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沒人說「老祖父」的秘方?談女性與另類醫療

范代希/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

你(妳)身邊也有這樣的一群女性嗎?她們可能平時就有固定練瑜珈的習慣,上班疲累的時候她們會找人按摩疏通經絡;經期不順的時候會選擇找中醫調養;幾滴精油是她們泡澡時最佳的夥伴;她們隨時攜帶急救花精,當孩子受到驚嚇時馬上滴幾滴。當孩子生病時,不急著看西醫,先依照孩子症狀給幾粒小糖球。

也有一群更年長的女性,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練氣功,各種維他命與保健食品不離手;老伴筋骨痠痛時會幫忙刮痧拔罐;小孫子怎麼也睡不過夜時,立刻想到帶去廟裡收收驚;家裡的抽屜裡更有各種萬金油、活絡油等家庭常備良藥。

現實生活中,女性使用另類醫療的種類與樣貌遠比上述多元,這篇文章只能就筆者所經驗與觀察到的作初步的分享。

只有女性使用另類醫療嗎?當然不是,在新時代運動(New Age Movement)與全人風潮(Holistic Approach)的席捲下,另類醫療的使用早已經成為跨國界、跨族群、跨性別、跨年齡層、跨階級的「世界級」運動。只是,相對於男性,女性通常都是另類醫療最大宗與最主要的使用者(與診療者)。台灣相對缺乏針對性別與另類醫療的大型研究。但一項2006年的全國抽樣調查亦指出,女性、高教育與高收入者使用另類醫療比率較高(林寬佳等 2006)。到底女性[1]與另類醫療之間到底有什麼特別的連結?

122001

老祖母的生活與食療祕方
圖片來源: http://www.amazon.com

男人用左腦,女性用雙腦

一位法國另類醫療的醫生,曾經給我這個答案:「男人習慣用左腦(理性與邏輯性)思考,不知如何用右腦(情緒情感),女人可以使用雙腦。男病患對於機制沒那麼清楚的療法會有所質疑,他們需要知道因果邏輯,他們需要知道所有的事,才會相信。」

這個答案非常有趣,也剛好連結到另類療法的定義。另類療法真正的學名叫做輔助與替代療法(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顧名思義,「輔助」與「替代」正統的療法。其實,無法使用主流生物醫學的方法去分析其機制並且驗證其療效的療法與醫療論述就常常被歸類為CAM。因此,當今除了西醫以外的療法都可能被歸類為CAM的範疇。

可是這個「主流」與「另類」的分類是絕對的嗎?無法以生物醫學的方法來分析與理解的療癒方式就是非正統而不值得採信的嗎?當然不是。首先,我們知道這個所謂的主流與另類/補充的分類是流動而且是相對性的。以近年非常流行的正念減壓(Mindfulness)為例,這是一套結合東方禪修與西方科學的療法。禪修與生物醫學在理念與方法上大相逕庭,但東方的禪修卻在與科學研究結合之後成功打入歐美社會並且進入主流醫學體系。所以我們應該把它歸類成主流還是另類?

此外,以中醫來說,它的歷史與淵源遠長於西醫,在華人社會也有也有非常穩固的文化權威,在台灣形成與西醫鼎立的局面。一個具備專業性,文化權威,且深受民眾信賴擁戴的療癒體系,是否應該被歸類為CAM呢?

雖然CAM的定義以及主流/另類的分野及其背後隱含的意涵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但可以肯定的是,CAM在未來的健康照護與醫療體系中會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對CAM的愛用者而言,他們的觀點可能早已從「沒有科學實證的療癒方式是否可信」過渡到「現在的科學或許還沒有發達到可以完全理解這種療癒方式。」

回到法國醫生的觀點:男性只重理性,女性情理並重,因此比較不容易被另類療法的機制效用不明所困?這個說法呈現了性別刻板化的圖像,這種「性別是否天生」的論述仍然有很多的爭議,我們也無從證實這類的說法。但依照社會學的觀點,我們傾向認為後天社會化的因素比先天佔了更重要的影響力。以下我將從幾個觀點來討論女性與CAM的關係:

一、非關健康,生命歷程與文化形塑求醫行為

首先,我們先從男性與女性的求醫行為來看,女性不論中西醫的門診次數、CAM的使用與自行服藥的比率都普遍高於男性。難道女性求醫次數多純粹是因為健康狀況較差?

