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母職、育兒衛生與知識典範競逐

家中有學齡前嬰幼童的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往往對於處理髒污不陌生。從嬰兒時期處理孩子的吐奶、尿床、大便、流口水、清洗奶瓶、準備副食品;口腔期的小孩喜愛用嘴巴啃咬各式物體感受世界;到幼童時期學習拿餐具吃飯、喝水的杯盤狼藉、四處玩耍用手觸摸感受世界。照顧者時常花很多時間處理各式各樣的髒污,打掃清潔消毒,希望能降低孩子接觸病毒生病的風險。

當幼兒發展成為母親的風險事業

過去女性主義對於母職的關注,經常以「科學母職」與「醫療化母職」等概念,來檢視兒童健康與發展的科學醫學研究,如何介入母親的育兒知識與行為。這些論述被認為是一種規範和評價母職實踐的體系,經常導致母親的責任加重,甚於提昇她們的能力和自主性。另一方面,長期的歷史研究發現:關於育兒的科學建議不斷與時俱進:19世紀專家以「醫學-衛生學」模型來認識童年身體與建立育兒指南,20 世紀後逐漸轉變為「發展模型」,強調教育與認知刺激;特別是在 90 年代,新的大腦研究將早期童年建構為影響終生發展的關鍵階段,母親被告知五歲以前的早期教育與適當刺激,可強化孩子的大腦能力,左右孩子的未來智力與成就 (Wall, 2004)。

你小孩居然留在教室寫這種東西,我們需要談談嗎?談德國小學的學習與生活

我想這是很多社會學者都會遇到的情況,不管自己研究的主題是什麼,只要家裡有小孩,無論到哪一個國家,就會關注和小孩相關的社會現象和制度,並嘗試分析和比較。今年暑假我到德國進行移地研究,申請學校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地方可以安置家裡九歲和三歲的小孩,否則移地研究可能馬上變成移地家庭照顧。

為孩子做「最好」的選擇?風險、理性選擇與起跑點上的不平等

梁莉芳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 作者按:這是第三次以媽媽的身份為巷仔口寫文,謝謝小編接受我的母親節「卡位」。 … 閱讀全文 為孩子做「最好」的選擇?風險、理性選擇與起跑點上的不平等

育兒津貼與滿大人:韋伯與台灣社會政策之巷口隨談

周怡君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從德國回到台灣已有數年,如今在台灣的生活經驗和留學前的生活經驗迥然不同,或許是德國 … 閱讀全文 育兒津貼與滿大人:韋伯與台灣社會政策之巷口隨談

離婚真的不好嗎?解析「為了孩子不離婚」的迷思

陳婉琪 /台北大學社會系 一樁婚姻裡,夫妻感情若敗壞至有名無實,經常聽到「為了孩子不離婚」的說法。我們的身邊, … 閱讀全文 離婚真的不好嗎?解析「為了孩子不離婚」的迷思

為母則強:母職作為改變社會的場域

梁莉芳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 為母則強。妳對這四字箴言的理解是什麼?為母則強,形容女人在成為母親後,充權( … 閱讀全文 為母則強:母職作為改變社會的場域

小孩自己帶才不會輸在起跑點?不同育兒論述的競逐

楊佳羚 /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 作者按:要開始寫巷口文時,腦中出現過許多題目──我該接著多元成家不是核子彈:性 … 閱讀全文 小孩自己帶才不會輸在起跑點?不同育兒論述的競逐

我媽生下我之後呢?「做媽媽」的社會學觀察

梁莉芳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 作者按:還在請產假的時候,答應巷子口的小編要貢獻一篇居家生產文。孩子生下來後 … 閱讀全文 我媽生下我之後呢?「做媽媽」的社會學觀察