體的、目標的、績效的學習導向中,那些不具有這些特質的學生,個體的特殊性被嚴重忽視(或許說被敵視)、更不可能得到鼓勵或尊重。可能很多小學老師會說:「我們也是很認真的在教孩子,社會結構就是這樣、很多父母也是這樣要求,全班那麼多人,不然是要叫我怎麼辦?」這樣的教育氛圍,當然是受到當代績效主義社會的影響,但是又何嘗不是一種儒教思考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欠缺對個人選擇尊重,還有威權體制缺乏反省的社會結果?如果每個教育體系的行動者都只聲稱他們是被動地受到社會結構影響,那麼他們作為教育行動者的主體性又在哪裡、該如何被評價?

讓學生不敢上大號的台灣小學!?

臺灣和德國小學,不僅是在學習觀念上存在差異,就連小學的學習環境都不太一樣。印象很深的是,大兒子在德國小學,想上廁所就隨時去解決,因為學校的廁所都很乾淨明亮、沒有臭味。而臺灣教育機關花很多經費放在大學建設,有些大學經常拆掉舊大樓、重建新大樓,大樓有冷氣和乾淨的廁所,大學會派清潔人員去清洗廁所;但是看看臺灣公立小學基礎建設,教室多數不裝冷氣,因為學校付不起電費;廁所很多又老舊又臭,孩子從上小學開始,一直都是忍住大號回家再上,因為學校的廁所就是一條看起來很黑暗的水溝,連大人去上廁所都要忍住呼吸的那種環境,然後學校還要小學生去打掃廁所。臺灣的教育經費不放在改善小學基礎教育環境中的廁所和教室,讓小孩有個被尊重的環境來學習,但卻要他們服從教師、服從校規,還要寫評量和考卷。

Toiletten2

【從廁所也可以看出學校對於小孩教育是否尊重】

資料來源:do.nw.schule.de/

德國很早就存在對於其中、小學體制的批判,例如:學校大部分都是中午十二點到下午一點就放學,某些批評者認為,這樣少於其他國家教育體制的上課時間,可能讓德國小孩學習得比其他國家小孩還要少;有些則認為,小孩太早下課,不利父母參與就業市場(所以後來也才有學校安親班的產生)。不過,德國小學即使有安親班,他們在學科內容上也沒有學得更多、或做更多的重複練習,應該說,反而延長了在學校玩耍遊戲的時間,也就是名符其實的發揮「安親」功能、而不是「增加學習時間和份量」。但也有其他論點認為,德國學校體系不應該一味的配合資本主義勞動市場的上班時間,相反的應該縮短勞動市場的工時,好讓父母和小孩有更多的共同家庭時間。不過,是不是像德國小學生這樣上課時間少、不做練習卷,長大就會不成材、超級「沒有競爭力」?從各種經濟指標、學術發展狀況、音樂藝術、國際運動賽事成績等面向來看,德國的小孩和其他國家小孩比較起來,「輸在起跑點」上的德國小學教育,並沒有讓他們在往後成人生活中「沒有競爭力」;相反的,在德國等車、搭乘火車和公車時,你會看到很多年輕人在看書;在大學校園中,你會看到年輕大學生隨處席地而坐,不是看書就是在做筆記。

不管讀者是否認為這是一篇崇洋媚外的小文章,這點你無法否認:什麼時候臺灣教育環境和父母能讓評量和練習卷消失、鼓勵孩子遊戲和自發學習、尊重孩子的個人特質、重視小學生的學習基礎建設,讓那種以「競爭力」為導向的目標學習所帶來的緊張和焦慮氣氛都能放鬆下來,讓孩子、家庭、教師得到解放,才有真正享受學習的樂趣、廣度與深度的可能。

在〈你小孩居然留在教室寫這種東西,我們需要談談嗎?談德國小學的學習與生活〉中有 57 則留言

  1. 要寫兩國比較也要對台灣的現況真的夠了解,不然不要寫比較的文章,不然成了射箭畫靶。

    1. 所以作者說的台灣補習班練習卷不就是已經歷過現況的最好證明?
      何來射箭畫靶之有?
      再者您說的真的夠了解是何種程度?
      做為第一線教育者?
      做為學生家長?
      做為學生本身?