其實,女性的門診次數本來就會因為懷孕生產等生理現象而增加。同時,女性因為壽命較長,受到慢性病與退化性疾病影響的機率更高(劉仲冬 1998),因此需要更多醫療上的關注。性別社會化的因素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許多文化當中,女性相對較被「容許」去感受甚至去表達自己的脆弱與需求,因此在身體微恙時也比較願意求助;而男性從小卻常常被教導「寧可流血不流淚」,久而久之他們對自己的情緒與身體感受的敏感度下降,也更吝於求助。

男性雖然「自覺」健康狀況較佳,但並不代表他們的身體健康較佳。研究指出,男性平均門診次數低,但急診次數,住院比率、住院花費和平均門診費用卻很高(黃惠如 2010)。所以男性不是不生病,而是往往「等到事情大條之後才看病」。因此,我們可以初步推論,女性似乎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更警覺也更重視保養,而男性或許基於陽剛特質的文化潛規則,他們傾向於忽視自己的身體警訊或延遲就醫。所以,從求醫行為來看,男性可能亦較不熱衷尋求CAM,並不是一個令人意外的結果。

但是研究也發現,女性並不是盲目地尋求另類醫療,CAM的使用從某種程度來說表達了女性對生物醫學父權體系傾向的挑戰。

122002對男性陽剛特質的過度推崇對男性健康可能是一種危害
圖片來源:Jonathan McIntosh(CC)

二、女性對醫病關係與醫療的需求反映在CAM的使用上

有一篇西方的研究談到CAM與生物醫學的差別時提到,CAM常被定位成較為柔性的,甚至是在經驗的層次上較為女性化(feminized)的療癒方式;生物醫學則常被定義成比較硬的(hard),科學與父權(patriarchal)取向的(Keshet et al. 2014)。

這個比喻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是抽象而難以理解的,軟的硬的和CAM的使用有什麼關係?我的解讀是,CAM提供女性一些至關重要,但在主流醫學中時常被忽略或難以獲得的東西。比如說,一位女性因為這裡痛,那裡酸,睡眠品質不佳而求醫(女性因為荷爾蒙與生理結構的關係,可能有比較多承受疼痛的機會)。西醫器質性的檢查結果可能沒有異常,因此被認為是心理或壓力問題。過去這樣的女性甚至可能直接被貼上一個「歇斯底里」的標籤。醫生的確盡了他的責任,即便如此那位女病人的不適對她而言依然是真實而無法被處理的。

也許她會再去找下一個西醫,抑或帶著她的問題去求助CAM(也許是順勢醫生、凱羅《chiropractic》治療師、或者是一位顱薦椎治療師等)。和西醫不同,CAM的診間一般比較沒有時間的壓力,也沒有虎視眈眈等在旁邊的下一號病人,醫生或治療師可以花很長的時間去詢問而且爬梳她最近的身心狀況與生活型態。光是這個分享與溝通的過程,很多時候就足以滿足人(尤其是女性)被聆聽、被支持與被理解的需求。接下來,有些療程會有身體上的撫觸(如脊療、顱薦椎與按摩),觸碰也能夠釋放身體的部分壓力。有些療法最後還會開一些溫和的處方,由於CAM的處方大多強調是天然草本效用溫和,因此比較不會有副作用的焦慮。

