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堵打不破的牆?從高中女生程度落後談起

◎陳婉琪 /台北大學社會系

這幾年帶過幾個指導學生,有不少優秀的女學生都曾表示過這類的惋惜:「當年高中時,為何傻傻地就跟著大家選社會組呢?後來發現自己其實對OO、XX學科也很有興趣啊!」不用她們明說,我明白(多數人也都清楚),在台灣,高中階段一旦選擇了社會組軌道,之後跨組、換領域的機會就很渺茫了。

SCIENCE

【為何都是男生去念自然組?】

資料來源:case.ntu.edu.tw/hs/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1/08/在社會學注目下的科學.bmp

換句話說,面對未來人生原有無限可能,但在思想尚未成熟、對職業領域亦無充分瞭解的16歲,職涯路徑的很多扇門,在不經意中早已門扉緊閉。關於這件事,似乎也沒人有太多怨言,因為這可都是每個人自主選擇來的(當然,難免也會受家長或老師所影響)!

觀察到女生們這樣的小小「殘念」心情,不知怎地我一直放在心上。

如果,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為受教者帶來思想的鬆綁、能力的解放;如果,受教育是個人發展的一種重要途徑,而發展即自由;那麼,當教育「成果」令受教者感到扼腕、失落,個人興趣與熱情找不到盡情噴發的軌道,這是否就是一種不充分的發展、一種受限的自由?

◎高中男生的能力測驗高於女生,都是分組惹的禍?

前陣子在處理資料時[1],注意到一件事:從國中階段的能力測驗來看,不僅男女生沒有太大差異,平均來說女生的分數還經常高於男生。但來到高中階段卻出現了男女生大翻轉——男生的進步幅度較大,導致高中時期所有的能力測驗分數,均顯著高於女生。

觀察到此現象,初步揣想是,或許「女生發展得早、男生成熟得晚」解釋了這項發展的性別差異——男生較晚熟,但在青少年後期的發展速度可能較快。不過,參照近年許多西方國家的新憂慮(指女性崛起,男性於教育成就大幅落後,成為新的研究課題), 台灣資料所顯示出的性別差異,跟世界其他地區的情況,似乎不太一樣。難道,另有其他因素在運作?台灣的高中分組制度會是關鍵因素嗎?原先放在我心上的疑慮,逐漸發酵成具體的懷疑。

上述種種,生活雜想加上學術好奇,引發了我深入探究的動機。經過簡單的初步分析,我發現,「就讀組別」這項因素,竟然就真的完全解釋了高中男生在測驗成績上的優勢,這樣的結果,坦白說,我自己也嚇了一跳!

關於選讀組別與能力發展,我的研究結論如下[2]

(1)  在學生原本程度(以國三測驗成績為準)及成就動機相同的情況下,高二選讀自然組的學生,能力測驗分數將比社會組學生提升更多。[3]若將這種效果稱為「自然組效應」,那麼,這種正面效果,與性別無關——對男生、女生都一樣。

(2)  由於性別與選組的高度相關(男生當中有72%選自然組,女生只有36%),這同時也導致了高中男生基本認知能力的進步幅度比女生來得大。

(3)  換個說法來敘述這件事:高中階段能力測驗分數的男女差異,可全由「自然組效應」所解釋。若將自然組、社會組區分開來,同組內男生與女生之測驗分數並無顯著差異。[4]

gender-gap

【男女成績差異是人為的?】

資料來源: gb.cri.cn/mmsource/images/2012/04/24/df1d0bd9065f44809839b8f009c873a3.jpg

這樣的結論有何意義?鼓勵大家(尤其是高中女生們)都去選讀自然組嗎?這將是一項荒謬的建議。人文社會領域——法律、商管或政經事務、基礎學術研究、傳播、文化創意……這些部門,作為社會分工的一部分,鮮少人能說不重要。但是,以上結論明明白白的意涵卻是「自然組的訓練較佳」,至少在可測驗出來的認知分析能力上是如此。

事實上,不需等到研究結果來指引,教育體制內的個人行動者自會精打細算。不論是學測或指考的遊戲規則,不少學生或家長已認知到其中的自然組優勢(指考的跨考爭議即為一例)。換言之,近二十年來大學入學制度的變革,可能已造成自然組漸增的趨勢。這對原本傾向集中於社會組的女生而言,或許是件好事,但換個角度來看,人文社會領域不重要嗎?男生要比以往更單面向地集中在自然學科嗎?此趨勢是正常的發展嗎?

若要說荒謬,荒謬的來源或許在於現象最根本之處:二擇一的課程分組制度。

◎自然/社會二選一制度,合理嗎?

目前,絕大多數的台灣高中從未執行教育部所期望的「以選修代替分組」,而幾乎都是「以分組代替選修」來安排課程。在硬性分組的制度下,社會組學生並不會被要求較進階的數學程度,也無精進數學的選課自由度。

社會組相關學科不需要數學與邏輯訓練嗎?事實上,許多社會組相關學科,如商管、統計、社會科學,不論是在實務應用或學術研究上,都有可能因更進階的數學能力而受惠。而人文學科,或許與數理等領域的直接相關不大,但任何學科都需要邏輯分析能力的訓練。正因人文類學科知識的傳遞管道及觀點的溝通模式,並不採用數理領域常用的精簡符號語言,必須加倍倚賴語言文字,而語言文字的遮蔽屏障可能提高了邏輯分析的困難度;換句話說,人文領域的修習可能更需要基本邏輯分析訓練做為基底;例如,日常生活所謂的「表達不知所云」、「溝通缺乏效率」,就有可能是缺少邏輯分析能力訓練的結果。

目前的高中選組制度最大的問題是:學生面臨課程選擇,只能成套接受,不能自行搭配。這就好比消費者用昂貴的價錢(兩年的青春)去購買一整套精裝大百科或廠商配置好的全套家具。然而,若販售者能提供零買的選項,偏好選擇一次性購買成套商品的消費者事實上並不多。這並不是說成套商品一定配置得不好、沒有人喜歡,而是適合的人至少得符合兩大前提:一是該消費者已相當清楚自己的需求,二是該套裝商品的內容配置剛好符合個人需求與喜好,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前提若不易滿足,成套商品對多數人來說,便不會是理想的選擇,遑論「發現不理想卻不能退貨」的糟糕狀況。

buffet-jp

【為何高中生只能選A或B飯店的包肥,卻不能有單點的菜單?】

資料來源: blsciblogs.baruch.cuny.edu/fro13dti/files/2013/09/buffet.jpeg

以下羅列幾個理由,來具體陳述這種套裝式分組開課的不合理性:

  • 自然學科與進階數學被綑綁進同一個學習包裹中:如前所述,制度背後反映了「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不需進階數學能力」這樣的想法,可說相當落伍過時。
  • 精進數學能力與精進語文能力被迫二擇一:進了英文實驗班的高一學生,經常就直接被指定為「社會組」。只因為英文很強,未來學涯及職涯的選項就莫名其妙地被刪除了一半?
  • 「跨領域整合與創新」的可能性大幅降低:「跨領域整合能力」不斷被強調的今日,二擇一分組制度阻斷了一半以上的組合可能性。舉例來說,生物科技其實牽涉到人類倫理議題,學習者不能同時選擇精進生物知識與人文社會學科嗎?