  2. 去看一下台灣小學生 學校與安親班 一天的生活
    教育制度讓不少台灣人不得不選擇離開
    作者寫的真好
    只是台灣教育體制要改變 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1. 離開的有兩種,一種是在經濟階級上有能力脫離台灣這個體系的,一種是誤以為脫離這個體系回來在經濟階級上就可以改變但其實無用,不妨觀察看看,前者通常是有錢人或資本家的後代,後者通常還是要回國吃父母老本、或者是就一般的行業重新學習台灣經濟體系下的這一套文化結構。

  3. 作者的觀察當然是自由心證,任何人不能批評。但作為一個”社會學者”,對於一地一社會的脈絡卻完全沒有涉入,只是寫了一篇遊記式的東西,那為何要登在此處?德國教育之所以能如此,與台灣教育之所以如此,背後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產業、現代化進程的脈絡一樣嗎?我們用德國的教育就能成就台灣產業的轉型嗎?或者,台灣的社會能快速轉換到德國教育模式的條件跟資源嗎?我舉一個文中的例子,作者說台灣國小的廁所髒亂等等,我想請問為何德國小學廁所如此乾淨?是所有德國境內的學校都是如此嗎?你今天到台北市中心的公立小學保證找不到一間髒亂不堪使用的廁所,但是這代表全台灣的資源都是相等的嗎?身為一個社會學者,當然比須更為謹慎地去評論一個社會,因為牽涉的是文化問題。不管作者是否認為這是一篇過度批評的小文章,這點你無法否認:任何缺乏脈絡的比較,不但沒有意義,而且製造更多文化問題。
    可參考這篇論文:在地教育的雙重想像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wDLrEU/record?r1=1&h1=1

  4. 我的孩子也上台灣的安親班,但是他們從沒在安親班寫評量和考卷, 因為我跟安親班老師說只寫功課就好了, 然後寫完趕快回家吃晚飯, 不超過6點半.我想孩子要過怎樣的學習生活,就看父母端給他們什麼菜,靠自己規劃,不要靠制度吧, 當你覺得制度不適合的時候…

    1. 父母當然扮演孩子教育中很大的一環囉,不過很多台灣父母的心態都是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所以從很小的時候就讓孩子開始補習,安排孩子的才藝,甚至影響學校老師的教學,變成恐龍家長。

  5. 我只想說,台灣的國小若沒圍牆,會有變態進去砍小孩頭,你的小孩身首異處然後他能一輩子吃免費的飯,國家還幫他附健保。當然這機率可能很低,也許是十萬分之一,但你敢不敢賭呢?

    1. 吃飯可能會噎死,喝水可能會嗆死,當然這機率可能很低,也許是十萬分之一,但你敢不敢賭呢?

    2. 很顯然的現在台灣的小學都沒有圍牆呢 所以才有那麼可怕的事情發生 ;)

    3. 圍牆有用嗎?小燈泡怎麼死的?多少小孩死在校們之外,被捅死,撞死,重點是沒有父母願意那即使是一億分之一的發生率,但,若整個社會有心要改變,成功率是高得多了!周大觀的母親,成功了讓酒罪駕駛得嚴罰是好例子,赴之行動!