我們不能確定那位女病人的疼痛是否真能夠透過CAM的療程而消失。但我能想像的是,CAM對女性的吸引力來自於它的論述是相對生活化或玄妙的(而非艱澀的醫學理論),強調經驗性的(可以立即體驗),治療師與病人有更多互動(建立在人的關係而非冰冷的儀器或數據),病人與家屬能參與較多的醫療決策(而不是醫生說了算)。因此,每個女性獨特的需求與觀點,有更多的機會被聆聽與支持。最重要的是,CAM總是給人希望,讓人相信(吃了保健食品)永遠都有回春的可能,再困難的病都有可能透過某種方式而有痊癒的希望。這些「人性化」以及「以人為本」的特質對於重視人我關係的質地,期待被同理的女性而言應該是更有吸引力的。

當然,我也無意二分生物醫學與CAM,因為結合主流與另類觀點的「整合醫學」蔚然成為一種潮流;當前的醫學教育的確也愈來愈重視這些「軟」的特質,強調看病時要看見一整個「人」,而不是「病」,診療過程的細緻與貼心程度有了些許進展[2]。同時,女性選擇使用CAM也並非總是基於對主流醫學的不滿,很多時候她們只是需要多一種選項,多一種讓她們安頓身心,整合身心靈的方式。

三、女性較易從人際網絡中獲取CAM的資訊

我自己的經驗是,幼稚園與小學家長的line群組中,雖然有些爸爸也會加入。但是討論起班級雜務,教養,心情,孩子的照顧(甚至有時發起團購),討論熱烈的幾乎都是媽媽們!許多偏方、撇步、甚至另類的醫療照護方式常常都透過這種群組的方式而傳遞。

在此同時,女性時常出沒的美髮沙龍、健身運動中心、各種讀書會、下午茶聚會等人際網絡也是交換相關CAM資訊的大本營。女性善於蒐集健康情報並且分享自己最近使用了哪些好用的健康食品,吃了那些高檔的維他命(有時興起還會發起團購)。但話說回來,女性取得這些CAM的資訊後,並不會獨享,反而常常帶會帶回家照顧其他人。以下我們就要討論女性作為照顧者而使用CAM的樣貌。

122003女性常扮演守護全家健康的角色
圖片來源:Pixabay(CC)

四、女性使用CAM常是為了照顧家人

從古至今,女性常常被放在照顧者的位置。在生活上是,在醫療照護上更是。台灣在日治時期之後,西醫成為主流,西醫以外的知識不受重視,加上法律受限,使包括中醫以及其他代代相傳的民俗療法納入民間的範疇(胡幼慧 1996)。女性作為家庭照顧者,在沒有受過西方文化薰陶的情況下,常常使用這些「民間的療法」來照顧自己與家人。家族中年長的女性尤其掌握著這些「生活上的知識」,成為這些民俗療法的把關者與傳授者,因此我們常常會說「老祖母的祕方」或「老祖母的智慧」,約莫就是彰顯女性在傳遞這些祖傳療法上的關鍵位置。

但這只是一半的故事。在西醫獨大之後,這些傳統療法與在家庭中使用這些療法的女性,常被評價成「迷信」「不科學」,並且與強調「專業」「科學化」(以男性醫者為主)的西醫形成對比。這些傳統的療癒方式雖然仍在民間盛行,但往往被主流醫界認為難登大雅之堂。直到近年,CAM的普遍性與在醫學教育上的重要性才被正視。然而,在檯面下,民眾自行整合「西醫」與CAM早已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

年輕一輩中產階級的女性不只使用老祖宗的醫療方式,她們對CAM的接受程度更高,包含從西方社會傳來的各種新興療癒方式(花精、芳療、同類療法、脊療、Spa等)。CAM的使用不再只是為了治病強身,更傳達出某種價值觀(如身心靈整合)、時尚符碼甚至是階級品味。

有趣的是,和老祖母一樣,這些女性們使用CAM的動機並不只是為了自己,很多時候也是為了照顧家人。CAM的訴求常是溫和、天然、非侵入性、無副作用,有些更訴諸於超自然或靈性層次的療癒。這種趨近於「天人合一」的療癒方式,搭配近年來席捲全球崇尚天然、有機的風潮,以及對生物醫學的種種反思,使得外來的CAM也成功地開發了一群崇尚自然,對西藥戒慎恐懼的父母族群,但主要的目標客群還是「媽媽們」。有一間CAM的廠商在廣告上開宗明義地寫著「媽咪育兒新思維,XX醫學守護」。的確,實際走訪相關課程或讀書會,發現參與的成員中年輕的母親們仍佔大多數。當然,有些媽媽們自己也會使用這些療法,但來上課的原因大多數還是為了照顧孩子的需要,希望能用最天然的方式強化孩子的免疫力,避免西藥的副作用。