◎多一點制度彈性會更好:從取消乙丁組區隔的歷史來看

批評現行制度的缺失並不難,但我們換個作法,正向思考與提問:跳脫二選一的僵固,多一點制度彈性能帶來什麼改變?會更好嗎?

這個問題並不容易,畢竟所有的教育制度變革都是一種實驗,除非其他國家提供值得參照的變革經驗,否則多數情況也只能從實踐中來檢驗真理。不過,我偶然發現一份有趣的研究,為「制度彈性」這個問題提供相當直接的答案。

1984年之前,大學聯招原本區分甲乙丙丁四組,考生需於考前決定報考組別;乙組(文科)與丁組(法商科)雖考試科目相同,然而一旦決定組別之後考生便無法跨組填志願。1984年(73學年度)的重要制度變革乃將乙組(文科)與丁組(法商科)合併為第一類組。

經濟學者陶宏麟(2003)發現,1984年大學聯招的制度變革,竟然對教育性別隔離產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去隔離」(desegregation)效果。這份研究分析教育部統計數據、歷年科系排名等資料,發現乙丁組合併之後,一方面法商科系排名大幅向上跳躍,另一方面,商管及法律兩類領域男性人數遠高於女性的情況,逐漸改變(見以下表格)。這表示原先受到制度分組限制的女性考生,因制度彈性變大(考生不再受迫於考前做選擇,得到考後自由選填文法商不同領域的權利),跨越傳統框架的門檻變低,因此大量流入當時女性比例偏低的法律與商管等科系,也間接造成法律領域的排名於短時間內大幅躍升。

gender-ratio-dept

小小的制度變革,改變了個人的選擇行為。鬆綁一項規定,像打破一面牆,彈性增加了,待跨越的性別刻板印象障礙門檻也降低了。上述的例子,不僅是台灣教育發展的親身體驗,也充分顯示了制度彈性幫助瓦解僵固性別界線的可能性。

◎理想遇到考試就打折:二元分組制度為何難以撼動

台灣的高中課程分組,從1962年的「中學課程標準」正式將自然與社會領域課程分化之後,至今已超過半個世紀。如果二擇一分組制度並不符合時代需求,如果理想制度需要更多彈性,下一個問題就是:此分組制度為何數十年如一日?我們的教育理念如此陳舊過時、政策如此僵化嗎?

進一步檢視近十年的政策與落實、理念與爭議之後,我發現教育部由上而下的課程修訂、理念宣導早在1995年就已開始倡議「以選修代替分組」,也強調「延後分流」的走向。不過,來到各校的教育現場,理念似乎從未被落實,甚至可能因各校自主性的增加而「課程分化」得更嚴重(譬如提早至高一就分組)。

卯靜儒等(2012)教育學者提供了一份研究,追溯相關政策宣示後所引發的爭議(約從2000年起至2005年公布「95暫綱」),並深入描繪了理念推廣及政策落實所遭遇的阻力。簡言之,政策層面上,「95暫綱」乃強大輿論壓力下的妥協產物,並非原始提案;實踐層面上,教育前線工作者(校長、主任、教師們)再怎麼認同改革理念,仍一面倒地表達「政策是政策,實際是實際」,且坦承「因為升學的關係『不管上面有多少理想仍敵不過考試,考試領導教學,選修敵不過大考,理想遇到考試就打折扣。』」

透過檢視近十年政策理念與教育實踐之間的落差,及相關政策爭議過程,我們很清楚地看到,破除課程分組這道牆,政策制訂者並非沒有意識其必要,但由上至下的推廣落實幾近無效,難度極高。由上而下的課程架構規劃,敵不過由下而上升學考試文化的牽制。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相較於任何課程改革的努力,大學入學制度的影響力或許遠大於一切。譬如,入學制度之變革(1994年學測、2002年指考)可能造成自然組比例增加。然而,由於二元分組制度在實踐層面始終無法鬆動,分組界線宛如一堵打不破的牆,加上許多人認知到自然組優勢,因應做出「不考量性向、只考量程度」的選擇,這些現象更進一步強化兩組之間的上下位階性質。這對高中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來說應不是個好現象。

◎不考試,我們就不知道怎麼教學生?

高中課程分化只是眾多教育議題之一。若將問題往上推,或許可以問:教育理念落實、政策推動的困難,背後關鍵因素是否有相似處?追問病灶很可能還是得回到考試制度與考試文化。

Tonkin-exam

【科舉怎麼考,老師就怎麼教?】

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裡的優良教育,要深深紮根、穩穩建立,困難度也許要比自然科學領域高。如果,在考試制度的箝制下,人文社會領域的學科就是被認知為「背科」,不需要更高級的能力,社會組的教育就是會被實踐成「考前惡補就可以了」;如果,不少優良校系其實都帶著歧視的眼光來看社會組(這正是跨考爭議的源頭),現行二元課程分組制度的種種弊病顯然完全無解。

搭配少子化趨勢,近來開始有「指考將消失,只留下學測」的預測。或許,緊隨著這波不可抗拒的學生人口短少趨勢,「去分化」的理想,很快地在數年後不知不覺間便達成了。但也可能,始終存在著的反對力量——反課程鬆綁、反反考試——會持續參與日後制度的修正形塑過程。

輕率喊出反對考試制度,只是個便宜行事的口號。考試議題之所以令人感到尷尬無解,原因可能在於,要拿掉考試制度(或至少減輕其比重),理想前提是醞釀過程需時甚久的優良師資、優良課程、優良教育。回想一、二十年前的體罰爭議,問題的癥結常在於「不體罰,我們不知道如何教孩子」。現在,面對這陰魂不散的考試制度與填塞式教育,待我們克服的真正難題可能是——「不考試,我們其實不知道怎麼教學生」。

────────

參考文獻

卯靜儒、甄曉蘭、林永豐(2012) 高中課程改革之政策形塑與實施的歷程分析:以95課程暫綱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 15(3): 181–206。

陶宏麟(2003)七十三學年度大學聯招制度變革對文法商科系排行榜重組與性別「職業隔離」之影響。師大學報(教育類) 48(2):191-214。


[1] 使用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資料。

[3] 此處所指的能力提升,指標並不限數學測驗分數,尚包括與課程無關的一般分析能力,譬如問題解決能力、生活應用能力等。

[4] 關於影響選組行為的可能原因,這份研究也呈現出「性別刻板印象」與「數學老師性別」的影響。不過,本文暫不針對這部分結論深入討論。

在〈一堵打不破的牆?從高中女生程度落後談起〉中有 90 則留言

  1. 如果給我多點時間理解數學、理化、生物,不要教得過深,考試不要逼太緊,更多做實驗機會,其實我很願意念的。

    1. 我真的有興趣念 可是需要好多時間
      有時候想走的路真的會被影響到

    2. 這是不可能的事.因為我們教育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篩選

    3. 那你有沒有想過,若沒有考試的逼迫,你還會去用心去讀數學物理化學甚至是生物嗎?

    4. > 那你有沒有想過,若沒有考試的逼迫,你還會去用心去讀數學物理化學甚至是生物嗎?
      就是這種心態,台灣的老師才會用考試逼迫學生讀書
      那我請問這位大大,考試考得好的學生就代表有用心念嗎? 還是他只是在背答案呢?
      我高中就對理化很有興趣,但與其花時間在獨有興趣的東西上,我浪費了更多時間在準備考試和練習卷那些,上了大學很多東西還不是要從基礎重讀一次,高中浪費一堆時間只為了上好大學根本就是惡性循環
      老師應該要激起學生的興趣,以及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性向,而不應用消極的考試方式逼迫學生念書!