  6. 有的人想法很奇怪,不關有罪的人,反而要把無罪的人關起來。

    1. 所以很多豪宅有圍牆是錯的?圍牆就叫關?被洗腦好徹底,這種論調還真的有人信,哈哈

  7. 台灣的教育是以培養孩子應付各種大考為優先的
    只注重學科項目,不重視體育美術等等
    什麼”五育並重”,齊頭式教育通通都只是在空喊口號
    連儒家思想所謂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等的觀念
    全都被扭曲得一文不值
    我家人當過台北歐洲學校的校車隨車導護人員
    歐洲學校的上課時間是從早上九點上到下午三點
    三點過後就是社團時間,學生可以自己選擇想發展的才藝
    舉凡音樂體育美術樣樣都有
    時常看到小朋友帶著各式的社團用具上校車
    有小朋友背大提琴,帶單輪車,或是背包裡帶了顆足球到學校
    目的就是要從小培養嗜好興趣
    讓學生知道上學不光只是要讀書還要有良好的課外活動
    我們鄰近的國家日本也是這樣
    日本注重升學率,但更注重體育項目
    從日本舉辦了近百年的全國高中棒球聯賽夏日甲子園大會就能夠看出
    日本人有多重視學生體育比賽
    而台灣的學校永遠只會要學生背ABC,背九九乘法表,背元素表
    體育課跟美術課工藝課很少有老師肯認真上
    甚至是全部挪去補數理跟考試
    社團活動也不准學生自己成立社團
    每周也只有一到兩小時時間舉行社團課程
    難怪有些家長拚了命要小孩子放學後去補才藝
    補完才藝換補數理
    每天上課上到快昏頭下了課還要繼續被補習班老師轟炸
    培養出來的都是只會考試的書呆子
    出了社會老闆們再怪說年輕人沒有任何一點專業技能
    無限惡性循環,奧運場上久久出現一次金牌
    再被捧為”台灣之光”,然後教育部官員再跑出來沾光
    沒得名的就丟到一旁要選手自生自滅
    所以台灣在很多地方永遠贏不過日本跟韓國
    棒球先不說,電子產業曾經是台灣稱霸世界的強項
    而近幾年軟硬體已經被韓國並駕齊驅甚至要被超越
    這不是台灣人能力不足,而市政府只肯短視近利
    不肯花心思栽培人才,以致好的人才全部外流
    所以這篇文章看似只點出小學教育的差異
    其實背後還有更值得探討的地方…

    1. 你聽說的日本好像和我聽說的日本不一樣
      日本的社團是強制性的
      不想參加學校社團會被貼上標籤
      對往後升學就職都有影響
      所以對日本學生來說有時候去社團搞不好比上學更痛苦
      (學長學弟制嚴重 新來的常常充當打雜 像在當兵)

    1. 像你這種心態才是部分台灣人的可悲之處。

  8. 一開頭的照片底下的說明就大錯特錯了!台灣的小學以前也沒有圍牆的!
    是因為外面有太多奇奇怪怪的人會進入校園干擾上課和危及師生安全,才築起圍牆。
    .
    麻煩再去多做一點功課…….

    1. 我認為他所說的沒有圍牆是指學習不侷限於特定範圍哦

  9. 國中高中時,早上六點起床,七點半到校,每天上課九個小時大約,如果有夜輔的話總共一天在校大約十二個小時,如果扣掉午休和晚上夜輔吃飯休息時間的話總共十個多小時大約,一天能讀十個小時的書真的很厲害欸,這樣真的有效果嗎?上班族有勞工基本法,學生卻沒有學生基本法。台灣中學生上課的時間已經太超過了,已經超時上課了。

  10. 建議作者學點德文並且待久一點再來評論吧,通篇只看見他外國月亮比較圓心態的投射,我住德國十幾年了,德國現狀並不是這樣。當地的語言都還聽不懂,當地新聞也不看,認識個小貓兩三隻就拿來以偏概全的說德國如何如何。對台灣不滿很OK啊,但不要拿自己都不懂的德國來吹牛。建議以後不要再找這樣的人寫稿,降低品質跟點擊率。

    1. 問題教育下的成人,習慣於批評與責備,而不是容忍與欣賞。

    2. 作者待得也許沒有你久,但他有心把在德國所見寫成一篇盡量完整的文章。
      至於你在文章下面的幾行字,無法讀出你在德國十幾年累積的想法,只見到你句句用力貶低作者的心意,這部分很可惜,若能有建設性的批評會更好。

    3. 作者是德國海德堡大學的社會學博士、、、

    4. 認同樓上,應該讓作者談談德國的小學留級及升學制度吧!看了覺得好好笑!把德國小學講得跟天堂一樣,有多少德國父母小一就停止所有課後活動,因為升學壓力。

    5. 可請教您在德十幾年的貴重經驗?一定可幫助許多菜鳥麻嘛們!謝謝。

    6. 就周邊實際情況,即認識的阿德父母們,非經孩子們本人同意,不會為了壓力,停掉才藝學習,那也是訓練孩子們如何運用,來有效分配時間的機會。賢明的父母們深懂持續以恆的重要性!

  11. 德國人叫你不要讓小孩寫測驗卷,你就說:對!小孩不應該寫測驗卷,德國真棒。那在台灣是誰逼他寫測驗卷?安親班老師?是安親班老師寄測驗卷到德國給你的嗎?對於教養的方式沒有主見,推卸責任,只希望你的孩子未來的學習都很好,不然都是德國的錯了。

    1. 作者與天下父母一樣,看見孩子們在異國快樂開心上下學,可在充滿自然環靜中玩耍跑跳,感動到忘記須用理性來寫一篇不會得罪人的文章!忘了,博士也是位極平凡的母親呀!