過去我們所受到的教育是,生病不要亂吃藥,一定要看醫生。然而新一代的家長(尤其是母親們)不再只聽信一種權威,她們在資訊流通迅速的年代,透過各種媒介了解各家育兒與醫療資訊,再整合(選取)最合用的。相較於傳統生物醫學,以醫生(權威者)的判斷為唯一準則,有些CAM更強調照顧者對病人的長期的觀察、了解與直覺,並且藉由這些觀察為病人(孩子)選取最適合的居家療癒配方。因此,母親(時常)做為最主要的照顧者的知識、能力與重要性似乎在這個歷程中被看見與強化了(從單純的照顧者晉升為最了解孩子,並能為孩子做最好選擇的人)。這是否可以視為對母職或者是女性的培力?或許還需要更多的觀察。

122004一間CAM藥廠的廣告,主打「媽咪育兒」牌。
圖片來源:mababy.com

五、女人比較迷信?或者女人比較靈性?

女性相對於男性更熱衷於算命、收驚等超自然與身心靈調控(靜坐、催眠、瑜珈等)的療癒活動。難道說女人比較迷信,或者是說比較靈性?

有一種說法提到,過去「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讓男人很自然地透過工作得到自我認同感(或者忙到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這個問題),但現代的女性卻常在傳統的女性角色與新女性的定位(職涯與家庭孰輕孰重)與自我形象衝突拉扯,因此更需要透過這些「身心靈調和」的活動安頓身心,找尋自我(Keshet et al. 2014)。這類活動強調「先照顧好自己」「找回自身力量」的取向,有別於過去「照顧別人」「由別人決定自己命運」的傳統女性角色。

有趣的是,女性一方面透過「身心靈調和」的活動想要找回主控權,但很弔詭的是女性同時似乎也比較熱衷於算命、收驚、拜拜等傳統的「超自然控制」的CAM?雖然我們不確定從事這兩類CAM活動的女性有多少重疊[3],但我們可以看到兩股力量的糾結:一方面追求「內控」但又尋求「超自然力量」(外控)解惑,兩者在某種程度上皆反映出現代女性的不由自主與不確定感。

以算命為例,我們可以先想想,去算命的女性是為誰算?她們為什麼要去算,算的又是什麼?

我還記得當年出田野的時候曾經遇見一位非常景仰的女性師長在算命,經濟獨立事業有成的她,最關心的仍然是自己的姻緣。是的,不管女性教育程度是否與男性並駕齊驅(甚至超越男性)或勞動參與率有多大幅的成長,大多數女性最常被關切的主題仍然是婚姻與家庭。這呈現出一個非常有趣的性別圖像以及這個社會從古至今加諸於女性的框架(或者女性也內化了)「男性事業成功就算成功」「女性有事業沒家庭仍然是一種缺憾」。

另外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延續照顧者的角色,已婚女性從事「超自然」的CAM活動時,並不總是為自己,反而常常是為了探詢孫兒子女或丈夫的工作前途(顏任儀 2012)。這顯現出女性不只是全家人身體、心理的照顧者,連家人的「前途」與「未來」都隸屬於女性操煩的範圍。

統合以上,我們可以發現女性一方面想要掙脫束縛,找回自己的力量,一方面又受到傳統性別角色框架的限制,而靈性或全人取向的CAM可能給了她們一個出口。非關迷信與靈性,女性使用「超自然」「身心靈」CAM的動機時常源自於女性的生命經驗與現實處境。

122005身心靈調和活動讓女性安頓身心,尋回自我
圖片來源:Pixabay(CC)