    5. 沒錯啊,如果牛頓、愛因斯坦不要出生,其實我很可能拿到諾貝爾獎喔
      如果當年美蘇科學家都是傻B,其實我很可能發明太空船的

    6. > 沒錯啊,如果牛頓、愛因斯坦不要出生,其實我很可能拿到諾貝爾獎喔 如果當年美蘇科學家都是傻B,其實我很可能發明太空船的
      既然他們都已經出生了 那講這些話又有什麼意義呢?
      重點是分組這件事現在還在發生 我們要討論是否該改變這未來
      可能性握在我們手上 並不是「如果」
      好似如果當時盤谷大陸沒分裂 我就可走路到美國了
      說這些屁話有什麼用呢?

  2. 同一個地區的明星高中的資優生(數理)
    男生表現確實是比女生好的

    1. 男生比女生更加有侵略性
      強大的求勝心促使男生比女生表現的更好
      有競爭才有進步

    2. 數學要夠好才能把妹…
      沒實力嗆人都小聲

    3. 樓樓上:放你媽的屁。性別歧視。女生也是有強大的求勝心的。

  3. 我不太同意你的論點,雖然我不確定其他學校如何,根據我的經驗,理組和文組在成績上最大的差別,在於程度、風氣與學習的方向三點:

    首先是程度。在台灣,很多轉文組的同學,是因為物理或者數學成績很差(讀不來或不喜歡),也就是基於對理組的推力才到文組的。
    文中認為國中男女生程度相同,高中文理組班男女程度相同,而文理組班程度不同,進而推斷導致兩者的分歧是因為文理組教育的不同,我認為是邏輯不縝密且過於武斷的。

    再來是學習風氣。
    因為台灣的大學取向一向是重理輕文,導致文組科系過剩,同校文組比理組錄取分數低
    (抑或是倒過來,因為組科系過剩,導致台灣的大學取向一向是重理輕文)
    (其結構性因素不在此討論之列)
    「社會組的高二還是高一,自然組的高二卻已經像是高三了」
    這是朱天心在四十年前描寫北一女的狀況
    用在現在的高中似乎還沒有過時
    對於「讀書考試」這件事,整體來看,理組比文組用功多了(慚愧)。

    最後是學習的方向。一般人認為文組是背科,理組重理解,但是實際上高中文組的授課內容要比理組「活」得多了(至少我們學校是),我覺得文中說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不考試,我們就不知道怎麼教學生」 這正是理組的寫照
    理組兩年
    我實在想不起來
    除了物理老師說的黃色笑話
    化學老師分享的生活小常識
    還有偶爾會有老師有感而發的生命大道理
    幾乎沒有什麼授課內容與考試無關
    英文課看電影都要查單字(雖然每次都沒有交)
    國文課時 老師發現超出考試範圍,還會提醒我們 然後自己「拉回來」
    甚至連實驗課經常聽到:「這個實驗很重要,大考很容易考。要仔細作,比較有印象。」
    理組的學生
    怎麼會有心情,全班討論其樂無窮?
    怎麼會有時間,開茶會討論議題?
    (其實時間是有的,只是同學們不願意而已)
    回到主題
    文組兩年
    有太多太多的東西
    是一張張的考卷測不出來的
    (又扯到考試主義)

    統整一下:
    此文章以文理組作為女生程度落後的解釋
    但是文中沒有考慮到進文組除了性別以外的因素
    也沒有考慮到測驗成績並不代表學習的成果
    所以我認為這篇文章的基礎是不存在的

    BUT我贊成文章中後段「自然/社會二選一制度,合理嗎?」以後
    的推論

    高中沒能上到文組的國文課,很是難過(殘念)
    以上

    1. 同意你的說法,文章末段的觀點很不錯,可惜前面論證實在太可笑。
      身為一個高中女生,我想試著說說看我對”文組學生為何總體成績會較理組學生差”的看法。除了 劉佑慈 所提到的幾點,我認為文組科目和理組科目的評分標準及學習方法對成績有很大的影響。就像上面提到的,理組重理解,所以對理組無優勢的學生將會很難在理組科目裡得到很高的分數。但現行的文組科目評分標準多重記憶,所以文組優勢學生的分數很難同理組學生將差距拉開。而我個人認為,若是想分隔兩者優勢的不同,最好將文組科目裡重記憶部分的題目變少,如國文和英文非選題等等題目變多,最好在社會科目裡增加申論題,我想這麼一來也可以減少作者所說的”文組學生的能力缺乏訓練”的情形。

    2. [4] 關於影響選組行為的可能原因,這份研究也呈現出「性別刻板印象」與「數學老師性別」的影響。不過,本文暫不針對這部分結論深入討論。

      可以去翻paper來看,不過這篇本來就是社論性質的嚴謹度就一般

    3. 我討厭死國文了,偏偏現在三年都得念,真的煩死了,而且畢業之後永遠用不到不知是念什麼意思(我是自然組ㄉ)

  4. 在表達贊同或否定你文章之前
    我想必須先知道文中引用的能力測驗數據,其測驗內容為何?

    若所謂的能力測驗是指學測基測等
    我想其差異跟教育方法和測驗內容是有關係的
    以現在考試的模式來看,理組的學生光是數學部分的訓練,就可以輕易打趴只學習數乙的學生

    但老實說,若是如此,我覺得以此為例來證明文組學生後天能力發展下滑是有偏頗的
    我雖是一個文組學生,但物理化學滿級分,之後報考人文社會學院,但人生的生涯規劃最後停在商科
    老實說文組和理組的學科邏輯是很不相同的,也不能夠以同樣的指標來論定孰高孰低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學測基測等的男女成績差異,老實說,不用太在意。

    1. 發完之後看到了註三 “此處所指的能力提升,指標並不限數學測驗分數,尚包括與課程無關的一般分析能力,譬如問題解決能力、生活應用能力等。”

      XDDD

    2. 物理化學滿級分? 唬爛打草稿好嗎?

    3. 文組學生 物化滿級分 每年去前三志願一抓就有

    4. 從小學畢業後就不再讀社會科但社會卻考滿級分的自然組學生表示:

      學測只有”自然”,沒有物化。

  5. 其實我跟上面提到的關係其實不大
    我是選文組的男生(目標文學院)
    已經確立唸文學院的我其實不是很喜歡數學
    可是不排斥
    倒是物理化學 我實在不知道他對我大學有任何幫助
    我覺得 應該停止學測 留下指考
    高中在高二時 可以選擇選課的方式
    大概知道自己想唸什麼科系
    看指考考哪幾科就選那幾科上
    這樣剩餘時間就空出來了
    因為是選的也可以學深一點
    有考慮唸商就可以上進階的數學
    有打算唸法就選進階的公民
    這樣不是很好嗎ˊ3ˋ

    1. 台灣本來就不認真栽培真正的精英

      一個理化資優英文不好的人
      跟都平平的人
      一個理化15英文5
      一個理化11英文11

      結果可能就是平平上了前面的科系而另一個落榜

      結果資優生到了國外得了諾貝爾獎之類的
      然後台灣在說甚麼 台灣之光 啦 去抱人家大腿

      屢見不鮮

    2. 我贊成你的說法
      為什麼就一定要數學好才代表其他學科能力好
      我就是不喜歡數學 也不會想要更精進他
      這樣不可以嗎
      歷史 公民 地理 這些科目對我而言筆比理化有趣而且有用多了
      (在學數理化的時候覺得那根本跟我是兩個世界的東西)

