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考試,公平嗎?以全國考招資料檢視多元入學公平性

自2002年「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正式上路起,「申請入學」至今已成為多數應屆生的主要升學管道,透過第一階段的考試成績通過門檻,加上第二階段的書審及面試,降低大學入學篩選判準完全倚賴「應試能力」的程度。多年以來,媒體輿論經常質疑入學制度改革造成教育機會分配不公,直覺地推論經濟不利地位的學生,將因缺乏家庭資源挹注,造成第二階段入學劣勢。換言之,多數臺灣人傾向認為考試選才客觀公正。 多元入學制度新增的入學管道「個人申請」倚賴考試以外的篩選形式,更容易受到學生背後的家庭優勢條件所操縱影響。 多元入學是否造成入學機會不公?事實上,已有不少研究嘗試回應此問題。

誰是重考生?以大數據行政資料檢視重考趨勢、考生特質及領域偏好

過去三、四年,輿論開始熱議重考現象。最大的原因是:若使用最簡單快速的方法來估計重考率(亦即特定考試之非應屆考生占比),重考率之增幅與估算都有點驚人(譬如,每七人會有一人重考,或每五人有一人重考)。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入學制度設計不良,重考生志趣不合;有人認為其實多數重考生是在「追求夢幻校系」;也有人認為年輕學子瞭解未來就業的重要性,或認真釐清個人志向,以重考來調整自己的人生軌道,並非壞事。 重考現象需要關切嗎?實際重考行為的發生率真有這麼高嗎?重考動機,是找不到適合的科系,還是考不到理想的校系?…… 或許,我們無法(在未編列昂貴調查研究經費的情況下)馬上針對重考生來做動機調查,但,如果我們利用大數據行政資料來檢視「哪些應屆考生比較可能成為重考生?」,或許可以快速提供一個完整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