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維繫友誼的方式,男女大不同

楊天盾/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男女大不同

學者John Gray形容男女好像來自不同星球的人,男生是火星人,女生是金星人,並不是彼此之間不願意溝通,而是彼此之間互動或溝通上,常常有講沒有通,對於關係的需求與詮釋也不一樣,他說:

火星人常以「修理先生」自居,提供解決問題的答案,來除去金星人的難過感覺。金星人的回應則是:我們根本不需要你們解答,真是太小看我們了,我們只需要你們聽我們的抱怨與抒發;金星人常以改善家庭委員會的姿態,提供不請自來的建議批評,來改善男人的錯誤行為。火星人的回應則是:我們根本不需要你們的建議,就算我們有錯,也不需要以管小孩的態度和我們說,其實我們都知道哪裡錯了。

John Gray「男女大不同:火星男人與金星女人的戀愛講義」這本書的描述,發現女生更在乎的是關心、了解、認同、安慰,而男生更在乎的則是感激、讚美、肯定、鼓勵。似乎男女在社會互動的交往過程中,對於關係的解釋,以及關係對個體所帶來的價值、意義與感受是不同的。

女生看重關係,男生看重群體

從社會心理學的自我建構(self-construal)來看,男生與女生在關係中所追求社會歸屬(social belonging)的滿足是不一樣的。Baumeister與Sommer認為,男女之間在關係群體中的歸屬是不一樣的。女生對於小而親密的群體看的更重要,男生則對於大而非個人的群體認為更重要。女生更重視關係,在乎人與人之間緊密的連結;而男生則更重視集體/群體,在乎維繫群體的象徵性聯繫,例如:女生在乎親密的朋友,男生則在乎整個球隊。所以在心智表徵中,對於想像所參與互動的團體,女生視為是有許多不同的典範/模範,可以和他們互動學習,而男生則將其視為是一個相同的原型或典範來互動。因此,女生可能會被群體中個別不同表徵的個體所吸引,而男生可能將群體視為是整體而被群體擴散的表徵所吸引。

從自我建構的角度來說,男生在建立自我時,傾向自主與獨立,而女生則是傾向相互依賴。在許多的文化中發現,女生一生中投注更多的時間在關係中,男生則被期待要將一生的價值投注在所獨立追求的事業上。CrossMadson發現,男生會典型的將自己視為是與其他人有區別的,但女生則視自己需要鑲嵌在重要的關係中。因此,男生的自我價值建立在與別人的分離與獨立上,而女生則將自我價值建立在連結以及彼此相互依賴的關係上。由於女生更重視關係性的相互依賴,所以可能比男生有更多情緒的表現以及情感上的需求,需要透過親密的連結,以滿足自我與歸屬感上的需求,進而產生女生尋找友伴的現象。

男生也需要關係,但關係對於男生的自我建構來說,如同一面鏡子,用來和其他人進行社會比較,並透過不斷的自我提升,以展現個體的能力,或是透過掌管或控制他人,來展現自己的獨特性。因此,男生願意擁抱整個更廣闊的社會結構,與更多不同的人一起交往互動。而如同女生追求親密的連結一樣,男生在關係中更多追求的是地位階層與權力。在組織與大群體中,地位與權力的結構是不可避免的,有權力可以使個體獨立於別人,但是卻又能控制他人,透過權力來與他人產生連結,並在過程中使個體產生極大的愉悅感與滿足感。因此,男生充足的滿足於這樣的社會關係中,喜愛與他的群體(例如:球隊)一起相處,也產生在群體中透過社會比較與相互競爭,而追求社會地位的現象。

青少年性別化的友誼發展

在青少年友誼發展的過程中,男生和女生從孩童開始就被鼓勵與教導用不同的方式來經營友誼關係。許多研究顯示,女生在友誼關係中比男生展現更深的親密關係、更高程度的承諾,以及傾向更緊密的連結;相對的,男生的友誼關係則透過共同參與活動的方式,與更多的個人友誼圈之外的人做朋友,具有更高的異質性。

在友誼關係中,女生比較關係性的相互依賴,但男生傾向於集體性地相互依賴。女生信任對方並與其建立友誼關係時,依據對方和自己是否具有私人、直接與罕見的關係,來決定是否成為朋友;男生信任他人並與其建立友誼關係,主要根據對方是否和自己共同參與一個團體,具有集體分享的會員身份。這樣的特性容易使男生私人領域的朋友圈與公共領域重疊,在公共領域的所有人都是個體的朋友(例如:班級的所有同學、系隊的所有隊友),很多人同時會選擇最受歡迎的人做為朋友。同時,男生較多透過任務性和目的性的機會來建立友誼關係(例如:一起參加系籃),透過彼此競爭的關係,自然而然大家都會想與打球打得最好的人做朋友,使得男生的友誼網絡依照達成任務能力的強弱,在彼此競爭的關係中,呈現出較具集體中心性與階層化的網絡結構(參考圖一)。

女生的友誼網絡則依據關係性的相互依賴,私人領域的朋友圈與公共領域是不重疊的,班上並不是所有人都是朋友,只有少數有個人關係來往的才可稱為朋友,網絡結構較無集體中心性與階層化的現象產生。因此,不論是由個體自身偏好,或是受到社會環境與傳統性別期待影響而造成男女在友誼網絡結構差異,可稱為「性別化的網絡結構/友誼網絡」,簡單的說就是性別差異的友誼網絡結構(參考圖二)。

友誼在不同生命歷程階段的變化

台灣的調查也發現,在單一性別的班級中,男生的友誼網絡結構有集體中心性與階層性的傾向,即使在混合性別的班級中,由於班級中性別隔離的情況明顯,男生仍傾向只與男生做朋友,女生只與女生做朋友,因此,友誼網絡結構仍然傾向性別化發展。

不過青少年的友誼發展,可能會隨著生命歷程而變化,友誼網絡的性別化現象也會跟著改變。例如:在大學的友誼網絡中性別隔離的現象不像國中那麼強烈,所以在混合性別的脈絡中,必定展現出不一樣的結構變化,這已經是另外一個討論的主題了。

==

註:若對文章內容有興趣,歡迎參考以下兩篇文獻。

楊天盾、熊瑞梅(2018)性別化的青少年友誼網路與性別角色態度:單一性別與混合性別的班級脈絡。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40:7-61。

楊天盾(2018)戀愛關係與心理健康:未婚男女在成人初期的轉變。發表於2018年台灣社會學年會。

在〈青少年維繫友誼的方式,男女大不同〉中有 2 則留言

  1. 校園霸凌不只是打鬧,而是青少年求生存的地位競爭https://pansci.asia/archives/117636

Conan Yang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