  6. 台灣的教育環境現階段的確”需要”教師用使用各種考試手段來督促學生,因為從國小開始的教育環境並沒有訓練學生主動學習,所以若是高中階段想要鬆綁這些習慣被動學習的學生,你將看見無比低落的學習效率(請參照現在的大學)。但我同意選修而不是分組的作法,我印象中當初政策提出時的確是想效法歐美國家的做法,讓學生自由選組,但可能是實施上的困難(學校若要配合,必須有夠多經費來滿足每個學生自由選組後的師資以及教室、設備…等),讓學校以及教育部無法硬性要求去做到當初設想的樣子,結論就是利用簡單的二分法來切割學生。而以我自身經驗來看,大學科系的選取方式的確會影響學生選組,社會組之所以會有那麼多的女生選取,更大部分受到的是”性別職業刻板印象”的影響,傳統印象中屬於”女性”從事的職業(EX:秘書、OL、教師、各種文職)相對應的科系,基本上都不需要採取到理科成績,所以很自然地也影響了那些從小讀書到大卻對未來事業沒有概念的高中女生們去選取自然組,教育政策固然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但社會風氣、父母價值觀,或許是更阿的影響因素。

    1. 事實上,我認為實施選修並沒有~經費師資教室設備上~太大的困難~~不然大學就不會是選修了~0.0~其實老師都會有所謂的風評,開學讓學生選修只是多一道登記手續~~
      真正麻煩的是:台灣高中每一科都要安排每週4~6堂課,想在師生間不造成選課衝堂,比較考驗教務人員的邏輯能力,乾脆不要弄比較省事~0.0~
      打個比方好了~~通常一個學年12班,主科老師各四位、附科老師各兩位的情況下,要怎麼排課?絕對是個非常大的邏輯題,不是所有人都能解出來的~~

  7. 我就是這篇文章批評的那種老師:「不考試,就不會教學生」。而且我非常明白,整個高級中學地理科教師的甄選制度,正好落入該文所批評「缺乏高級的能力」的現實窘境裡。我厭惡,卻依附著這個體制,而且不玩不行。

    但我不能同意的是作者的二分法:「數理精簡符號語言VS語言文字的遮蔽屏障」這樣的論述太滑溜了,而且極易造成誤解。我認為這兩種邏輯能力恐怕交集的少,背反的多些,更不用說中文與英文整套符號系統的不可翻譯性。

    當然地理絕非只是一門人文學科;但作為一門人文學科的地理確實非常仰賴語言和文字。以教學實務的立場而言,學那麼多「數理精簡符號語言」對學習地理的幫助不大。分組和課綱的意義在該文被無限上綱了,核心的問題在於:學生缺乏自己的學習架構,而老師除了教育部頒定的九九課綱之外,根本不知道什麼才是重要的。

    1. 同意你的看法。

  8. 如果沒有老師逼迫?事實上因為教的東西根本不對頭啊~雖然我還沒搞清楚這到底是應該要誰教,就是「主動求知的能力」,我覺得大部分的人(至少是我身邊的)離開學校之後根本不會拿起稍微有難度書本去「研讀」,甚至主動去認識/學習一個全新的領域,他們直接踏入社會之後受到社會洗禮,媳婦熬成婆的就全部變成慣老闆心態:他永遠是對的或是他走的路比我吃的鹽多,他們只學習眼前有用的或者根本不學習,叫學過的人來解決問題。接著這一群人再回頭打壓老師或是家長(家長可能也是被電大的),永遠惡性循環。

    如果真的要成就 學生這件事,就是師父領進門、造化看個人,孔子也不是把經典通通丟給學生們看然後每天考試,學生是一輩子的事、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如果從小一個孩子就被教育成能夠觀察,真的觀察可能就夠了,要讓他求知就像肚子餓了一樣的本能去挖掘這個世界,那我相信很多問題根本就不是我們在傷腦筋。

    不過很難,就只能自身做起了。

  9. 當初選社會組的理由是因為覺得物理化學太簡單了,還是人文這種充滿著難以預測的變化比較有趣。

    這篇文章應該是比較從宏觀的角度來作分析,所以有微觀層次上的個體經驗差異我想是可以預期的,不過一般人認為自然組比較高階的情況是存在的,我的經驗讓我覺得這可能不是來自於程度的選擇,而是台灣長期對於理工的偏重,使得理工被視為是一種技術人才,而社會組則被視為是無法生產出實體物品的普通人力。畢竟當初要選社會組可是有很多壓力要我選自然組,其實都是要說服我,理工比較有前途。

    1. 平行時空嗎??物理化學太簡單XDDD??我當時選自然組就是覺得”高中“社會組真要念了話我高三再轉就好了

    2. 完全的自我安慰的說法。
      說好聽是充滿著難以預測的變化,說難聽一點就是你愛怎麼說都行,看那些政論、財經、生活名嘴就知道,沒有是非對錯鬼扯一大堆。
      聽你的說法,你當時肯定是選擇了社會組,成為了自己的主人,恭喜你。

      不過,社會組多的是出一張嘴,物理化學太簡單了,真是呵呵!
      你蠻適合去當名嘴的,名鍵盤也可以。

    3. 贊同您的說法,其實最難的應是哲學,西方的科學之母是哲學,台灣在數理上只學了別人的皮毛而已就以為天下無敵了,以邏輯而言,如果訪客2013/11/26 at 11:53說的是對的話,那台灣必然是天下無敵了,因為台灣人太會考試了,不信去看看台灣的證照數密度可是冠天下啊,那為何重建資訊世界確是賈伯斯,而不是台灣呢?好好想想吧,不要把習慣當真理,喔順帶提一下,有個台灣人認定的真理剛剛被打破了,那就是”微軟永遠天下第一”

    4. 理組太簡單? 有沒有事啊? 我高一語資班,高二轉三類,高三又回到語資班。學測文科滿級分共45級,理科就GG了,但我高二花的讀書時間和精力是念文組時的三倍以上,念理組時連吃飯都在看書,校慶、運動會、校外參觀等等我一律請假都在讀物理化學,結果呢? 我物理化學的成績從來都沒比英文國文好過,這讓我徹底死了念理科的心。我從來都不覺得理組比文組簡單。就像某些人說過的,文組沒有考申論題那種思辨性強的,所以根本背一背就好,但理組絕對無法死背了事,而是要融會貫通的理解、活用。

      只能說高中的文科門檻太低、太簡單了才是吧。選擇題、默背課文等這比起理組的計算、應用題還要容易準備太多了。 其實我非常希望能夠高中開始就訓練申論題和論文的寫作,而且應該要視為最重要的,而不是考什麼選擇題。我考國文英文時根本就沒再準備的,因為都是考一些小考考到快爛掉的東西。背過一次就有印象了,不像物化一定要完全理解才能應變活用!

      到了大學之後,開始訓練申論題,才有進入人文領域的感覺,甚至對哲學感到濃厚的興趣,因為考試變得很活,不一定有標準答案,最重要的是「思考的過程」可以化為清晰的論點和分析。

    5. to 慢郎中
      你說台灣數理好,那有沒有麻省理工好??
      你用證照來當作評斷(數理)能力的指標??你有沒有問題啊??

