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研究院自2009年起以「淘寶村」的概念,開始衡量農村電商發展的規模與成長速度。我做田野時,阿里研究院對淘寶村的定義為:行政村有10%以上的人口透過淘寶電商販售商品維生,且該地的電商年銷售額超過1,000萬人民幣。阿里研究院第一次統計淘寶村只有3個,於2013年成長到20個,至2016年起已超過1,000個,2019年後超過4,000個。[2]由此指標來看,中國農村電商拓展的速度相當快。淘寶村是個農村經濟發展的特殊現象,而我想深入研究的主題是:農村電商與數位支付的普及,是否對農村社會既有的性別規範帶來挑戰?如果是,帶來多大程度的挑戰?哪些性別規範的面向受到挑戰?而哪些性別規範的面向則未有明顯改變?
標籤: 性別
靠爸族靠什麼?從基因強大與金湯匙的協同效應認識社會基因學
當我們看到星二代的美麗外表,而想起其父母的美貌時,我們稱之為「基因強大」的結果。當我們看到體育名將的兒女馳騁沙場時,我們也說他們遺傳到良好的「運動細胞」。而當我們談論富二代時,我們說他們含著金湯匙出生,說他們是「靠爸族」。不可否認,所有人在這社會中能成功都需要努力與機運,但如果不小心在出生之前就贏得了大樂透,那這些人在社會中是不是能比其他人得到更多的好處呢?
問世間「病毒量」為何物?從U=U省思愛滋意義與異議
自2019年底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或許教導我們人類更加體認到病毒衝擊全球的威力,也多少知悉病毒的傳播途徑及特性。不過,其中有一項重要資訊經常讓民眾搞不清楚,那就是「病毒量」和CT值的關係。CT值越高,意味著病毒含量越低,也代表該名新冠肺炎感染者的傳染能力越低。病毒量的高低與傳染力強弱程度是正相關的。 病毒量這檔事,事實上也和當今我們如何分流愛滋狀態,以及感染者如何重新理解自己等面向息息相關。也就是,不同於HIV病毒,由病毒量引領的罹病敘事,正撰寫著不同版本的愛滋生命史。但何以為此?一切都要從「治療做為預防」(Treatment as Prevention)說起。
隱喻、科學、性階序:服用抗愛滋病毒藥物的社會學思考
生病時,人們吃不吃藥?有哪些考量?2021年世界愛滋日前夕,疾病管制署依循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所訂的指標,公布我國當年達成的愛滋防治數值為「90-93-95」;其中的「93」表示,在已知道自己感染狀態的我國HIV感染者中,93%的人已開始服用抗愛滋病毒藥物。這個數值高於當時的世界平均數值87,顯示出疾管署與相關單位在提升國人感染者服藥率上的努力。但是若回頭看十年前,根據《愛滋防治第六期五年計畫》的紀錄,2011年時,HIV感染者服藥率最高只有57.2%。換句話說,過去十年來,我國感染者服藥率有顯著提升。
滾石生不生苔?──公職男女的調動與升遷現象
說到公務員,大家的第一印象是甚麼? 穩定、鐵飯碗。──我想這是大多數人馬上能聯想到的詞彙。 對部分人而言,公職生涯吸引人的不只是穩定,而是對女性相對友善的職場環境。隨著女性教育程度提高,參與就業的女性越來越多,通過各級考試擔任公職的女性也逐漸增加。2011年時,女性已佔政府行政機關公務人員總數的一半,此後男女公務員的人數大致均等。性別平等──這個政府致力推動,且遠較東亞鄰國表現亮眼──的理想,似乎在公部門實現了。但實際情況沒有想像中的樂觀。比如說,儘管在行政機關的女性公務員人數已能與男性抗衡,且自1992年之後,每年女性人數都佔高考及格者的半數以上,但女性只佔高階公務員(簡任)的三分之一左右,且多數女性高階公務員為10職等。與公務員升遷相關的統計數據也顯示,整體而言,女性升遷的速度較男性為慢。很顯然,臺灣公部門確實存在玻璃天花板。
科學母職、育兒衛生與知識典範競逐
