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是促進了社會聯繫,還是讓人們愈來愈隔離? 談社群媒體與個人的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本

前一陣子,臺灣社會學會在其Youtube頻道【作伙來想社會】系列,上傳了一部影片「台灣人變得愈來愈孤獨?社會網絡分析中,看見台灣近20年的社會變遷」,影片內容主要是由臺大社會系蘇國賢教授分享他近期的研究──臺灣個人核心網絡的變化。在這部影片中,蘇教授很清楚的說明了近二十年來,臺灣個人核心網絡規模的明顯下降趨勢,從1997年的平均4.62下降至2017年的2.92,無論工具性網絡或是情感性網絡,平均而言均下降超過1人,而沒有找人求助或談心事的孤立者比例從1997年的3%大幅增加至2017年的19%。

新冠疫情的社會網絡聯想:接觸、距離、叢聚(COVID-19論壇系列)

【傅仰止、江彥生/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灣在 2020 年 1 月底首次出現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病例後,「及早發現疑似案例」成為防止病毒擴散的重要策略之一,也是第一線醫護人員的首要任務。為了避免醫護人員受到疑似病患感染而影響有限的醫療人力,主管機構衛福部疾管署隨後通告全國醫界,指示在檢傷或看診時如何評估病患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

當我們「胖」在一起?好朋友帶來的不可承受之「重」

【吳韻璇/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根據 2013-2016 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國人的身體曲線似乎日漸圓潤。我國 19 歲以上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高達 45.4%,相較於 20 年前調查 33%、8 年前調查 43.4%,雖然近年成長速度略減緩,但是整體仍然呈現增加的趨勢。特別是 19 歲以上成年男性之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在這 20 年間,更是從每三個人當中有一個過重或肥胖,變成每兩個人當中就有一個過重或肥胖。

我的孩子都是被帶壞的?談友誼選擇與同儕影響

「我的孩子很乖,都是交了壞朋友才變成這樣的!」我們常常在社會新聞中,看到父母在孩子上了新聞版面時聲淚俱下地這麼說!然而,這些父母是否想過,如果每個孩子都是被帶壞的,那麼,是誰家的小孩在帶壞別人家的小孩?實際上,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思考朋友網絡裡頭的「友誼選擇」與「同儕影響」兩種不同的面向,前者近似「物以類聚」,後者則類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