      另外,就簡單教你一個機率的概念好了(雖然我不認為台灣人的數理能力比較強、改變世界的機會比較高),即使今天每個台灣人改變世界的機率是美國人的5倍,但是美國人人數是你台灣人的百倍,最後改變世界的那個人是美國人的機率比是台灣人的機率高20倍以上。
      而且,就算是台灣人的機率比較高,也不代表它必然發生。
      全台灣每一個都買一張彩券,只有你買了兩張,所以你中獎的機會是別人的兩倍,難道你一定會中嗎??
      你所說的每一句都顯示你輕視數理,然後說出一堆透露出你的無知、丟人現眼的話。
      把習慣當真理的是誰呢??你好好思考吧!!!

      最後你那”台灣人認定的真理”是三小??
      我是台灣人,但是我怎麼不知道有這個真理??腦補嗎??
      而且這跟這個主題有什麼關係??

    6. 你以”台灣在數理上只學了別人的皮毛而已就以為天下無敵了”,來否定數理的困難豈不是很好笑??
      是數理的皮毛簡單還是數理簡單??
      然後你拿數理的皮毛跟偉大的西方哲學做比較,然後否定數理的困難??
      你怎麼不拿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跟電視上的名嘴做比較,然後說人文哲學是屁呢??

      就你的言論,很可憐的在自打嘴巴,因為你所了解最難的哲學只能跟數理的皮毛做比較,而且大概只是略勝於數理的皮毛,跟真正的數理一比就相形見絀了。

      證照就不用說了,證照也只是皮毛,如果你的論點是以考到證照就是了解該門學科,那麼你的觀念也不外如是,不值得浪費時間與之討論。

  10. 同意Janice Juan的觀察,教育除了知識還需要引導學生的求知慾

  11. 果真談到教育,每個人的嘴巴都停不下來了(冏)

    1. 那麼多人學怎麼改教育還不是只是紙上談兵?
      不然現在的教育體制也不會糟糕成這樣 越改越爛…

  12. 講這麼多,其實是在看自己本身是否對該科系是否感興趣,小時我的鄰居不喜歡讀書但每次自然科都考100分其他都機乎抱鴉蛋,我問他怎麼會這樣?他說我也不知道我也沒特意去讀,其實我們小時污染還那麼嚴重到溪邊都有魚群可抓,他都會抓小動物照課本來實驗,養一些小動物甚至養蛇(請注意是民國70年代的事)從此得知他的興趣是在自然,可是我們的教育每一科都要在一定分數才能往上研究,假如當時能破例讓他讀大學相信他的成就一定不輸任何各位大大,

    1. 當專家本來就不能只有興趣,他其他都抱鴨蛋的話,那數學很差、英文很差、國文很差……是要怎麼在學術界混? 他能寫paper嗎? 他能和別人一起survey嗎? 如果真的有強大興趣的話,大學的門檻對他來說一定不是門檻,我身邊就有認識大學是念後段私校美容科,畢業後靠著興趣自修考到頂尖大學(116)的醫學院某研究所,也已順利完成畢業論文拿到學位,所以說,先別把責任推給制度,仔細一看還是有人可以打破制度的。

      或者之前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為何念書這麼累」,女主角由高職夜校酒促小妹自修變成台大年年卷一的高手…….

      同意當今教育考試是在篩選,因為資源有限。真正栽培能力的責任在於自己

      至於華人比較少像賈伯斯那樣的人才?還不是因為華人喜歡便宜行事,短視近利。所以那是自己的責任,別把問題「全部」怪到制度。誰說理組就只能讀理科,文組就只能讀文科,他們不知道有圖書館這種東西嗎?還不是想說「考試不會考」就懶得去念,那這樣便宜行事的結果也要怪考試嗎?誰說不能閱讀很多課外書又把考試考好的,那只是為自己設限。

  13. 非常同意作者的看法,不過在考試的部分確實值得深思。誠如文末所言:”不考試,我們其實不知道怎麼教學生”,或許是作者對現今教師的看法,但不能忽略的是,在當前的教學現場其實有很多老師嘗試脫離考試的教學方法。然而,考試終究是現實上必須通過的課題,不能在分數上有所表現,縱然能力再好也枉然。如果考試只能是如此呆板,甚或是太過創意,對學生都不是件好事。

  14. 只有有興趣的東西才能記得久
    那些因為考試而記憶的東西 不管是文組或自然組的學生
    很快都忘光了
    要讓興趣推動學生學習 不是用考試逼迫學生學習

    拿簡單一點來說 國中理化是都要學的
    但是去問出社會的人 大多都忘得差不多

    教育應該是長久的 不是短暫地 為了考試而著眼的短線教育

  15. 我們要多元評量、快樂學習、通識教育,然後再用傳統的唯有讀書高、考試認證、家長期望,最終成品就是學生學習退縮、趨吉避凶,學校為了績效能力分級,再把一票人送去補救教學。我相信每個人在某些方面都有特出的學習能力。可是只能慶幸自己是不是躬逢其盛。怎麼說呢?以前有個李諾貝爾說,大學只要考英文數學,國文這種東西會講就好。另外有個叫沈君山的也持相同看法。當時的新聞會報導很多資優生,因為國文不好背,放棄國文,但是英文很優秀,能寫很流利的英文文章,然後最後當了小留學生。這樣的新聞比比皆是。然後現在很多人補習國文補習作文,因為國文不好,英文大家都很好。這就是結局啊。幾十年前英文好就可以巴壞一堆人,國文每個人都有基本能力。就擺爛,等到大家英文都一樣了,國文不好就被巴了。
    回到正題,你會覺得放棄(自己放棄或分組放棄)理化生物微積分是不對的,但是會反過來覺得放棄國文只重英文也是不對的嗎?
    全才難覓,每個人自然都會找到自己的上駟去對人家的下駟來取得勝利。

    1. 你的觀點不全然對或錯,但你參與討論的語氣,卻顯出教育在素養方面的不成功,你的文中不斷出現主觀性的批評與謾罵,理性的討論很容易因為你的態度而變質,請自我控制一下

    2. 原來提到李遠哲和沈君山就叫主觀性批評和謾罵啊?嘻嘻。

    3. 主觀謾罵?何以見得?某樓跳針很嚴重,是不是回錯文了?XD

    4. 李諾貝爾要表達的是 不是甚麼學科都應該要放到大學來

      很久以前 大學只有 醫學 法學 哲學 和神學 因為這些學問的根本就是邏輯學 也就是所謂理性客觀學問(哲學和神學是後來發展停滯以後才變成主觀學問)
      因為只有透過不斷的實驗辯證 才是探索這個世界的基石
      這和學問本身有沒有用處 有沒有符合主觀大眾的期待 一點關係也沒有
      客觀學問之所以為客觀 就是因為是主觀的相反

      而主觀的學問如 高中以上的國文 史地 政治 社會學 美術 音樂 建築
      這些牽扯到美學 而美學的精髓就是非理性 才會被人類主觀認同 因為多數人類是非理性的(這已經被經濟學家所證實) 而非理性就是偽邏輯 這和原始大學所學的學科原理剛好相反

      所以李諾貝爾 認為大學生入學只要考英文(高中英文是溝通工具 非屬美學層次) 和數學
      不是沒有道理在

      但個人認為真正好的美學作品 應該是用非理性包裝理性 但這條件是作者要具有”理性”的能力 淌若作者僅具有非理性 作品只會流於完全主觀的低階層次 儘管還是有可能被主流認同。以邏輯學的需求來看,美學還是可以存在大學之中。

      但美學素養是否要存在入學能力考試之中?? 個人認為可以不用。

      只有理性才應該被稱為能力 非理性其實是勇氣
      感性這個字讓人搞不清何為理性何為非理性 於事錯把勇氣當能力。

  16. TO 佑慈劉,不知妳教過人嗎?我雖不是老師,但我教會了同學英文和數學,先說英文,我用代數的歸納法,再說另位同學的數學,我用環境教學法,妳用過那些方法呢?至於妳所說的理組到文組表示差,那意思是說我那2位同學如沒遇上我就是接近白癡組囉!建議先看這篇文章http://woundero.wordpress.com/2013/11/19/when-we-stop-thinking/comment-page-1/#comment-3925 ,PS:當您這麼說的時侯妳已經把所有台大醫院的人都駡成是白癡了,為何,可以問問為何25年前台大經營團隊會輸給竹東榮民醫院這群以老弱殘兵組成的雜牌軍,最後還是得由政戰部和國民黨保他們呢?