  12. 我喜歡這篇文章 學校設施的那一段~~這幾年我的孩子進了小學,我也發現到廁所與教室的問題……也曾經有與老師談錯類似問題,但似乎也改善不大 面對於我小女兒有些潔癖的狀況,如果他覺得髒或臭 真的會選擇忍住,有時真的會造成濕疹問題。這真的也是我們做為家長要去重視的問題啊!!

  13. 欠缺更多方面思考的文章
    不是把一模一樣的制度搬來就是好的
    不能否認德國教育有些地方的優點,但也因為適用於他們的文化風氣上才能有這樣的體制

    1. 另外國小生掃除廁所有甚麼不好?
      的確髒亂的廁所環境讓過去國小生的我也不願意去上,確實校內的整潔也是對於學生的尊重
      (雖然覺得 國小與大學的環境整潔差異 有些也跟年齡教育後的階段有關)
      但後來某年有了機會接下這掃除廁所的工作,當年看著校內處處髒亂的廁所
      下決心期望能有一區讓人覺得乾淨整潔願意進去上廁所(包誇自己)而努力打掃
      才知道打掃的人員的辛苦,如何維持環境清潔,進而了解各職業的辛苦

      說真的,對於文中部分執業感受到輕視,就覺得這篇文章公信力大大降低了

    2. 相信我啦,每個人都有打掃廁所的經驗,但是長大依然看不起清潔人員的還是一大堆。這證明了掃廁所不是因為培養責任,根本就是缺乏經費,只好抓小孩來下水

  14. 心有戚戚焉(他山之石), 教育影響一個人, 以至於整個社會 國家…… TW教育需要改革 改革 再改革

  15. 我看了留言的批評,看了整篇文章,難道看不出作者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去的改變嗎?我覺得我們需要談談了。

  16. 看完文章級以上評論
    請教各位,平心而論…
    若您能力許可,您會讓孩子在德國成長還是留在臺灣?

    作為一個家長
    看完文章後也多會有對臺灣教育環境的感慨
    試問
    若想要改變臺灣的教育環境是要靠每天上學的孩子還是家長的努力?

    而關於圍牆
    教育緊扣於社會
    學校開不開放圍牆和會想去殺害孩童的犯罪者之間的關聯性在哪?
    臺灣現階段的社會問題影響的絕不只是孩童
    換句話說
    相較於德國
    臺灣目前社會下的不穩定狀態讓學校需要圍牆來保護
    但家長真的願意送孩子每天進監獄努力考試嗎?

    諸多無奈不是仰賴抱怨與批評就能解決問題
    重要的是這篇文章能不能改變一些在臺家長的想法
    以身作則
    轉而以較開放、理性的態度及思考如何教育我們的孩子
    進一步為了孩子能夠有更幸福的教育環境而團結改變社會

  17. 最近常在FB上看到此類文章,實在令人反感!
    這篇是貶低台灣學制,歌頌德國學制的神化文!德國小學根本一點都不輕鬆,不只小一開始就有可怕的留級制度,小四還得面臨結算成績的升學壓力。很多德國父母因為小四就有的升學壓力,小一就得停掉所有課外活動。而小四後,真正能上升大學升學班的比例只有百分之三十。也因此我從來沒有考慮將小孩放到Local 的德國學校。和班上幾個同學的爸媽聊過,對於在小四就得決定小孩自己的未來的父母,大家都有類似的耽憂。尤其是晚熟的男生。
    平均學歷台灣人也不㑹輸德國人。台灣卻被說得一文不值,德國小學卻被形容得跟天堂一樣。^€))&&%>#%$}<
    之前還有一篇「富二代,德國人沒聽過」,作者自己沒見過,就以整個德國都沒有這些人下筆。她不知道,德國不只有富二代,還有富三、四、五、六代…而且對方還會直接告訴你,他是第幾代。
    他XX的,這種自卑文竟然還上雅虎新聞。
    這些文章都有一個共同特色,就是以個人有限的生活經驗, 來描述一整個國家,以管窺天的方式來陳述自己的看法,本來就離事實很有距離。
    尤其又是刻意過份神化另一個國家,而不去看自己出身的國家有多少優點是別的國家沒有的。
    這種自卑又自以為是的表達方式,讓我懐疑到底真正的心態是什麼?整個莫名奇妙!偏偏奇怪的是,德國這種台灣人還不少!真的令人生氣!

