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想生命的終章:涉及未來的情感與行動

「醫師,我還有多少時間?」是安寧團隊照護末期病人時,常接收到的提問。我在Z醫院安寧病房進行一年的參與觀察期間,也時常在床邊照護、查房與家庭會議的場合,聽到這個問題。我觀察到大部分安寧團隊成員回應這個提問時,很少直接給確切的時間,而是關心病人有那些想完成或牽掛的事情。此時病人或家屬可能會娓娓道來,像是病人想回家,想處理重要事物,或是跟親朋好友道別。

申訴只是性騷最後一條防線,在此之前我們該怎麼做?

近日來,許多受害者出面指證,台灣政壇有多起性騷擾案件並未被妥善處理,因此引起許多討論,其中有一些建議,訴求讓申訴體制更為完善。確實,申訴體制絕對是制度調整的重要一環。但是我們同樣需要看到,申訴制度只是最後一條防線,在這最後一條防線之前,還有許多值得努力的事。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2023小畢典致詞

各位B08的畢業同學們、各位家長、各位來賓,大家好: 今天非常榮幸受邀來為畢業生說些勉勵的話,我與你們這一屆有段非常特別的情誼:大一時我教你們的「社會統計」課,這是一門很難教的課,因為你們之中多數不喜歡數學,甚至對數學有恐懼感。所以我的目標是希望你們能輕鬆學統計,只求懂概念,不要求背公式。我後來發覺你們懂我的心,因為後來疫情興起,我們上起網課來,我也當起直播主,而你們竟然把課名命名為「志哲的歡樂社統課」。這門課真的充分達到了教學相長的作用,我教你們如何輕鬆學統計,你們則教我如何幽默地教學。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2023小畢典致詞

萬毓澤/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大家好,很高興在小畢典見到各位畢業生。我想在這個特別的時刻,跟大家分享一些想法,當成 … 閱讀全文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2023小畢典致詞

勞動待遇與代價:從性別觀點分析臺灣醫護工作

以寫作福爾摩斯偵探小說而聞名的英國人柯南道爾,在他獲得醫學士與外科碩士學位和執業資格後,給自己畫了一張素描。傳記作者描述畫中的內容:「只見他揮舞著自己的文憑,下面的標題寫著:「『殺人執照』」。[1]病人當然不是敵人,醫師的職志就是治療與救助病人、也不會想要給自己帶來牢獄之災。「殺人執照」這四個字代表著醫師的能力與自信,也反映醫師在診間的權威和地位。然而來到現實的工作場域,醫師遭遇病人暴力相向的事件已不再是「新聞」。在醫院的權力位階關係中處於優勢地位的醫師,近年來因為工作時間過長及壓力過大,公開要求改革。住院醫師自稱為從事血汗勞動,要求被納入「勞動基準法」,一部提供受雇勞工基本勞動權益的法律。相對來說,雖然護理是一項具有專業的工作,但是社會地位與實質待遇不如醫師。女性是護理人員最主要的勞動力。除了同樣遭受被病患或其親友語言和肢體暴力外,她們還要承擔高度的情緒勞動付出、工作對家庭及生活的衝突、及輪班造成的作息不正常和身心傷害。醫護之間待遇和代價的差異,只是反映專業知識和技術嗎?性別之間只是差異而非不平等嗎?

無法成為菁英的我們?985廢物們的自我剖白

2020年5月10日,豆瓣上一個名叫「985廢物引進計劃」的小組,吸引了超12萬名校生的加入。小組的簡介是「98fiv大學,985、211失學失業者的新校園,分享失敗故事,討論如何脫困」。985廢物是一個自嘲的產物,985是中國菁英高校的簡稱,和廢物之間的結合,體現出一種矛盾的荒謬感,一種教育神話在個體身上破滅的彰顯。 中國高考的勵志標語裡,常能看到「考過高富帥,戰勝官二代」等宣揚個人努力、藐視階級和家庭出身的話語,似乎只需要通過考試,就可以戰勝既有的不均等的資源分配,打敗金錢和權力。 但大多的教育神話只停留在高考或是大學以前,似乎人們進入大學之後就會自動的成為社會裡的菁英。鮮少有人探討,那些拿著高分進入名牌大學的天之驕子們真的翻轉了階級,甚至成為了「菁英」了嗎?「985廢物」給出的答案是自我否定式的。 那麼在中國的大學裡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當孤魂成為土地公:臺北東區都市陰廟的在地神格化

位於敦親公園的有求必應堂,主祀對象為「開墾地主陰光」,據傳其原初曾是一具水流屍,百年前當地鄉民在憐憫或是恐懼的心理下為其建廟供予香火。牌位的神主形式、主祀對象為無名無主屍的立廟由來,抑或是廟體後方置放的骨灰罈,這些線索都透露著這是一間供奉著「孤魂」的廟宇,在臺灣民間信仰中,管這類敬拜鬼魂的廟宇為「陰廟」。然而,去年年初與一位在有求必應堂裡打掃的報導人K閒聊時,他對於開墾地主陰光的認識卻是:「你就把祂當作是土地公在拜就好啦!」。

世界與地方的辯證:長時段視野中的山城農業(下)

值得注意,我們應該擺脫「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線性歷史進步史觀。近代以來全球資本主義的猛烈擴張,對於世界各地鄉村地區產生了劇烈的衝擊,地方農業愈來愈被編織入一個巨大的跨國經濟分工網絡之中,只不過由於各區域生態地理環境、政治經濟制度、階級鬥爭形勢與地方社會文化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區域農業發展模式。一個地方的農業發展路徑,甚至可能因為重大的政治、經濟與社會變故,發生超乎預期的偏移。小農階級的處境,在許多國家也各不相同,如今國際農民研究更加在意哪些因素塑造了地方農業實踐的差異,而不把「大規模機械化農業」當作理所當然的最後歸宿。

世界與地方的辯證:長時段視野中的山城農業(上)

    如何理解臺灣農業?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也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在臺灣人的日常印象中,說起農業,大家總是夾雜許多矛盾的印象。有人說,臺灣農業很厲害、技術很強,農民擅長創新。又有人說,農村太苦了,年輕人都跑掉,農業只能靠補助維持。還有一些常見的說法,例如強調臺灣農業仍屬小農經濟,拼不過國外大規模機械化耕作的現代化農業。另外一些朋友,則把「小農」這個稱號保留給堅持友善與永續的小型耕作者,而把某些耕作面積動輒二、三十公頃的專業稻農或年收入輕易超過百萬的精緻農業,描述為現代的工業化農業。基本上,這些說法都沒有錯,只不過觀看的尺度不同,因此聚焦在不同的面向罷了。

P2P網路借貸平台的詐欺、信任與理性計算

臺灣具相當規模的P2P網路借貸平台「imB臺灣金隆科技公司」爆發出詐欺的新聞,希望能以這篇文章來簡要說明臺灣P2P網路借貸平台的運作,以及借貸交易其中牽扯到的詐欺、信任與理性計算,這正是金融活動中重要的社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