  17. 這裡除了教育體制及文化因素之外,為甚麼沒有人提到男女大腦的不同?沒有人說女生就一定數學不好,也沒有人說男生肯定不能當護士,而是在一條標準線上的兩端顯示出極大的差異時所產生的「偏見」吧?男女不同別來有自,絕對不會只是因為上面的問題,而是我們天生的本能加強了部分的選擇。暫且撇開性別歧視問題,就算是母系社會男女也會因為本身擅長的能力而去分配工作,更不用說在龐大的父系社會底下這種狀況會碩大到看不清楚,就連現在吵的沸沸揚揚的同性戀議題,也是因為人們普遍相信2分法,而不是人格特質是一條線、甚至很多條線形成的座標編織而成。

    孩子們真的無辜,當我踏進大學我才知道甚麼叫做「求知慾」,就是我想要的我都能得到,學校就是提供資源幫助我的地方(不然我付貸款幹嘛),但現在的小孩普遍不曉得「他們為甚麼要讀書」或是「讀書是大人要的」、「老師都會逼迫他們念書」,在小孩也會挑食的情況他們還是會肚子餓,怎麼沒有人考慮到他們為甚麼要吃東西?還是逼迫他們吃東西?抓週的時候是逼著孩子抓家長想要的東西,還是等著讓孩子自己選擇抓到的東西並且給予鼓勵?

    在現代吃飯喝水已經不足以生存,我們真正要教導孩子的是如何在資訊爆炸的社會裡野地求生。

  18. 另外不好意思,我記得「溝通缺乏效率」這件事情,跟「邏輯分析能力」在現實與大腦實際運作的邏輯好像不大一樣,我們知道邏輯分析能力極度強的一些角色。

    我舉例好了,竹科工程師?還是軟體設計師?還是可以看看網路上如何敘述google內部工程師們相處的狀況(一群頂尖的宅男全部窩在一起),各位可以想像一下那會是甚麼狀況(或是跟男工程師交往也可能有同樣問題),對!他們溝通很有效率,但你聽不懂,然後他們就不願意再講了,而且他們”很有可能”缺乏同理心及無法控制的情緒問題。

    然而人文領域出來普遍所知道的人(文法商、甚至醫),難道都不需要舌燦蓮花,他們最需要的就是***那一張嘴***吧!建議搜尋「沙豬論點」這篇文章,及「腦內乾坤」這本書。當我無法理解異性的行為時,我就會再拾起這本書,翻翻就完全豁達,那是因為我們「與生俱來」。(所以可以心裡面暗罵男朋友腦殘,對不起了廣大的男性朋友們)

  19. 個人認為除了作者所提的觀點外,還有社會價值觀與供應需求的影響。
    基於傳統與西方文化融合結果,多數人想要過富裕美好的生活,而想過的好,就要有足夠程度的收入;但對雇主而言,既然花大錢請人,當然要“最專業、最優秀”的人。
    因此要如何證明“我就是這樣的奇才”,變成大多數人的目標,而證明的方式又必須“客觀、可量化”,於是考試成了相對簡單且便宜的量化方式,人的價值被困在自身層次之下的“發明物”中了。
    但傳統讓我們不太去質疑該方式是否合理,但實際上我們都忽略了去想,“人的價值該這樣去衡量嗎?”或是“我們有能力或資格,去衡量一個人的全部以及潛在的能力,並評估價值嗎?”
    歷史上,已經有多少的人將不可能化為可能,而他們每一人的價值該如何估算?
    而現在的每一人,我們怎能預知誰會或不會再次創造奇蹟?我們該憑什麼資格估算人的能力與價值?“很多不可能不是不會發生,而是還沒發生”,“化為可能”才應該是人真實的價值。
    期許我們不要受“人的層次”之下的事物所絆,而多專注於相同或更高層次的發展。
    短期而言,是希望教育回歸為“輔助”型態,是用來幫助人類發展自我、發現可能,而不該用來主導人類發展與侷限可能。

  20. 還是看不懂。不同組別的分數怎麼比較?物理考90跟地理考90是一樣程度?
    另外女生成績與男生成績差距拉開,並不是高中開始,是從國二就開始了。因為此時數理科目越來越難,女生對數理科目本來就稍弱於男生,這其實跟大腦各區域發展有關的。

  21. 如果高中時間無限,那要多種領域同時精進一定可以啊!
    ────but! but! 高中只有三年啊!
    這篇似乎就強調了選組就該死就沒有可能跨,我是不知道這算不算把終身學習、開放式課程、數位學習、無所不在學習全部打臉啦。只是,我常聽根本不懂電腦的老教授說:「我去史丹佛的時候本來要念電腦的,但是…」我就覺得,這些「但是」都是藉口。高中的分組有人拿槍逼著選嗎?有興趣是很好,要快樂學習一直挫折感覺就很差,不趕快停損你的三年就耗在敬陪末座上。所以是要不分組每個人隨便選課(高中有學分制是沒錯啦…),但是,學校有進度啊,有考試啊,這些都廢掉不管的話,家長一定又跳出來說他們家寶貝的進度落後了。理想,一定要貼近現實。

  22. 我是男生,其實壓根討厭數學,物理等學科,也壓根念不懂數學,物理,卻喜歡優游在歷史,地理的人文天地裡,然而在高中時也是因為同儕的影響,選了自然組,想當然大學落榜,第二年才考上並選擇不太需要用到數學和物理的農學院! 畢業後從事過與所學科系相關的工作,目前則從事與社會科學比較相近的工作!! 我從不認為自己的思考能力較差,也從不覺得自己的邏輯思考能力是從我那破爛的數理程度衍生而來!! 直到現在我仍然後悔當初為何不選社會組,沒能及早在自己喜歡的類科優遊, 社會組的邏輯思考及程度真的就較差嗎?? 不盡然吧!