總結

女性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是CAM的愛用者並非偶然。並不是因為女性比較弱質,也不能全然歸因於女性較為迷信。筆者認為,比較合理的解釋是:CAM的特質與女性的生命經驗與被賦予的角色息息相關。

女性與CAM的關係如此密切,部分原因是因為女性一直承擔非正式「照顧者」的角色,從家人的身心健康到學業、前途都是女性「操煩」「照顧」的範圍。因此女性比男性更會關注(也更容易取得)健康相關資訊,在照顧家人的前提下,沒有侵入性,(宣稱)天然無副作用又容易上手的CAM就成為女性最好的幫手。

同時,女性對「身心靈調合」與全人取向CAM的愛用也反映出現代女性在傳統價值與新時代女性的角色衝突中,亟欲找到一個統合身心靈的出口。此外,女性對CAM的偏好或許也反映了她們對現代醫療更人性化與醫病關係更加平等和諧的需求。在這個前提下,CAM提供了女性生物醫學以外的另一種選擇。

但值得注意的是,國外的研究顯示CAM其實是專屬於較高教育、高收入族群的選項。在台灣CAM的使用者社經地位的分化也許沒有這麼明顯,但似乎也愈來愈朝向這個趨勢。誠然,在台灣除了免費的拜拜、讀經以及一些傳統的民俗醫療較為平民化,許多保健食品、維他命的費用昂貴,CAM療程一般更是索價不斐。所以,當我們討論女性使用者與CAM的連結時,也許早有一些專屬特定階級的知識與資源的符碼在其中,這個部分還有待更多實證資料佐證。

註解

[1] 此處泛指一般女性,暫不討論罹患重病或罹患西醫無法解決病症的女性

[2] 當然,關於當前的醫療與照護品質有很多現存難題值得探討,但本篇不想陷入雞生蛋,蛋生雞的討論,僅就現實條件以外提出理想醫學教育的另一種可能。

[3] 研究顯示,使用「超自然」CAM的民眾一般年紀較輕,而使用「身心靈調控」CAM的民眾年齡較長,教育程度與收入皆較高(林寬佳等 2006)。

參考資料

林寬佳、陳美麗、葉美玲、許中華、陳逸倫、周碧瑟(2009),〈輔助與替代療法之使用及其相關因素之全國性調查〉,《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8(1):53-68。

胡幼慧(1996),〈性別與另類療法之社會空間〉,《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38-39:1-3。

黃惠如 〈擺脫三不:不重飲食.不懂紓壓.不看醫生〉《真好男人要健康》。2010/8。

劉仲冬(1998)《女性醫療社會學》。台北市:女書文化

顏任儀 (2012)《玩命女人:從性別面向分析女性算命行為》 未出版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Keshet, Y & Simchai, D. (2014) The ‘gender puzzle’ of alternative medicine and holistic spirituality: Aliterature review.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113(77-86).

在〈為什麼沒人說「老祖父」的秘方?談女性與另類醫療〉中有 5 則留言

  1. 連實驗的時候都喜歡用公鼠不用母鼠,因為荷爾蒙變化其實影響滿大的,實驗都會變超難控制….確實在這方面還有很多要研究的地方!

  2. 歧伯、神農氏、扁鵲、華佗、張仲景,不介意有一位女性出現,但「醫」的問題雖可能沒政治那麼複雜,起碼在現代是一個大問題;用男女什麼的來分、來講,淺化、也模糊化「醫」的問題,美國醫療系統是美國死亡和傷害的主要原因 https://www.ourcivilisation.com/medicine/usamed.htm
    2011中醫在台灣被降級為司,雖然有實力、可以不必鳥你政府怎麼搞,但可以看看我網頁的一些文章,如果繼續讓西醫和被財團主導的政府(FDA竟讓藥廠付錢坐上制定規範的會議桌)擴大魔爪,比如最近的硼砂鹼粽--硼砂抓不怕、給你准許用一個圖利藥廠的化學添加物,大家一起活在有毒的食物、空氣、水中,開心嗎

Jack Lin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