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年中,主編臺大出版中心的〈台灣研究先行者〉書系的黃英哲教授有鑑於當時已出版傳記主角均為日本學人,認為應當要開始討論臺灣學人的臺灣研究,而臺灣第一個社會學博士陳紹馨,就成為接下來的出版目標,並詢問筆者撰寫的可能性。當時筆者對陳紹馨的理解僅限於著名的〈中國社會文化研究的實驗室:臺灣〉一文,以及聯經所出版的《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一書,再加上當時洪子偉教授所推動的臺灣哲學史運動所挖掘出陳紹馨在日治時期關於黑格爾的論文,誤以為應該可以用主要研究課題之外的時間完成這個有意義的工作,就答應下來。傳記雖然不是當代社會學的主要文類,但筆者就讀博士班時曾在歷史學系修習M. H. Hacohen教授所開設的思想史方法,透過閱讀青年Karl Popper研究來掌握思想傳記這個文類,再加上廣泛閱讀國內外學者所撰思想與學術傳記,自認應當可以面對傳記書寫挑戰。不過實際進行下去,發現陳紹馨學術生命的複雜度遠遠超過原先想像,暫時擱下了其他的研究與寫作計畫而將這本書做為主要工作,歷經了兩年寫作完成書稿並利用一年進行學術審查與修改,最終在今年10月順利出版,在書籍出版後也陸續在幾個不同場合中與學界同仁交換意見,藉此一角紀錄書寫過程的一些點滴以及在出版後的一些初步回應。
標籤: 社會學
支持同性婚姻平權與性別平等教育
「臺灣社會學會」是由社會學、社會工作、社會福利與社會政策等相關領域之教學研究人員所組成的學術團體。我們呼籲社會各界在11月24日對公民投票第14、15案,投下同意票,並對反同公投(第10、11、12案)投下不同意票,以督促立法院修民法保障婚姻平權,並持續於各級學校推動性別平等教育。
將妳/你的世界變成妳/你想望的模樣──寫給我親愛的妳/你
【鄭志成 /東海大學社會系
】親愛的妳/你:要畢業了,高興嗎,緊張嗎,還是猶疑徬徨,不知所措?我相信,對大多數的妳/你們來說,妳/你們將開始懷念學校生活。因為進入職場,妳/你不能再遲到,不能再翹課,應該也不好上班時吃東西、滑手機吧!工作生活是一個嶄新的開始,與學習生活最大的差異是少了自由,並得面對現實,一個妳/你無法逃避,甚至殘酷嚴苛的現實世界。
社會學沒有教你的焦慮二三事:給有良知的新世代
【范雲/臺灣大學社會系】各位畢業生、畢業生家長與親友團、系主任大家好,先恭喜大家,畢業快樂!其實,關於我今天要說些什麼,我很焦慮。為什麼呢?因為這是我第二次在小畢典致詞,為了多了解同學此刻的感受與需求,我請畢業生代表作了一份小問卷,讓同學們回答四個問題:一、在社會系學到什麼。二、畢業前夕最焦慮的是什麼?三、什麼是你覺得很重要,但社會學沒有教你的。四、對這個畢業致詞的期待。
日常物品與我發生了什麼關係:社會學的想像
【鄭依萍/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被各種東西所圍繞,我們與物品互動的頻率常常多過於與其他人的溝通互動(例如手機)。然而,我們與我們身邊的物質物品的關聯究竟為何?
從「幸福路上」來到社會與社會學
動畫電影「幸福路上」上映以來,勾起觀眾許多回憶,也激起非常多反響,作為社會學家的我亦不例外。以下我將從四方面來分享「幸福路上」與社會學家的邂逅:「幸福路上」觸動社會學家之處、社會學家由此而來的反思、電影與社會學二者攜手前行的可能,以及社會與社會學和動畫電影的關係。
從樹仁到樹人:反思如何「教」與「學」社會學
「為什麼要學社會學?」在台灣,讀社會學或其他社會科學科系的價值長期以來經常受到質疑。除了對特定科系的忽視外,這個問題背後也涉及台灣社會普遍對「文科」或「文組」的輕視。這種輕視一部分起因於與文組科系的就業機會似乎少於理組科系、大學畢業後一般起薪較低有關;但另一個普遍的誤解是認為「文科」科系只會要求學生強記各種零碎的知識,理解力不足,邏輯思辨能力不佳,與社會的需求連結薄弱。
雲門舞集與國家交響樂團:台灣社會學國際化的兩條途徑
社會學家如何欣賞舞蹈與音樂?顯然一定帶有職業上的定見,底下是一個社會學家從雲門舞集與國家交響樂團的發展與表現中得到的啟發。
激情的社會學
法國學者拉圖(Bruno Latour)曾於五月間造訪台灣,引發「相關學界」一陣風潮,有把這風潮用「拉圖繞境」的說法來比喻。所以稱「相關學界」,是因不易將拉圖的領域框限在某一學科。他來台談策展、談人類世,都不是尋常的議題:他用神學的方法、人類學的工具、地質學的田野、視覺的途徑來與社會學對話,令人驚豔、引發一些爭議,而更多的也許是不解與懷疑。可以說他繞的不僅是臺北新竹的地理之境,還跨過不同學科的領域之境。兩、三個月過去,風潮平息,隨著記憶的模糊,拉圖效應也漸淡去。這時候來再回頭來談拉圖、談他與社會學的關係,或者可以比較平心靜氣一些。
社會學在韓國:變遷與挑戰
今天,我要簡短地介紹目前社會學在韓國的情況,以及我們所面對的挑戰。接著,我想與大家分享關於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些挑戰的一些個人想法。
一般認為社會學最早是在日治時期的1906年,由一本月刊介紹進入韓國社會;而第一個社會學課程,是在1927年在京城帝國大學由一位日本學者所教授[1]。在1930年代,有更多大學開始間斷地提供社會學課程,不過當時社會學還未被承認為一門獨立的學科。1946年,也就是從被殖民解放一年之後,首爾國立大學正式成立韓國的第一個社會學系,慶北國立大學於1954年也隨後成立了社會學系。大型的私立大學也加入了這個行列,陸續成立了社會學系:梨花女子大學於1958年,高麗大學於1960年,延世大學於1972年。當時的韓國社會學家主要是在美國與日本接受訓練,著重於理論、鄉村社會學、方法論以及研究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