  23. 從小到大 我都想考美術系 因為那是社會組的科目, 所以我只好放棄了 我也很喜歡的生物 、化學。那時我也常想著 為什麼只能分成理組 文組?我就不能 同時學習喜歡的生物 化學、同時也學習歷史 地理,選了一邊只能放棄另一邊。 我如願的考上了美術系 卻也一直想著 為何我不能繼續學 理科 的科目。

  24. 這篇說得很好 台灣的高中教育制度本來就很有問題
    誰說某方面成績不錯就一定要走這方面?
    誰說男生一定要去讀二類根三類?笑話!
    這也造就了為什麼大學轉考補習班轉系人數永遠居高不下的原因
    為什麼不入學就教育學生找到她真正有興趣的科系呢?
    本人也是受害者 個人認為教育部在選擇科系&選組方面必須為學生負責任才是。
    而不是一味的只為了成績好大學。

  25. (1) 在學生原本程度(以國三測驗成績為準)及成就動機相同的情況下,高二選讀自然組的學生,能力測驗分數將比社會組學生提升更多。[3]若將這種效果稱為「自然組效應」,那麼,這種正面效果,與性別無關——對男生、女生都一樣。

    —->>>作者你確定使用正確的研究方法 告訴你可以先挑出成績相同的學生 然後發現選自然組分數高於社會組嗎 就可以說是因為”選自然組”造成的現象嗎???
    我想作者有必要高二邏輯學讀懂一下。
    正確邏輯的方法是,較高分的自然組和較低分的社會組中間分別隨機抽樣,比對其國中成績,如果自然組國中成績和社會組國中成績沒有顯著差異,你才能推測這是自然組現象。直接挑選國中成績差不多的人來比較選自然組和選社會組的高中成績,跟本就不能說明自然組現象。

    (2) 由於性別與選組的高度相關(男生當中有72%選自然組,女生只有36%),這同時也導致了高中男生基本認知能力的進步幅度比女生來得大。
    (3) 換個說法來敘述這件事:高中階段能力測驗分數的男女差異,可全由「自然組效應」所解釋。若將自然組、社會組區分開來,同組內男生與女生之測驗分數並無顯著差異。[4]

    ——>>>> 性別和選組是兩個變因,作者可以不要混在一起好嗎???
    並不是 自然組男生比較多 自然組就同意於或等於男生好嗎
    要證明自然組同意於男生 必須證明 “自然組”和 “不是男生” 無顯著差異
    也就是自然組可以推論男生 男生可以推論自然組
    顯然這個答案為否定的
    那自然組男生 可以”代表” 男生嗎 還是可以”代表”自然組呢??
    先搞懂邏輯 若p則推論q 同意於
    因為q所以p 同意於
    p包含於q 同意於
    p代表q 同意於
    q管理p
    提高 男生的比率 可以 提高自然組男生的比率 但提高自然組的比率 確不能提高自然組男生的比率
    因此 因為男生 所以 自然組男生 也就是 若自然組男生 則推論 男生
    自然組男生 可以代表 男生 但反之不然
    同裡 社會組女生 可以代表 女生
    要比較男女生能力之差異 可以用自然組男生和社會組女生的比較來代表
    如果 自然組男生和社會組女生 不管是國中或是高中成績 自然組男生都優於社會組女生
    那 作者說法就破滅了 不過我手邊沒有資料 無法做判斷
    但可以判斷的是 作者先選取國中成績一樣的人 再去比較高中成績 甚至進而推論男生選自然組所以比女生成績好 跟本就犯了研究邏輯的嚴重錯誤

    1. 你邏輯問題比較大,居然還好意思去批判別人的邏輯orz

      1.你的研究方法很爛,從自然組和社會組中隨機抽樣(而社會組平均成績較自然組低),並倒推回國中的成績,不考慮兩者平均差不多的情形(這就跟原PO的分析沒啥區別,而且基本上根本就沒有這種可能性wwwww),若不相同,你打算如何解讀?
       沒有自然組優勢?
       兩者若不相同,只能說明 選社會組的母體本身平均成績就比較差 而已
       原本就比較差,選了社會組之後,還是比較差,那到底要說明啥???
       控制變因懂嗎?要有一方相同,而另一方不相同,才比較有可能說明這個變因所造成的影響,所以要研究這件事,有兩條路可以走:
       1.原本成就相同的兩群人,選了不同的類組之後,平均成就有高低之分→可推斷選擇類組對平均成就可能有影響。
       2.後來成就相同的兩群人,倒推回選組之前的成績,發現平均成就有高低之分→可推斷原本平均較低的群體,可能是因為選擇訓練較精實的類組,而成就追上另一群體。

      2跟3 或許有他的邏輯謬誤在,但是你解釋的爛透了,方向完全不對,
      如果選自然組造成平均成就上升較多,那推斷選自然組的百分比愈多,則總平均上升愈多,是沒啥問題的,作者並沒有把男生=自然組,你會這樣認為,若不是你的邏輯能力有問題,就是理解能力有問題。

      72%指的是「自然組男生」佔「所有男生」的72%,並不是「男生」佔「自然組」72%
      如果你認為72% 、36%是男女戰自然組的比例,那真是太好笑了,72%+36%=108%,多出的那百分之八是????XDDDDD

      假設原本所有人平均程度為100,選自然組可以上升為150,選社會組只能上升為130,
      那選自然組的人愈多,就會愈接近150
      以男女為分群,原本【所有男】跟【所有女】程度皆為100,而男生有72%提升程度50,女生僅有36%,最終的平均成就將會是:
      男:144.4
      女:137.2

      你的方法會破滅,是因為你的方法實在太爛

  26. 跟著人家搶讀自然組,真的有意義嗎?
    台灣屬於自然組的工作,10%不到,別告訴我開計程車、開牛肉麵店屬於自然組的工作嘿。跟著人家學微積分,你學微積分要幹嘛,這輩子用過沒?
    台灣屬於自然組的工作,除非你考入貪腐集團X油X電X肥,否則就只有爆肝工作可以做了。再來就是一些黑手工作。其他,都是社會組的工作。
    女生,妳跟著男生搶讀自然組,真的有意義嗎?

  27. 或許真正有意義的地方在於,孩子們讀書的宗旨,並不是為了一畢業就得出來找工作養家活口,雖然許多環境迫使孩子必須養家活口,但「讀書這件事」或是「考高分這件事」絕非養家活口的前提,科舉制度最早選賢與能是為了「作官」來治理百姓,現在教育是為了提昇民智甚至能引導人民自治,講到頭來,就如我前面所說,前面目標根本就是錯誤的(如,是要培養孩子閱讀理解的能力、還是培養數字概念的能力、抑或培養孩子記憶的能力、溝通的能力,他們要培養的是能力,要有自己的想法再「學以致用」,而非「灌輸觀念」,就如同understand跟knowing的差異),更別說如何叫孩子往前衝。

    我以前也是理組的女生,當時我們學校的理組女生還特別多!我選擇理組的原因只是純粹因為我喜歡數學,但是我的物理化學整個就炸掉了,但即使如此今天我畢業了,就算我的物理化學成績炸掉,我依舊繼續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相較於下是比較運用在日常生活上的),甚至是我有朋友他本身是個完完全全的文組(還是物化白痴),後來當了還算小有名、科學課程的講課老師,分組到底有沒有意義真的不是重點,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從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會嫌晚。

  28. 「全台灣每一個都買一張彩券,只有你買了兩張,所以你中獎的機會是別人的兩倍…」
    其實,就算你買100張,中獎機率還是跟別人一樣,因為每一張都是一個獨立事件…

    1. 9人買彩票,有8人都只買1張,只有1個買2張,那每張中獎機率是10分之1。那8個人的中獎機率每個都是10分之1,而剩下的那個人買2張,所以中獎機率是10分之1+10分之1 = 5分之1 ….

