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從偶然開始:關於研究的一些反思

林平  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

  • 導言

我的博士論文是關於在中國大陸的台灣人,在博士訓練過程當中,常常被人問到為什麼要研究這個題目?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準備了不少符合學術語言的答案,然而這麼多看似不同的答案,其實都源自於我的家庭生活,特別是高一那一年(1987/88年)冬天的記憶。

那一年,政府宣布開放民眾赴中國大陸探親,父母親也計畫在1988年初安排祖母回廣東東莞老家看看。當時因為祖母年紀(80歲)大了,他們先把祖母從屏東帶到台北,去台大醫院健康檢查,希望知道她的身體是否能經的起旅途勞累。檢查回來之後,母親轉述醫生的話,醫生說:「老太太,妳身體很好,只有一個小問題,如果妳還想要看到妳在大陸的兒子,就要把煙戒掉……」。就這樣,她突然戒掉抽了幾十年的煙,而且告訴我們,她回東莞之後,就不會回再台灣了……

接下來的十多年當中,我們家就如同不少外省人家庭,在斷續的返鄉探親、大陸親友來訪、以及國內政治紛擾當中度過。我不知道當初祖母為何為了決定回東莞而戒煙,也不知為何住了一個月之後又回台灣?可是她在快過世之前,卻又不斷希望再回到東莞?我也不知為自己為了什麼原因,會在莫名的情緒激動下,與東莞未曾謀面的堂兄弟通信?我的困惑與焦慮並沒有隨著時間而消退,反而因為台灣社會在1990年代末期的轉變更為加深。[1]

 

  • 「田野」概念的啟發

也許是因為這樣的困惑,或者只是想在單純的高中教師生活中增加一些變化,當清華大學在2000年暑假宣佈開放社會人士進修時,我在當時工作單位(竹南高中)的支持下,到清大社會所選修張茂桂老師的課程。雖然已經忘了當時的課程名稱,但課程內容相當程度的幫助我理解當時的台灣社會,特別是竹南小鎮的生活。想不到這種旁聽性質的進修,居然促使我在2002年向學校申請留職停薪,到牛津大學社會系進修博士。

在牛津進修期間,一開始並沒有打算以「中國大陸的台灣人」為研究主題,而是偶然的機會到了上海,拜訪了華東台商子女學校之後的結果。在當時的黃校長裕城先生的協助下,我隨意的參觀校園並與部分教師與學生閒談,進而得知台商學校剛成立,非常缺乏具有合格教師證又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台灣人加入。想不到這個偶然的旅行,最後促成了我在2004-2005年,以東莞及華東台商學校兼任教師的身份,在東莞與上海進行田野調查。[2]

<<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  張茂桂著>>

From: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60171

田野調查是一個有概略形式,卻沒有標準化操作模式的研究過程,相當程度受到研究者個人身份特質所影響。在兩所台商學校擔任兼任教師期間,我透過不同管道在校內外認識了不少台灣人與當地人,並參與了他們的居家生活。也由於我的伯父是東莞當地人,我在上海也有好友,生活常常是在「早茶/西餐/牛肉麵/酒吧/電影院」交替中度過,同時參與了移居者與當地人的生活,知道雙方對彼此的觀點。這些實際參與的過程讓我在日後進行學術發表時,能深入到其他研究者所忽略的面向。

這一年在中國大陸的生活經驗雖然豐富了我的生命,但是當中的情感投入也常使我心力交瘁。我雖然在2005年暑假離開上海回到牛津,2007年回到台灣工作,但對我來說,那一年的經歷已經成為生活中的重要部份,田野調查似乎從未結束,只是以不同的形式持續進行著。這樣的互動關係,也讓我在日後寫作時,選擇以移居者的觀點,而非跟隨學術圈的偏好,作為我的主題。[3]雖然不願意成為「論文生產機」,但是2007年返台工作後發現,各種不同的耳語傳聞與評鑑壓力讓我還是必須盡快的將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上,要盡可能的在「學術圈的偏好」與「移居者的觀點」當中取得平衡,以下是我這幾年來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的發表。[4]

 

  • 透過新的視野看待兩岸移居認同

首先在〈從居住空間看認同〉文章中,我試圖挑戰當時流行的「買房論」,認為移居者如果在當地買了房子就是認同當地。我從微觀的層次舉例,認為移居者即使在當地人為主體的小區買了房,跟當地人成為鄰居,他們鄰里關係依舊是「重台灣、輕當地」。大部分移居到對岸的台灣人仍然無意瞭解當地社會,更別說產生身份認同。[5]

當兩岸同屬華人社會,這種移居者與當地社會疏離的現象,是否是因為兩岸政治差異所造成?也就是說,是否是因為中國大陸「比較不民主」,使移居者無意於在當地落地生根?我在〈情感因素的影響〉中表示,這種「民主與否」的論點純粹是若干學術工作者單方面的想像,並不對「定居與否」構成影響;相反的,台灣社會在1990年代末期以來「去中國化」的政治氣氛,促使一部份的認同「文化中國」的移居者選擇離開台灣。[6]不論是台灣的政治氣氛或中國大陸的政治發展,都顯示台灣人移居到對岸的現象,已經不能用常見的「經濟誘因」來解釋。