    以下是全球Pisa 教育評鑑針對全球學生對於閱讀及數學項目的排名,台灣遠遠把德國甩在後面看不到車尾燈。台灣長期以來,一直是在全球評鑑中處於高水平狀態。而德國則是每年每況愈下。德國政府也正在頭痛這問題。所以對於那些喜歡吹噓德國有多好的,把台灣批評得一無是處的駐德台灣人,我們所認識的德國好像是不同一個國家。是否對於自己所知有限的德國,能謹慎發言。
    每個國家教育經費的編列不同,台灣的小孩能在比西方國家更少支援的情況下有這樣的成績,已經是非常優秀了。
    http://www.bbc.com/news/business-26249042

    尤其是人口比例方面,中國人口眾多不用講,台灣人口二千三百萬對德國人口八千萬,(約3.5倍差距)我們還能超越很多德國很多,真的很不容易。

    而我們要注意的是這幾年中、韓、日、香港、新加坡學生教育程度的變化。

    1. 我不懂回應樓主說「可怕的留級制度」是什麼意思
      其實不只德國,在法國也同樣有留級制度,但是,我所認識的法國家長,面對留級並不像台灣,像是害怕洪水猛獸般的排斥
      他們的留級,就是一種真的認為孩子需要多一點時間,留在某個階段繼續學習的用意,目的不是在比較,而是照顧每一個孩子,讓他在每一個階段能真正習得他那個階段應該要學會的東西,以這個為基礎,在繼續往下一個階段前進
      看不得有人批評台灣教育,但如果你是父母,你可以選擇教育型態,你想要哪一種呢?

    1. 「洪水猛獸」?法國的留級率有德國高嗎?法國的學制和德國一様嗎?一國歸一國,請不要移轉話題。你所謂的法國家長又是那些人?多數?少數? 又要代表全法國發言?我的小孩唸得正是法國學校。周圍的父母不是德法混,就是純法國人家庭。他們的態度也沒有你說的輕鬆。我的小孩今年七歲,這個月九月已經開學開上了小三。而周圍卻有朋友的小孩已經十歳了,也在唸德國小學的小三。而且被留級的還不只一個朋友的小孩。那些小孩有很笨嗎?並没有!只是愚蠢的制度。更不要提後面的中學怎麼辦!
      要批評台灣學制可以丫!請公平、客觀一點!中間的社會結構,國家的經費預算,父母經濟狀況,學習評估….等等,都應該被納入考量。這種以井觀天的文章,讓人覺得可笑。一間學校便說成「德國的學校」。很抱歉,我們附近的小學,全部都有圍牆。

  18. 我的小孩的學校不只有圍牆,還有警衛。而且巴黎恐攻後,每天都有警車全天候在校門口駐守到今天早上還在。我要說的是,沒有一個地方是完美的。不需要刻意去過份強調。台灣小孩真的很棒,不需要去羨慕別人有、自己沒有的。也無需去比較。那些負面的東西,不需要給下一代。在亞洲高度競爭的環境裡,小孩過得已經不輕鬆,多些正面鼓勵的意見才是這個社會需要的。

  19. 我在德國念過一年的高中。
    只有兩天上課超過下午一點,而其中一天還是整個下午的體育課。

  20. [經過大學的外國學人接待單位協助,小兒子直接送到大學裡頭,專為外國學人所設置的幼兒園,大兒子進到居住地附近的德國公立小學就讀。]作者自己也寫了立足點的不平等,您的孩子在國外所就讀的是大學的接待單位協助您孩子進入的學校,學校的環境,師生素質都有可能是[挑選過的]包含您住的地方,如果是完整有體系的接待單位,這會一併考量。
    小兒子就讀的更是專為[外國學人所設置的幼兒園]
    而您在台灣小學的體驗,則是[沒有人為您特別量身訂做,不會考量您的需求與特殊性]的一般體驗,如果要比較的話,應該要比較,您在德國受到接待單位如此協助,台灣的大學有類似的組織協助訪問學人嗎?
    至於一條水溝的髒臭廁所,我想已經是20年前的小學了,請考量當時台灣的人均GDP不到1萬美元。