    2. 樓上要不要在想一下= =?
      照你的算法,那如果我買10張,中獎率不就100%?
      每個是「獨立事件」這是對的。

      原本PO這句話的人可能有引錯例子,
      不過我想他想表達的應該是指有>0的機率但也不太表一定會發生,
      只是相較其他人你會有更高的可能性能「改變世界」。
      不過從哪邊開始討論到改變世界,我就有點不太懂了。

    3. 這裡的人念文組的是不是很多啊,邏輯真得很差耶
      照你這邏輯,1張中獎機率=2張,推廣買到100張、10000張,也是一樣中獎機率囉XDDD
      就算每種組合都包了,不管開出甚麼都一定中,中獎機率也是跟買一張一樣XDDD?

      教你怎麼算機率吧
      中的機率 = 1-不中的機率
      假設中的機率為1/42億,不中的機率就是 41億9999999/42億
      1張中的機率 = 1/42億
      2張中的機率 = 1 – 41億99999999/42億*41億99999999/42億 (連續兩張都不中)
      非常接近 1張的2倍

    4. 啊,上面那種是分兩季買的(獨立事件),如果是一季買2張不同的號碼,那的確是2倍無誤XDDDD,而且一季買兩個不同號碼,根本不是獨立事件。

      假設一種彩卷只有10種數字組合(設為1~10),每種中獎機率都是1/10,
      那買了兩張不同數字的中獎機率就是2/10,10張不同就是百分之百,(1~10不管抽中哪一張都會中)一樓的回覆者是腦袋最清晰的。

    5. 這只是母體為取後放回(無限母體)和取後不放回(有限母體)之間的差別吧……

  29. 國文很重要,沒有文字的基礎哪有大家用來辯論的溝通媒介,哪來說服人的文法架構?
    英文很重要,它使人類世界有共通的語言來傳承人類的智慧,不致回到遠古時代只有符號,資訊流通緩慢
    語言的東西像數學一樣是工具,不是社會組的專利,數學也不是自然組的象徵
    二分法本來就太過武斷的把學生單調的分成兩類群,非黑即白
    這個社會也就本能的將很少的樣本數給予優/劣的區分
    社會風氣造就了多數暴力,少數屈就多數,這股不滿造成爭論戰的開打
    量化人的標準本身就太過主觀,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考量和思考層面的差異
    大家既然很難達到共識,問題要解決似乎需要很長遠的路,甚至永遠都不會達到圓滿的結論
    人類的大腦演化上的優勢賦予我們思考的能力,並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文明,我們不必為求生而去感染寄主或補食昆蟲
    空出來的時間,因為人類聰明的基因而創造出文明世界的產物:辯論、戰爭、貧窮、疾病…
    只能說這些痛苦是生為人應該承受的
    一切煩惱的根源都來自於心智,心智源於大腦額葉皮質
    演化將我們聚集在這個時空,生命的緣起就注定今日的局面

  30. 這不能怪學校啊!!小弟我當年指考考十科,
    自然三科 一科頂標 一科高標 一科均標 生物沒甚麼興趣就加減看看而已
    社會三科 兩科頂標 一科高標
    我現在是工程師
    其實三類組甚麼都念阿,社會念的也不會比較少,
    只是教學時數少了,但是內容是一樣的,
    只是學生自己心裡有刻板印象說我是學理工的所以不用學社會…
    現在網路發達學習資源這麼多,真的不是光等老師來教!!

    1. 說的很好的是離開學校還是要繼續吸收知識,不是離開學校就不看書了。不過你高中三類組的,之後有自修經濟學嗎?天文學? 哲學? 醫學? 刑法學? 社會學? 政治學?人類的活動是百萬種面相的,我有時候的確是覺得台灣的教育制度本身太過重視物理化學電腦資訊這些學科,在其他方面幾乎不太在乎,我不怪台灣男性同胞在這種升學主義環境下培養出來的視野缺乏,但是真的感覺大部分台灣男性同胞有時候真的只懂物理化學,覺得相處不下去~_~… 如果今天你是高中男生,成績比高中女生好,我覺得你很棒,但是到了社會上還是只會這些,就會讓當年的高中女生覺得為啥男生都沒長進… ~_~

  31. 讚,本網誌最好的文章之一。不過法國也是一樣有分組,比較一下,就會發現問題或不在分組,而是在於評量,自然組的考題顯然二者是較為接近,而社會組的考題就落伍許多。如果台灣的社會組考題是像法國的,不會有人覺得社會科學比自然科學矮一截。

  32. 我當年讀女中時,其實生物超強,但高一下選組時,就不加思索地就選了乙組文史類組,丁組是法商類,甲組是現在的二類,丙組是三類。
    何以如此?因為我是女生,女生就該文靜秀氣,像我這種想法的在女中當時17班就有14班,也沒人說不對。
    看看這篇文章,或許可想想為師者可以做什麼?!

  33. 一堵打不破的膜?從高中時代追女生談起….
    我也寫過類似的主題文章ㄟ… 但是觀點完全不同

    不過老實說這種既嚴謹又冗長的話題… 別說無法獲得迴響. 可能讓人連看的興趣都沒有…

  34. 台灣教育:
    為甚麼要學這個? 因為這個考試會考~
    為什麼不教那個? 因為那個考試不會考~

    以現在社會組、自然組教的課程來看,想要在指考跨組,是非常困難的事,因為從高二開始,課程就不一樣了。有些社會組的人,其實對自然、數學並不排斥,甚是有些人其實還滿喜歡的,只是迫於自己的社會科分數較好才會選擇社會組。但是現在的高中課程,到了高三,自然組的同學就完全沒有地理、歷史、公民;社會組的同學完全沒有生物、物理、化學、地科,這根本就剝奪了學生學習的權利!!希望台灣的高中能確實落實選修制度!

    By一個女高中生

  35. Congratulations to the author for having so many responses.

  36. 不要把你的困擾傳給學生~
    很多東西你跟本學不完~
    有意見是很好~但是持有與主流選擇分岐的分岐意見~只會是無謂之擾
    大方向沒問題
    很多東西不是高中就學得完~日後再學也是可以的啦
    世上本無完美~
    如果你真是有心向學~自創科系也只是小事一樁~
    錦上添花~過度自擾了

    1. I don’t think the author has any 困擾. She is a marvelous social scientist in Taiwan, deriving
      her conclusion from scientific research.

      Ada

  37. 社會組的東西,自然組都要學,考試時社會組在文科表現也沒超過自然組,如果是大學教授收學生,從哪看出社會組比自然組更有實力。
    到頭來,社會組變得像簡化版高中內容,給廢物取暖的窩,如果要圖顯出社會組的能力,學習內容與考試方式就該跟自然組不同。當然,以上說的廢物是照著學校安排而成為的”自以為”很有邏輯思辨能力的社會組同學,強者不會限制自己,即使數理理解不了仍更加努力於自己的興趣。

  38. > 這樣的結論有何意義?鼓勵大家(尤其是高中女生們)都去選讀自然組嗎?這將是一項荒謬的建議。人文社會領域——法律、商管或政經事務、基礎學術研究、傳播、文化創意……這些部門,作為社會分工的一部分,鮮少人能說不重要。

    其實只要反向操作,就不荒謬了。那就是鼓勵男生去選社會組,多從事那些很重要的社會工作。如此一來,重要的科系依然有人去選,同時因為自然組效應在男生身上發揮的力道變小,故兩性差異也能減小。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