那麼這種「油水分離」的疏離現象,到底關鍵原因是什麼?我在〈我的美麗與哀愁〉一文中表示,這種疏離的移居經驗其實是移居者與當地人之間階層差異的結果。當移居者因為自身的能力經驗被高估而佔據較高的工作位置,得到比當地人高的工作報酬,進而培養他們所認定的高階文化資本時,當然不願意與他們覺得「次一等」的當地人,發展出深度的互動關係,除非事先已經得知,某個特定的當地人跟他們一樣也不是「一般人」。這種Privileged Migration的現象,顯示對若干有資源的移居者而言,跨國遷移也可能是向上流動的策略之一。[7]

 

<<我的美麗與哀愁電影海報>>

From:中文百科在線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240986

隨著時間推演,台商研究也開始關注新世代的移居者。我在〈大學生〉與〈畢業生〉兩份論文中表示,隨著中國大陸若干城市與產業發展接近(甚至超越)台灣,新世代的移居者將會跨越「台灣/中國」二分法,形成一個以「海外台灣人」為核心,以當地實際生活空間為脈絡,超越地理疆界的身份認同。[8]這個不以台灣為核心的海外台灣人,更在我對雅加達的田野調查當中得到印證。當台灣政治圈與學術社群仍在爭論中國崛起還是中國崩潰時,雅加達的台商雖然對台灣政黨有不同的偏好,但對中國崛起卻有著高度的共識。他們認為台灣努力地藉由中國崛起獲得實質利益,而不是拘泥於空泛的主權,或形式上的名稱與對等。[9]

 

  • 什麼是研究的本質?

曾有學生問我,還有哪些主題可以嘗試?要寫什麼樣的題目,才有助於未來申請碩士班、博士班,或出國留學?最近本校要求各系所填報年度資料時,除了必須填寫申請到那些研究計畫外,還必須寫上總金額。當今種種強調績效的選才或管理方式,造就了不少以滿足績效目標為動機的研究。這種「大學即工廠」的學術生態,讓我更想到博士班就學期間的指導教授Professor Anthony Heath,他必然是先對某個主題有了興趣,再去尋找可能的經費支持,我不曾看過他為了業績去申請經費,然後把時間浪費在自己沒有興趣的主題上。

所以最後想說的是,整個台商研究、中國研究或東南亞研究都有不少主題等待開發,需要更多人參與。然而研究(Re-search)並不應該只是為了日後升學就業所需,不應該只是為了達到各種績效管理門檻的手段而已,更應該是研究者不斷探索外在世界,以及藉由研究主題與自己內心深處互動的過程。

[1]. 感謝張茂桂老師的鼓勵,這段家庭經驗對研究工作的影響,可見筆者短文〈身在家鄉為異客〉,收於張茂桂編,《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頁301-329,台北:群學出版社。

[2]. 當我寫論文時,會先想除了期刊審稿人外,可能潛在的讀者是誰?由於不同學術社群常對同一主題有相異(甚至相斥)的觀點或寫作偏好,研究者投稿時除了無可避免的「取悅」(或避免被攻擊)可能的審查人外,更應留意倘若論文刊登後,對當事人可能帶來的影響。因此我的幾篇主要的文章,在投稿前或刊登前,都曾請若干當事人讀過,確定當事人認可我在文章中的表述,即使這樣的表述內容可能不被當時的學術社群(或期刊審查人)所喜愛。

 

[3]. 關於這段感受,可見筆者短文“Emotions in and after the Field”,發表於Taiwan Studies Summer School in London. SOAS, UK, July 7-3, 2011。

[4]. 關於這段感受,可見筆者短文“Emotions in and after the Field”,發表於Taiwan Studies Summer School in London. SOAS, UK, July 7-3, 2011。

[5]. 關於篇文章,可見筆者研究:林平,2009,〈從居住空間看台灣人對中國大陸當地的認同〉,《台灣政治學刊》,13/2,57-111。

[6]. 關於這個論點,可見兩份筆者研究:林平,2009,〈情感因素對人口遷移的影響:以居住在東莞與上海地區的外省台灣人為例〉,《東亞研究》,40(2):99-140;Lin, Ping, 2011, “Chinese Diaspora ‘at Home’: Mainlander Taiwanese in Dongguan and Shanghai”, The China Review 11/2: 43-64。

[7]. 關於這個將「國際移民」與「階層流動」連結的論點,可見幾份筆者研究:林平,〈我的美麗與哀愁:在中國大陸的單身台灣女性〉,《人口學刊》,41:頁111-151;Lin, Ping, 2013, “Taiwanese Women in China: Integration and Mobility in Gendered Enclaves”, China  Information 27/1: 107-123;Lin, Ping, 2016, “Being Privileged Overseas: Some Observations on Taiwanese People in Jakarta”, paper Presented at 2016 EATS Annual Conference, Prague.

[8]. 關於年輕一輩移居者的討論,可見兩份筆者研究:林平,2012,〈想像的階層流動:中國大陸台灣學生的就學就業分析〉,《中國大陸研究季刊》,55/3:57-83;林平,2013,〈從虛擬到現實的身份認同:東莞與華東台商學校的畢業生〉,《人口學刊》,46: 1-45。

[9]. 關於雅加達台商的討論,可見Ping Lin, 2016, “Being Privileged Overseas: Some Observations on Taiwanese People in Jakarta”, paper Presented at 2016 EATS Annual Conference, Prague.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