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雁馨 ∕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接續前一篇討論的兩個超低生育率迷思,本文將繼續分析幾個常見的女性生育迷思,包括高等教育對女性生育率的影響、理想生育年齡與外配生育率這幾個議題。
標籤: 父權
男子氣概的轉換:男性口腔癌的個案分析
長久以來「男子氣概」成為受批判的概念,一方面,過去研究發現男子氣概與攻擊行為、性騷擾、藥物濫用,以及不利健康等負面行為有關;另一方面,則因父權體制中,男人被視為是唯一有權處理男、女兩性性別認同的群體,且任何不符男子氣概的定義就被視為偏差。同時,男性也是父權體制中占有優勢且擁有權力的群體,將壓迫的性別論述強加諸於女性身上。如此看來,男子氣概似乎有利於男性,可在性別關係中藉由展現男子氣概以獲取利益。
為什麼沒人說「老祖父」的秘方?談女性與另類醫療
你(妳)身邊也有這樣的一群女性嗎?她們可能平時就有固定練瑜珈的習慣,上班疲累的時候她們會找人按摩疏通經絡;經期不順的時候會選擇找中醫調養;幾滴精油是她們泡澡時最佳的夥伴;她們隨時攜帶急救花精,當孩子受到驚嚇時馬上滴幾滴。當孩子生病時,不急著看西醫,先依照孩子症狀給幾粒小糖球。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性別平等教育?
最近一連串的校園性別事件,引發大眾對於校園性別事件的關注,也讓性別平等教育法(以下簡稱性平法)的修法議題再次浮上檯面。大多數的父母擔心孩子在學校受到性騷擾或性霸凌,期待透過更嚴格的性平法來保護他們;學校的男性基層教師則在性平法的約束下「談性色變」;在性平會組織女性過半的要求下,學校的女性行政人員與基層教師被大量的性平事件壓到喘不過氣來。教育部每年投入不少教育資源來促成性平教育,學校每學期耗費不少經費來進行性平事件調查。到底我們的學生、教師與校方從性平教育中學到了什麼?
找回女人味:女性與運動的矛盾情結
2016年夏季奧運會甫落幕,臺灣唯一一面金牌由女子舉重選手許淑淨奪下。檢視過去臺灣參與奧運歷史,女性運動員是主要的奪牌者,然而,女性選手為了獲得獎牌,必須經歷艱苦訓練歷程,不過,媒體報導總聚焦在其容貌、體型,並隨著個別運動員「女性化外表與否」而發展出不同的評價。
你家小孩跟誰的姓?子女姓氏選擇的家庭政治學
彭渰雯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去(2013)年6月,我高齡生下了第二胎,很高興是個女兒。有趣的是,一些 … 閱讀全文 你家小孩跟誰的姓?子女姓氏選擇的家庭政治學
我媽生下我之後呢?「做媽媽」的社會學觀察
梁莉芳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 作者按:還在請產假的時候,答應巷子口的小編要貢獻一篇居家生產文。孩子生下來後 … 閱讀全文 我媽生下我之後呢?「做媽媽」的社會學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