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非基督徒會問:既然教會這麼反同、恐跨,為什麼同志、跨性別基督徒不乾脆離開教會,就不會受到每日每週來自四面八方的敵意和傷害了? 社會學中有個概念叫「非預期結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也就是一項社會行動或機制表面上的目的或功能,跟它潛在可能發生的目的或功能,不必然一致。 有時候,看似美善的功能,可能導致負向的結果。例如,當1950年代以自由主義學風設立的東海大學,在戒嚴時期堅定拒絕國民黨威權的政治勢力涉入校園,具有進步、自由的時代意義。但到了2012年,反同志教育運動興起時,卻經由校牧室的牽線,讓東海校園的教室搖身一變,成為訓練「反同精兵」的練兵場,藉以阻擋性別資訊的自由傳遞。 相反地,負向的行動或機制,也可能產生了積極、建設性的「非預期結果」。《當同志遇見耶穌》中集結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是在性壓迫、性別歧視的教會生活中,同志、跨性別基督徒每每「轉角遇到神」,在壓迫、受苦中,經歷神蹟救贖的動人見證。
標籤: 同志
超乎你所求所想的「同志」╳「基督」 (上)
人常習慣把自己不熟悉的東西簡單化,用片面的刻板印象來化約理解複雜的人事物。在2009–2020年間,當台灣社會面對總統大選等級的「挺婚權」(同志/性平運動)與「反同婚」(護家/愛家運動)的政策辯論和「屬靈爭戰」時,「同志」和「基督徒」兩種身分受到嚴重的刻板化約,造成許多誤解、無知、傷害、排除與集體不信任,連帶拖累「基督信仰」在台灣的社會意義,負面影響甚至延續到《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簡稱同婚法案)於2019年通過後的台灣社會,至今仍餘波盪漾。 《當同志遇見耶穌》的出版,集結了23個故事,呈現了23位基督徒LGBTQI同志(包含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跨性別、酷兒與雙性人/間性人)細膩、真摯、動人的自我敘說和批判反思,透過感性表達及理性分析,他/她/TĀ們用生命影響生命,幫助我們打破刻板印象,挪除眼中的梁木,聆聽彼此交織、豐富的生命故事——那些,性/別與「基督」信仰的意外相遇。
謝謝你,A君,讓我學會了愛
【廖珮如 /屏東科技大學通識中心】
這些年我上性別的課,如果真要提起葉永鋕,我總要在課前做足心理準備,告訴自己不能哭。但我從來沒有成功,每次影片看完我就情緒滿溢。那是因為,我總會想起這樣一個人,A君。
該「廢止同志教育」還是「停止異性戀教育」?推翻不平等性階層
【陳美華、陳家平、許姮安 /中山大學社會系】日前中選會通過三個關於反同的公投提案,引起所有關心性/別運動者的高度關注。在這波的討論中,有些討論是環繞著公投法的制度設計而來的,更多的討論則是這三個反同公投提案恐進一步延宕同性婚姻入民法的進程,甚至重挫過去二十年來民間團體致力推動的性/別平等教育。
《性史》後來怎麼了? 除罪以前、同婚以後
「從現在開始的三分鐘,請各位同學在紙條上寫下一個『性的秘密』。題目規則很簡單,紙條是匿名的。換句話說,內容不限,你可以自由發揮,也可以拒絕作答」。三分鐘後,每個人都交了一張紙條上來。我一一打開那些隱密摺好的紙條,發現沒有一個人交白紙給我。
不一定要婚姻,但須可選擇:同志親密關係中的承諾
親密關係裡的承諾(commitment)有很多種形式,伴侶之間說好了就算數,但口說也許無憑,人們會做出相應於承諾重量的行為,以示誠意,這些行為便是承諾的儀式(couple rituals/commitment ceremonies)。例如時下流行的驚喜求婚、舉辦浪漫結婚典禮,或是互贈信物、一吻定情等等,根據個人喜好、風格潮流而各有不同。你情我願的承諾本來是很私人的,但是在現代家庭和社會的脈絡下,承諾也是很社會性的,例如儀式要公開讓家人朋友參與,甚至國家的法律制度也要加以規範。並非所有的承諾和儀式都具有法律意義、或是有別人知情,然而不論是否公開或具有法律意義,承諾所象徵的意義涉及肯認過去共同的感情軌跡、共創未來、向外界宣告關係的存在,或是尋求外在的支持,得到保障和認可。
所有婚姻制度都是歷史偶然:解構反同婚神話
反對同志婚姻的團體,最喜歡講保衛傳統家庭價值了,例如最近副總統陳建仁在接見反同團體後,接受訪問時說:「我們必須在台灣文化和對家庭、婚姻價值的理念脈絡下去考量同性婚姻。」大法官釋字第 554 號「婚姻具有維護人倫秩序、男女平等、養育子女等社會性功能」。但是,什麼是台灣文化的家庭、婚姻價值呢?什麼是「人倫秩序」呢?難道是反同婚團體說:「一男一女的婚姻具有自然生育與教養子女的功能,使得社會一代又一代地延續下去」嗎?
異性戀常規性下的民調政治:解讀老綠男
關心同性婚姻立法的朋友今天早上一定都注意到一項由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發表的最近民調報告,結果是有46%贊成,反對的佔45%。這很明顯是個五五波的民調格局。
但接下來我看到的公視午間新聞的畫面中,游盈隆面帶微笑地說出令人震驚的話:「立法院通過(同婚修法)就是個十級的大地震,會對全台灣造成很大的衝擊」「我想我們還沒有ready!」。其它媒體的報導中,游盈隆利用少數強烈反對的聲音把這種五五波的均衡態勢與過往三十年間激烈的統獨爭議對比,並將這五五均勢激化為「令人不可置信的強烈穿透所有不同類別的群體」。
活命,在異性戀霸權下
何謂歧視?就是認為自己的命比別人更值得活下來。
被歧視的人並沒有做什麼事情,只是擁有權力的歧視者,選取任意的某種社會特徵加以標籤,歧視者利用這個標籤,用盡一切手段來保持自己自己的特權,並且不讓別人活命。
是的,我說的是「活命」,因為社會制度存在的歧視,使得許多人無法活命。
人口學知識、生殖科技與少子女化的東亞
東亞是全世界晚婚不婚、少生不生最顯著的區域,各方也在探索理由,思考對策。大部份的社會科學研究,是從社會價值改變、性別分工特性、經濟上的不平等,以及社會福利政策缺失等等來理解此現象(Raymo et al. 2015)。例如,有些研究顯示,即使人生的選擇多樣,東亞對於婚姻與育兒的價值與做法仍然十分傳統,國家仍採取「家族主義的社會福利政策」,照護、教育與住房常需要個別家庭支出,這使得「進入婚姻、養兒育女」的選項,變得十分缺乏吸引力。東亞各國工時過長、職場性別分工僵化、工作的前景堪憂,也讓年輕人在婚姻市場上缺乏心力經營,而經濟弱勢的年輕人更容易處於戀愛與結婚機會的劣勢。不婚不育對於人口老化、勞動力短缺、年金制度運作、社會連結等等都可能有重大影響,東亞各國也陸續提出催婚催生的政策,但顯然成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