家中有學齡前嬰幼童的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往往對於處理髒污不陌生。從嬰兒時期處理孩子的吐奶、尿床、大便、流口水、清洗奶瓶、準備副食品;口腔期的小孩喜愛用嘴巴啃咬各式物體感受世界;到幼童時期學習拿餐具吃飯、喝水的杯盤狼藉、四處玩耍用手觸摸感受世界。照顧者時常花很多時間處理各式各樣的髒污,打掃清潔消毒,希望能降低孩子接觸病毒生病的風險。
為何女性易為陷於貧困生活的「下流老人」?年金分配之性別差異初探
性別不平等的年金分配在高齡社會將越趨嚴重。根據國發會2020年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0至2070年)報告,臺灣於2025年即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將有1位是65歲以上老人。此外,由2021年內政統計通報中可知,2020年臺灣男性平均壽命為78.11歲,女性為84.75歲,男、女性平均壽命相差6.64歲,因而在超高齡社會中,65歲以上老年人口以女性為多,是男性1.26倍,而且差距逐年拉大(見圖一)。這些為數眾多且壽命較長的老年女性因為提前離開職場、缺乏職業年金、領取少額國民年金、守寡率高且時間久、離婚或失婚率上升等而陷長期入貧困的機會甚高,多數將成為日本所謂「下流老人」,此乃政府最關鍵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之一。
像「朋友」那樣叫妳綽號:青少女綽號裡的象徵意涵與性別互動探究
【平雨晨/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妳(你)有綽號嗎?若回想之前的經驗,妳(你)喜歡那些綽號嗎?又是誰能用那些綽號對妳(你)命名或呼叫呢?事實上,綽號不僅是表徵字義,當中更可能有著性別結構與權力關係運作的痕跡。在校園日常中,可見學生們彼此取綽號之現象。正如同 Bechar‐Israeli(1995)所言,人們的綽號通常由周遭他人所提供,一個人甚至可能擁有多個綽號,而那些綽號可能會持續形塑個體的自我形象,以及他人如何看待自我的方式,並對個體造成影響。綽號類型多樣且多變,在青少年同儕間互相命名綽號,亦有許多令人感到困惑的綽號產生。其中,青少女似乎亦特別容易面臨「遭取不雅綽號」的處境。即便現今性別平等教育法已於 2004 年通過,此現象仍持續發生,尤屬女同學遭男學生取「不雅」綽號情形更甚。
工作的身體性:服務與文化產業的性別與勞動展演
【張晉芬/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陳美華/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工作幾乎都是透過不同的身體部分來完成的,但除了職災和職業病之外,學術界其實很少討論身體和工作之間的關係。例如,護理師、看護、居家照顧服務員都是在執行照顧工作,但為什麼清一色幾乎都是女性呢?美髮設計師、美容師都是滿足人們追求美麗、時尚的行業,但為什麼她們也被要求穿戴時尚,甚至必須是美的代言人呢?再者,前述這些工作者又是如何透過各種身體技藝的學習,才能從職場菜鳥變成熟練老手?這些問題凸顯了「工作」其實已經不只是勞務輸出、把事情做完而已,而是進一步地在篩選產業自身所界定的合宜、適當的身體;而且這種身體篩選的過程也經常和既定的性/別體制息息相關。思考工作、性/別和身體之間的關係正是本書關注的主題。
青少年維繫友誼的方式,男女大不同
【楊天盾/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學者John Gray形容男女好像來自不同星球的人,男生是火星人,女生是金星人,並不是彼此之間不願意溝通,而是彼此之間互動或溝通上,常常有講沒有通,對於關係的需求與詮釋也不一樣,這本書的描述,發現女生更在乎的是關心、了解、認同、安慰,而男生更在乎的則是感激、讚美、肯定、鼓勵。似乎男女在社會互動的交往過程中,對於關係的解釋,以及關係對個體所帶來的價值、意義與感受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