  21. 世上「本來」就沒有一個國家完美
    一種制度完美
    教育也是!台的歐的美的….
    但擺明的三大事實是:
    A.德國國家競爭力比我們強,而且很多
    B.人家孩子比我們孩子,在學校快樂很多!活學活用快樂成長很多很多
    不像台灣教育,教出一堆思考力弱的書呆
    C.我們很多孩子/家長不快樂又焦慮,一堆孩子可憐的苦學半天,長大出校門又是「就業困局」,而企業,又常嘆「找不到人才」

    雖然,本文一樣是「不完美」
    但寫的很好,有觀察有省思
    重點在於,讀文家長的「省思+改變作為」吧!
    環境/制度是不完美

    可是,你可以在文中發現好多很好的點子
    就拿來「用」在自己給孩子的「家庭教育」上
    來補學校的不足,甚至覺悟「少送」or不再送小孩
    去上那些笨蛋安親班、補習班
    而非在這打嘴炮
    一定要可笑的爭
    本土其實不輸人,外國月亮也不好云云
    做一些自己能做的家中教育改變吧
    特立獨行又何妨

  22. 本來以為現今的台灣已經脫離以前的填鴨式教育,等自己小孩子上了幼稚園,發現功課壓力比之前更恐怖,明顯感覺到現在的整個教育幾乎被家長挾持了,安親班的KPI 是分數/安親費用 , 學校的教育(尤其大家口中說的都會區的明星學校)比的還是以”智育” 或者拿了多少比賽名次來評比,所有都以家長為中心在思考教育,而不是以”小朋友”為重心思考,如果家長本身自信心或堅持不夠,很容易又被這樣的社會大部分的主流思想同化在這樣令人窒息的”科舉比試”底下的教育體系.

  23. 十分同意樓上樓上所言。此篇文章底下的留言似乎反映了台灣教育體制的缺陷,只有是非對錯或者四選一的選擇題在學生心裏根深柢固,即使離開了學校思考事情依然只有狹隘的角度,難以全面思考和判斷 ; 與自己持不同意見者即全盤反對,事事尋求一個標準答案。作者寫此文章的用意想必是希望能夠習他人之長而補我輩之短,文中或有主觀之處也難稱全面,但許多觀點至少值得參考。

  24. 讓人有很多思考點的文章,謝謝您無私提供…

  25. 德國教育出來的小孩真的沒台灣好啊,看PISA測驗結果就知道。幾個讀者上面反對的觀點才是真相。馬屁的德國家長們,因為老師的權限太大操控著不透明的評分方法,家長們敢怒不敢言,只能家長聚餐時老師不在時大抱怨,謝師宴卻又大大讚美老師。我懷疑那些不知真相吹捧德國教育的台灣媽媽,沒有關係緊密的德國家長朋友?沒看到德國親戚小孩們是如何在極大壓力下取得較好的教育機會?還是她們都在偏鄉學校?
    德國的小孩非常不快樂壓力也很大,小學開始便嚴重霸凌,學校心理輔導師會說:定義上霸凌是要長期的,六個月才算!所以幾個小一新生在校被弄了一個月不叫霸凌,他倒楣活該要繼續忍就是了。目擊者小朋友們看了嚇到,上課回不了神,還被老師盯上課不專心。為了四年級分流,課程快到都用帶的,有錢點有經驗的便快請家教,不是德國沒補習,人家都請家教,沒在跟德國媽媽聊天的台灣媽媽一定不知道。
    德國的教材也非常不生活化,死背的東西很多,小學德文聽寫本身就是個背,九九乘法人家也是要死背,小二也要背些解題技巧,跟我們差不多,德國小孩沒有什麼比較靈活。學校功課少,但要應付趕時間帶過去的教法,德國小孩們也是要「秘密地」寫很多參考書小模擬考。
    最後,還有很多的小朋友,自己非常想上文理中學,也有很多德國爸媽軟性硬性的讓小孩達成文理中學,然後很多小孩子上一兩年後又從文理中學被開除。誰說德國小孩快樂?台灣長大的我,突然覺得台灣沒有差成這樣,不管在哪好好唸書本來就是會辛苦的。
    我常常聽到這些故事看到專題討論這現象,那些德國台媽怎麼可以崇洋成這樣。

    還有教育與就業的配套在德國也事實上不是這麼完善的,請不要把台灣想成多爛,還有什麼「看看人家德國」這種話。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國國當然也是了。

匿名訪客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